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加關注,持續收看精彩內容
本刊編輯部 | 胡勁華
隨着我們未來更聚焦於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增速將顯著回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會回到升值通道。
9月22日凌晨,美聯儲再次加息75基點,同時將2022年至2024年的利率預測,分別從3.4%、3.8%、3.4%,調整為4.4%、4.6%、3.9%,美元指數站穩111大關,在岸人民幣對美元盤中跌破7.1,創下2020年6月來新低,香港恒生指數創近10年新低……
“美聯儲全年至少加息400BP幾成定局,利率破‘4’將對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啟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紅周刊》表示。
他建議投資者理性看待人民幣“破7”,“沒有必要去大驚小怪”,因為我國實施的是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需以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為基礎來考量。目前,中國經濟仍然是總需求不足的問題,並不存在全球能源價格高企帶來的通脹憂慮,所以貨幣政策將保持適度寬鬆以實現穩增長,未來降息降准仍將是政策選項。
對於年內A股市場的表現,他表示,市場正在底部醞釀新的機遇。雖然短期受外圍環境影響,維持震蕩的概率較大,但隨着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的增長周期,未來A股市場仍是長牛趨勢。
美聯儲全年加息400BP幾成定局 破“4”接近板上釘釘 |
《紅周刊》:自美聯儲3月開啟本輪首次加息以來,加息力度和速度逐步加快和加大。隨着9月22日加息75BP落地,聯邦基金利率達到3%~3.25%。目前,距年底還有2次加息窗口,在您看來,美國年底加息破“4”的概率有多大?
潘向東:美聯儲全年至少加息400BP,幾成定局,破“4”接近板上釘釘。9月份的加息,是美聯儲今年以來第五次加息,也是連續第三次加息75個基點。但美國通脹仍然高企且保持韌性。為了遏制40年高位的通脹率,美聯儲將繼續堅持加息,從而達到將通脹率降至2%的目標。以此來看,預計年內美聯儲在11月份與12月份分別還有一次75BP和50BP加息。
《紅周刊》:有觀點認為,美國通脹的“高燒不退”,與中美貿易摩擦導致進口商品關稅抬升有關,如“加息不降關稅,壓制通脹效果少一半”。您如何看這種說法?
潘向東:降低關稅對給通脹降溫有一定影響,但不是主導因素。美國通脹主要受房租、能源價格、勞動力短缺等因素影響。美聯儲持續加息是美國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資本市場的決定因素是當前的貨幣政策周期與經濟周期。所以,我認為,如果後續出台降關稅舉措,那也僅是種提振信號,但不會佔主導因素。
人民幣“破7”不必驚恐 中國經濟企穩後將重回升值通道 |
《紅周刊》:美國的超預期加息,導致本周全球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衰退預期漸起,非美貨幣持續貶值。其中,北京時間9月22日開盤後,在岸人民幣對美元跌破7.1,創下2020年6月來新低。您對此如何看?
潘向東:投資者應看到,由於我國實施的是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即使短期內美國持續加息,國內貨幣政策依然保持適度寬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破7.0,也沒有必要去大驚小怪。
隨着美聯儲加息縮表的演進,未來美國經濟大概率將步入衰退。而隨着我們未來更聚焦於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增速將顯著回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會回到升值通道。
《紅周刊》:您剛才也提到,當前中國央行的加息步伐,與美聯儲並不同步,甚至出現反向操作。該如何理解這種“不同步”操作背後的邏輯,未來是否有可持續性?
潘向東:央行8月15日下調中期借貸便利(MLF)和公開市場逆回購(OMO)利率各10個基點,超出市場預期。隨後又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順勢下調,其中1年期下調5個基點,5年期以上下調15個基點,對房地產按揭等中長期貸款的支持力度加大等舉措,被市場解讀為和美聯儲加息反向操作。但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這都是基於中國經濟形勢作出的選擇,畢竟決定未來匯率走勢的重要因素還是未來經濟的強勁增長。
因此,我國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需以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為基礎來考量,匯率市場更偏向短期影響因素。目前,中國經濟仍然是總需求不足的問題,並不存在全球能源價格高企帶來的通脹憂慮,所以貨幣政策將保持適度寬鬆以實現穩增長,未來降息降准仍將是政策選項。9月15日,工農中建交和郵儲六大國有銀行,以及招商銀行齊聲宣布,下調個人存款利率就是很好的例證。
而且,事實上,當前在全球主要貨幣都對美元大幅貶值的前提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適度貶值有助於維持人民幣有效匯率的平穩,沒有必要死扛。
美聯儲加息對A股直接影響將弱化 可關注外銷佔比高的活躍題材個股 |
《紅周刊》:您認為美聯儲加息、人民幣“破7”,對中國股市將帶來的影響?
潘向東:影響股市的因素很多,國內經濟政策、企業盈利以及市場資金等因素都在其中。當前儘管A股有一定的獨立性,其走勢主要取決於國內經濟形勢的發展狀況及政策的影響,但我們也看到了美聯儲持續加息下,海外市場波動加劇,以及人民幣貶值壓力的繼續積累,令A股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圍因素的影響。
整體而言,美聯儲加息一方面能夠通過匯率、利率、大宗商品價格、物價等方面間接影響到我國的投資、消費與進出口,進而對我國股市產生一定影響。另一方面,美聯儲持續加息所引發的短期資金流出,則將直接致使股市容易受到資金面和情緒面的衝擊。
但隨着市場預期的穩定,美聯儲加息對我國股市的直接影響會逐漸趨弱。
《紅周刊》:就投資機會而言,您認為當前哪些行業值得關注,哪些投資風險相對較高?
潘向東:人民幣走弱對經濟的影響是雙向的。首先對於資本密集型行業和嚴重依賴進口的行業的影響,例如,航空、房地產等,肯定是負面的,匯率貶值會進一步惡化這些行業的資產負債表。
但對出口加工行業,匯率貶值則會增加他們的國際競爭力,改善他們的經營狀況。8月份,以美元計,出口同比增長7.1%,7月同比增長18%,6月同比增長17.9%,8月出口增速較6、7月份有較大幅度回落,適度的貶值有利於穩出口。近期從市場表現來看,也不乏有相關受益於人民幣貶值和外銷佔比高的活躍個股和題材。
《紅周刊》:美國持續加息吸收資金迴流,俄羅斯地緣政治導致石油、黃金價格飆升,有觀點認為中國通過發力“雙碳”、新能源(包括新能源汽車等全產業鏈)可以形成“狹道相逢勇者勝”的局面,您對此是否認同?
潘向東:近年來伴隨着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動蕩,各國對產業鏈安全性的關注度進一步提升。能源安全是“底線思維”下的重中之重,能源自主是經濟發展和民生穩定的保障。我們看到,俄烏衝突以來,受“北溪-1”管道輸氣量驟降的影響,能源價格飆升使德國經濟增長和國內政治局勢都面臨極大的挑戰。減少過度依賴能源進口所產生的安全隱患是確保經濟良好發展、社會穩定的關鍵,因此,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科技、減少舊能源的對外依存度、維持能源安全已是必然。
市場正在底部醞釀新的機遇 長期看A股仍在長牛趨勢途中 |
《紅周刊》:錯綜複雜的2022年,還有三個月就要過去,您認為年內A股市場將如何演繹?
潘向東:對宏觀大勢的把握與研判、做好擇時與選擇好投資賽道,事實上與持續的跟蹤統計分析經濟數據,運用邏輯推理並做出判斷,以及解讀把握好經濟運行自身規律及其與宏觀政策互動規律,密不可分。
當前宏觀政策在長期目標及短期制約中尋找平衡,短期經濟穩增長下,市場正在底部醞釀新的機遇。在這一過程中,隨着資本市場集中度的提升,優質的賽道和高質量的企業也將不斷湧現,相信隨着未來中國經濟走出新的一輪增長周期,未來A股市場將會是一個長牛趨勢。
《紅周刊》:受外圍市場環境影響,中國股市近期也進入持續調整期,當下是進場布局的好時機嗎?
潘向東:短期而言,中國權益市場整體或仍將維持震蕩走勢。
從經濟數據來看,8月份經濟邊際上弱修復,但經濟的隱憂也尚存。其中出口大幅回落,地產偏弱,房地產各項數據依然未能企穩回升,仍在探底過程中。同時我們也看到穩增長政策也在加快落地,後續經濟進一步修復可期。進入9月,除了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外部不確定性仍然很多,疫情的反覆,歐洲的能源問題加劇,全球資產定價仍面臨衰退風險和強美元等壓制因素。
所以投資者短期仍需警惕美聯儲持續而大幅度加息節奏失控帶來的市場恐慌、波動加大的風險。但中長期來看,影響股市的主因還是中國經濟的走勢。如果未來中國經濟能重回較高的增速,或者形成新的一輪經濟增長周期,那麼中國股市自然會走出好的行情。
(潘向東,經濟學博士,啟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本文已刊發於9月24日《紅周刊》,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