今天這篇文章比較特殊,既談NBA,也談投資。選題的原因要歸結於6月底,在北京,張穎和庫里在車裡進行了一場一個小時的談話。
眾所周知,張穎喜歡NBA。
不眾所周知,庫里喜歡做投資。
張穎喜歡和各行各業頭部的人聊天,通過聊天總結這些人的特質和共通之處,從而建立對人動態且敏感的判斷標準。又因為他不喜歡出差,能在北京聊,最好。
庫里喜歡找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參加自己的訪談節目,通過和這些人對話來持續擴大自己對商業延展的認識。又因為他要天天趕飛機去往各個客場打球,能在車裡私密且沒有打擾地做節目,最好。
於是,當庫里於6月底應運動品牌安德瑪(Under Armour)邀請來到北京,在“喜歡NBA的投資人 X 喜歡做投資的NBA球星”,“喜歡在北京和牛人聊天 X 喜歡在車裡和牛人對話”這兩組因素的交匯下,庫里和張穎的見面,順了其的自然。
兩人聊了競技體育和商業的發展,聊了越來越多科技和體育領域頭部人物的跨界融合趨勢。
兩人聊了競技體育的競爭心態的通用性,在各行各業,以競技的心態來做事,總會成功。
兩人聊了身邊優秀的人共通的一些價值觀,不僅體現在大處決策上,更體現在待人處事的細節中。
兩人也聊了對品牌的重視,多麼悉心呵護都不為過。
當然,兩人聊的最多的還是投資。NBA很多球星都在做投資,庫里也不例外,這幾年他在灣區近水樓台,也做了一些投資。
所以,我們懷着好奇的心情,嘗試去匯總了一下之後,發現NBA球員做投資的情況不僅多,而且非常專業和認真。
比如:
● 大鯊魚奧尼爾(Shaquille O'Neal)是Google的早期投資人之一。而且,他也曾有機會投資星巴克,但是因為“黑人不常喝咖啡”的經驗主義錯過了這次機會。
● 傳奇球星魔術師約翰遜(Earvin Johnson)曾在2011年短暫做過一家叫做Detroit Venture Partners的風投機構的管理合伙人,旨在振興汽車城經濟。
● 鳳凰城的榮耀史蒂夫·納什(Steve Nash)也曾在一家叫做Bullish的創投機構工作過,現在更多以個人身份做一些投資。
● 大鬍子拜倫·戴維斯(Baron Davis)從2012年就開始做天使投資,堅持不懈,最近一筆投資是今年2月份參與了美國眾多體育明星追捧的投資項目Overtime,一個面向年輕人的體育信息平台。
● 科比(Kobe Bryant)在2014年投資過阿里巴巴,並在2016年退役後,專門成立了一支1億美金的風投基金,參與了VIPKID的融資。
但是在深入了解之後,我們覺得值得深入寫一寫的還是金州勇士隊,因為這支距離硅谷只有60公里的球隊,完全沒有浪費自己的天時、地利、人和。以下,Enjoy:
我來就山的先行者:伊戈達拉
Andre Iguodala
2013年夏天,安德烈·伊戈達拉轉會到了勇士,彼時的他或許心有野望,但也還未能預見未來的數年內他將五入總決賽,三奪總冠軍。
但是他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來這裡,因為甲骨文球場與其他地方是如此不同。這裡的場邊坐席常客不是影視明星,而是創投圈大佬,這個名單很長,比如——
Airbnb的CEO布萊恩·切斯基(BrianChesky)、Salesforce的CEO馬克·貝尼奧夫(Marc Benioff)、WhatsApp的CEO簡·庫姆(Jan Koum)、A16Z合伙人和《創業維艱》的作者本·霍洛維茨(Ben Horowitz)、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經緯美國合伙人蒂姆·巴洛斯(Tim Barrows)、雅虎前CEO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球隊的股東中,更是直接有KPCB合伙人喬·拉科布(Joe Lacob )和S-Cubed資本合伙人馬克·史蒂文斯(Mark Stevens,對,就是那個因為和猛龍球員衝突而被NBA處罰,可能被迫出售自己勇士股權的人)。
伊戈達拉也許是NBA球員里對創投圈最感興趣的人,他對自己退役後的規劃就是干投資。2004年初進聯盟的伊戈達拉第一份工資就投向了二級市場,早期他做股票時買過Facebook / Netflix / Tesla。
在來到甲骨文球場之前,無論在費城還是丹佛,他都沒有真正坐上投資圈這張封閉的、“只對自己人”開放的牌桌。多數的所謂的創投飯局,也只是把他視作“那個打球的大個子”豐富了交際的多樣性——“來,跟我講講你們更衣室里有沒有打起來”。
伊戈達拉自述2016/11NBA球場邊,那是權力所在之地,是我期待抵達的目的地……搬到灣區以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盡辦法去結識那些硅谷的科技公司和風投公司的高層,盡量多和他們接觸交流。其實我可以不用費那麼多腦子,讓錢就躺在銀行里,或者投資房地產就可以了,但那沒法引發我的任何興趣。投資初創公司和新興科技公司,才能夠激起我的好勝心和鬥志,那也是我在籃球上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 然而,無論是科技圈還是風投圈,都有着很高的門檻。他們那個圈子就像私密的校友會,而我是不折不扣的門外漢。更大的困難在於,我和他們來自完全不同的領域。我當然能感受到別人在背後的指指點點,“他就是個打籃球的。”我心知肚明這不是什麼好話,但我決定藉此拉近與他們的距離。是的,我是個籃球運動員,但我可以藉助這個名頭為自己帶來很多便利。
於是,他來到了勇士,奧克蘭,灣區。
山不就我,我來就山。
伊戈達拉和自己的商業顧問一起給A16Z的合伙人傑夫·喬丹(Jeff Jordan)寫了封信,表達了自己對創投圈的嚮往,希望能向傑夫求教。按照伊戈達拉的說法,喜歡籃球社交的傑夫·喬丹是第一個沒有隻把他當成球員對待的人。那次會面是成功的,傑夫看到了他的激情和可能,並且真的把他帶進了這個圈子。
兩人成為了亦師亦友的關係,伊戈達拉就像學生一樣去詢問投資圈的規則和玩法,傑夫也會對伊戈達拉感興趣的公司給予分析和建議。
△伊戈達拉初戰告捷的TWICE,圖片來源:TWICE官網
最終,伊戈達拉選擇了A16Z的已投項目二手時尚品交易平台Twice作為自己的第一個投資項目,他自己也作為Twice的男裝總監為這個項目賦能。4個月後,Twice被eBay收購,伊戈達拉初戰告捷。
此後,伊戈達拉和傑夫合作投資了多個項目。伊戈達拉也成為了體育明星深度參與科技創投的先行者,成為了勇士隊、整個NBA,乃至全美體育圈的科技創投佈道師,一步步帶領自己的小老弟們走進了比賽場更為波瀾壯闊的創投圈。
如今,雖然伊戈達拉將要東赴孟菲斯灰熊隊,但是他的投資事業不會停,因為投資這件事已經成為了他生命中除了籃球之外最重要的事業。
從披露的已投項目來看,伊戈達拉相對比較偏好交易平台和消費品☟☟☟
投資比自己創業做得好:庫里
Stephen Curry
在球場上百步穿楊懟天懟地的庫里,對場外的商業世界也有着勃勃野心。
2015年,他就投資過一家做私人教練和訓練師匹配的公司CoachUp。但那會兒的庫里,顯然更喜歡以創始人的身份去做些事情,比如他和大學校隊隊友共同成立了一家叫做Slyce的數據營銷公司。
2016年,他參加科技媒體TechCrunch的論壇時,分享了自己作為創業者是如何和前隊友頭腦風暴出這個點子的,公司又有着怎樣先進的商業模式。但是,可能他還是更適合打球和投資,Slyce這家公司在2018年關門了,而CoachUp依舊活得還不錯。
時間快進到2017年,彼時伊戈達拉已經在創投圈混得風生水起,投資了眾多明星項目。這一年,伊戈達拉聯合庫里共同發起了一個叫做Players Technology Summit(運動員與科技峰會)的活動。這個活動由Bloomberg承辦,旨在讓運動員有渠道和科技創投圈更多接觸,參會人員包括美國各類競技體育明星、風投機構合伙人和創業公司創始人。
也許是這場會議拓寬了庫里的視野,從這一年開始,庫里接連參與了幾家不同領域公司的投資。比如和眾多NBA球星參與投資的互動式科幻小說閱讀平台Hooked,比如在去年重回市場的智能手機Palm。
庫里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一次投資,是在去年7月24日,庫里和伊戈達拉參與了Swift(北美電競豪門TSM母公司)3700萬美元的A輪融資。這則新聞報道同時登上了遊戲、體育、創投三個新聞板塊:遊戲板塊更多宣傳的是投資人里有庫里和楊致遠,體育和創投板塊更多宣傳的是投資人里有庫里和伊戈達拉——但無論是哪個板塊,這則融資新聞都把庫里放到了大標題里。
△庫里與SnapTravel創始人在一起,圖片來源:SnapTravel創始人侯賽因·法扎爾博客
庫里對投資這件事想得也越發清楚,就比如他投資SnapTravel,一家基於社交媒體的酒店預訂公司時,就曾說:“創業公司花錢請我做代言,不如拿我的投資更合適。他們可以拿我的錢,還用我的形象來宣傳。”
SnapTravel的CEO侯賽因·法扎爾也驗證了庫里的話,“作為一家新型的酒店預訂公司,用戶可能會在使用我們時很猶豫。但是當你在我們的主頁看到庫里,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你會痛快地下單。庫里解決了我們的信任問題。”
庫里在和張穎交流的時候,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如何做好投資和組建團隊”。雖然目前庫里投資的項目還不多,但是他對待投資的態度是認真的。也許,不久之後,我們可以在庫里的投資列表中,發現一兩家中國公司。也希望下賽季,他能帶領換血後的勇士,繼續爭奪總冠軍。
自己做風投公司老闆:杜蘭特
Kevin Durant
在2016年來到勇士隊的杜蘭特做得更加極致,他直接開了個風投公司,叫Thirty Five Ventures。
這可能和杜蘭特在NBA的地位有關係,他去勇士的時候就已經是NBA超級巨星,沒道理像好脾氣的庫里一樣跟着伊戈達拉混,他要干就一定是干票大的。
NBA球星里開風投公司的不是沒有,比較出名的就有科比的Bryant Stibel基金,以及甜瓜卡梅隆·安東尼的Melo7 TechPartners。但科比和甜瓜都是聯盟退役或已過巔峰的老人,杜蘭特作為現役超級巨星經營一家風投公司,實屬罕見。
當年那麼多人罵杜蘭特去勇士是為了輕鬆拿個NBA冠軍,可能根本是罵錯了方向啊。人家杜蘭特根本是和伊戈達拉一樣,去勇士是為了在硅谷好好做投資啊。
可能很多人沒法理解杜蘭特的好好做投資是個什麼概念。簡單對比一下,你就清楚了:
● 伊戈達拉的投資更多是和專業機構諸如A16Z合作,以個人身份參與項目跟投。他參與得早,跟的人專業,目前已投項目大概在20個左右。
● 庫里的投資更多是通過自己的公司SC 30來參與,SC 30的業務範圍也包括庫里的代言等等商業合作。庫里投的項目一般是跟着自己的興趣走,投的項目數量也最少,投資領域也比較隨機。
● 而杜蘭特,則是和自己的商業夥伴一起招募了分析師,建立了完整的投資團隊,像一個專業的風投機構一樣去發掘和投資項目。杜蘭特才進入投資圈3年左右,投資了30多個項目,覆蓋領域相對廣泛,也可以說已經有比較清晰的賽道布局概念了。
今夏,他選擇離開勇士隊,帶着手術後的跟腱,從西海岸直奔東海岸的籃網隊,去尋找新的天高還更闊。作為勇士的球迷,我們感謝他幫勇士拿到的兩座總冠軍獎盃,感謝他為勇士付出的所有的血和汗。我們也誠摯祝福他能夠早日王者歸來,在籃網老闆Joe Tsai(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的帶領下,和勇士總決賽再見!
△杜蘭特的Thirty Five Ventures,圖片來源:Thirty Five Venture
下面這段話是我們嘗試替杜蘭特的Thirty Five Ventures寫的介紹:
以杜蘭特為創始管理合伙人的Thirty Five Ventures,成立於2016年,專註於種子輪和天使輪優質項目的發掘和投資。目前主要關注的賽道包括互聯網金融、O2O、新消費、社交娛樂、共享經濟,我們同時也極其期待與大健康、無人機、區塊鏈、人工智能和雲計算領域的優秀早期公司合作。
NBA是個充滿金錢的圈子,NBA更是個容易迷失的圈子。根據《體育畫報》提及的一個數據,將近 60% 曾經高薪的 NBA 球星在退役五年後走向破產。
球員在獲得大額合同的同時,必須對自己的未來有所規劃,這是無數前輩用退役後的半生凄涼留下的經驗——2012年宣布破產的安東尼·沃克,他在NBA總共拿到了1.1億美元的工資,卻因為各種不明智的揮霍和投資,最後落到拍賣總冠軍戒指的窘境。
回望2017年,第一屆運動員與科技峰會舉辦時,大會發起人和NBA球員工會副主席伊戈達拉曾經回答媒體他做這個峰會的原因:
“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只有十幾年甚至幾年,有太多人在退役後破產和潦倒一生。我希望有這樣一個機會,讓他們找到更多的可能性,讓他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能在後半生保持財務自由。當然,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來告訴他們投資並不是很容易的事,你需要承擔應有的風險,你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保持明智。”
題圖來自unsplash.com,授權基於CC0協議,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處理
Reference:
“As NBA players take ashot on tech, VCs are lining up to coach all-star investors” 作者 / Conor Grant BY the Hustle
“Mark Stevens is banned, but here are the other TechTitans you may see courtside on the Warriors' 'Billionaire's Row'” 作者 / Terry Collins BY Fortune
“Startups net more than capital with NBA players asinvestors” 作者/ MaryAnn Azevedo BY Techcrunch
“Kevin Durant’s successful business ventures areinspiring NBA peers” 作者 / Alex Kennedy BY HoopsHype
“13 basketball stars netting success in the tech world” BY Silicon Republic
“NBA Stars Who Became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作者/ Tam Pham BY The Hustle
“Kevin Durant’s Tech Investments In Silicon ValleyAre Nothing But Net” 作者 / Ann Brown, BY The Moguldom Nation
“Stephen Curry, Andre Iguodala hosting tech summitfor pro athletes” 作者 / Daniel Mano BY Mercury News
“Running up the score, the golden state warrior on owning the court and crashing silicon valley” 作者 / Andre Iguodala BY SanFrancisco magzine
也許你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