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棟老師原創
登沙河人傑地靈,尤以當代企業家輩出而成為一個令人矚目的登沙河現象。
為什麼這裡會有企業家成長的土壤氣候和環境?或者說她的源頭在哪裡呢?
我聽到過一個小故事。
登沙河籍的一位著名企業家在上小學時曾輟學,但他的老師卻不放棄,和他講,你應該繼續上學讀書將來才有出息的道理。孩子課程已經落下了很多,老師又給他單獨補課,於是這個孩子重新上學了。
在他幾番打拚終於成長為大連一著名企業家之後,他曾去找過當年的這位老師,才知道老師已經去世了,面對當年的師母,這個企業老總潸然淚下……
在調查和採訪中我了解到,歷史上登沙河的教育文化事業一直是獨樹一幟的。儘管留下來的記載資料極少,但還是能查得到,清末時金州地區出名的私塾教授谷長年,就是登沙河北關村土城子人。
谷長年、字壽堂,是清末的貢生也叫“附貢”。
谷長年之後,登沙河姜家村還有一個知名的私塾鄉賢先生,他叫姜永庚、字耀西,從科舉角度講是“增生”。
什麼是貢生和增生呢?
清朝的科舉制度中,每隔幾年都要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這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的等級。谷長年屬於這個圈子。
所謂增生,是清代科考經過歲試和科試,成績優秀者能取得廩生名義的。第一等為廩膳生員,享受官府的生活補貼,每年可得四兩廩餼銀;二等為增廣生員;即在廩生正式名額之外增加的生員名額,增額者為增廣生員,名額有定數。姜永庚則屬於這個圈子。
用今天的文憑尺子來說,谷長年要比姜永庚高。
金州近代的文化名人孫寶田先生曾經編著了一本《旅大文獻征存》,書中這樣評價谷長年:
品學兼優,精於醫術:設帳授徒,善於啟發誘導,學有所成者,多出其門。城鄉後學采芹折桂者多出其門。
孫寶田關於姜永庚的介紹和評價:
清金州廳城東姜家堡子人,字耀西,以增生屢試秋闈不第,設帳課徒,二十餘載,弟子若宋含章徐純修高慶仁王來山等,皆有聲癢序。光緒甲午戰後盜賊蜂起,練鄉團,推永庚為團長,一鄉卒賴以安。迨丁酉冬,俄佔旅大,平治郭家嶺(普蘭店境內),境內人民亦依永庚為保障,至今稱之。
還有一個更厲害的王天階……
王天階也是清光緒年間的貢生。他赴京科考之時,考官有“字壓三省”之讚譽。他也是一生業儒教學,淡於名利,有高士之風。尤其他的子女後人不乏傳承王天階衣缽者,有的名聲甚至超過王天階本人。
在當代,登沙河金縣三中曾經就是響噹噹的省重點。
為什麼稱之為金縣三中?
原來,1939年3月日本殖民當局在金州辦了一個金州女子高等公學校,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止,共招收7屆新生,約700人,畢業3屆近300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金州城內建了一個“育英學院”。學院的學生多是古城原“金州女高”和“金商”、“金農”、“旅順高公”、“大連商堂”等校的輟學生。同年11月這個學校由“金州維持會”接管,改稱南金中學。1946年1月,又由金縣政府接管,先稱金縣縣立中學,後又改稱金縣第一初級中學(簡稱一中)。
1945年秋,三十里堡的一些地方人士籌資創辦小學,學校附設初中部,在“金州維持會”接管後,將該初中部單獨成校稱之為“三文”中學。1946年初金縣政府接管後,改稱金縣縣立第二初級中學(簡稱二中)。
因此,到1948年3月15日,在登沙河創立的又一所初級中學就排在第三位即簡稱三中。
那時金縣3所中學共24個班,1007名學生,41名教師。
金縣三中在成立初招收學生133名,這其中還包括由金縣一中轉來的39名學生,共設3個班。首任校長是張新,教導主任於及川,校址就在登沙河老文化館的後院。
1948年12月,金縣三中發展了第一批學生黨員:范勇昌、張福生、李連兄、關正世。而范勇昌就是後來的大連市副市長,也是大連開發區的創始人之一,他的故事後面還要細講。
1949年秋季,登沙河區政府大院改為金縣三中的教室。
三中在建校初期,只有十幾間民房,條件十分簡陋。後來遷至到大院有六七十間民房,稍稍充裕一點。
1958年秋新校舍建成,才遷入了新校舍,原來的便成為初中部。而原金縣七中、十中都曾是三中的分校,後來才各自獨立的。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金縣共有五所普通高中。按照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評估結果是這樣的:
金縣三中,遼寧省重點高中;
金縣二中,大連市重點高中;
金州高中,金縣重點高中;
金縣一中和金縣四中,一般高中。
按現在的說法,金縣三中才是真正的學霸型高中,遠近聞名,桃李芬芳。
三中的學生參加田間勞動
金縣三中的輝煌可以列很長的一個單子,我只能選其中的幾個片段來呈現吧。
1983年6月29日,《大連日報》第一版以整版篇幅報道了以《金縣三中——振興經濟培育人才的鄉間中學》為總標題,發表了6篇文章,6幅照片,介紹三中的辦學經驗。
1983年12月,中共大連市委、市政府授予金縣第三中學“先進學校”的光榮稱號,獎給“先進學校”獎牌一塊,獎金1萬元。
1986年9月10日,三中紀永金被遼寧省人民政府授予優秀教師稱號。
1987年,董長鎮的高三歷史課被評為遼寧省一等優秀錄像課;郭世洲的高三生物課被評為大連市優秀課;張田來的高三日語課被評為大連市優秀課。
1988年8月,金縣第三中學更名為大連市一〇三中學。
1990年正月初一,大連市長魏富海來三中視察農民企業家馬永日集資為學校建設的新教工家屬住宅樓。
1990年5月25日,1952年的三中畢業生空軍少將滕連富,回母校視察。
1994年9月10日,叢吉長被遼寧省政府評為遼寧省優秀教師;同日被遼寧省政府批准為遼寧省特級教師。
……
右起第一人是三中的叢積微老師,也是遼寧省優秀教師
三中一部分老師的合影
說到金縣三中,大家知道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曾在三中當過老師的吳明熹。吳明熹在三中教學20多年,一直當到教導處副主任、物理教研組組長、校辦工廠廠長等職務。在三中之後他又到金縣一中當副校長,後來任金縣教育局副局長、縣政協副主席;後來又任大連市副市長,再後來就是到北京……
2007年4月29日,以中國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身份的吳明熹曾經回母校三中視察。引起了三中師生的轟動和熱烈歡迎。
我了解到的三中師生成名成家的還有很多。
例如書法家盧傑;著名拳擊運動員楊連慧;女足國腳畢妍;大連京劇團演員岳峰。例如中國板胡演奏家、大連歌舞團團長白吉珠,在20世紀八十年代白吉珠的“三弦板胡”在中國民樂演奏界獨樹一幟。
當然,金縣三中走出過很多很多的優秀人才,我採訪調查的時間短又匆忙,走馬觀花,掛一漏萬。
當年我採訪環宇集團公司老總周全利,他曾經特意講過金縣三中在登沙河,出了很多人才等等;採訪九城公司老總劉相斌,他也講過三中,都是滿懷深情都是眉飛色舞。
登沙河的中心小學
白家小學
旗杆小學
薪火相傳的三中歷屆校長名單里,有張新、劉仁山、趙錫偉、劉仁壽、王振有、曲江幢、於仁國等人,但我突然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這就是于振洋。
1962年5月于振洋以副校長兼任校黨支部書記,後來是校長。
據一些老教師回憶,他擔任校長的時間大約是最長的一個。從60年代初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後,他都在三中校長的位置上,他的治校風格和工作作風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中畢業的企業家劉相斌就曾說過,于振洋對三中的影響非常大,他在校時體會很深。
文革的特殊時期里,于振洋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批鬥,紅衛兵小將到處找他要揪斗他。他躲到了登沙河一家老實而貧困的農家裡,誰也想不到他會藏在這戶人家,于振洋在這裡悄悄的躲避了一段時間,風波過後才出來。1968年5月學校成立革委會,于振洋任主任。恢復教學後繼續擔任校長。一直到1983年6月,為了讓子女接班他才提前退下來。
金縣三中的部分師生:吳明熹、岳峰、畢妍
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于振洋從三中校長的位置退下來,卻成了大連開發區一所學校的創始人。
1984年初秋的一天,于振洋到大連市委去看望一個朋友。中午在市委機關食堂吃飯時,他偶然遇到了原來的老領導也是登沙河老鄉范勇昌。
范勇昌老家就在登沙河范家村的大范家屯,80年代初范勇昌任大連市副市長分管文教,更熟悉這位金州重點中學的老校長。
當時的范勇昌是市建委主任、大連開發區開建公司總經理,負責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他打招呼說:“老於,現在幹什麼呢?”于振洋據實回答:“已經退休了,在家幹個體呢。”范勇昌說:“那你到開發區來干吧,我們這兒正需要人。”
一次邂逅、幾句對話就將一個新的選擇擺在了于振洋面前。
1984年退休之後閑不住的于振洋貸款買了兩輛卡車,領着身邊兩個孩子干起個體運輸。
搞個體運輸雖然辛苦但是掙錢,有時日收入就超過了他當校長的月工資。老於腰包雖然鼓鼓的,可心裡卻總是若有所失,常為自己離開摯愛的教育事業而遺憾。就在這時候他遇到了老領導范勇昌。
幾天後,于振洋應老領導之邀來到馬橋子。他一走進開建公司那簡陋的辦公室,范勇昌就對在座的其他同志說:“老於來了。我們請他來開發區辦教育,搞一個職業中專,你們意見如何?”
于振洋許多人都有耳聞,因為那是金縣三中的校長啊!大家自然高興贊同。范勇昌便對於振洋說:“給你15萬元、15天左右時間,你把開發區的職業中專辦起來吧,怎麼樣?”
范勇昌事前既沒有找于振洋商量,這時也沒有徵得他的同意,事情就這樣簡單定了下來。
當年的老開發就是這樣子。只爭朝夕,說干就干。
建區之初,百事待興,為什麼要急着先建一所職業中專呢?
老開發們考慮的是開發區的未來和發展。建設開發區了,將來這裡的孩子們怎麼辦?外資企業進來了,需要新工人怎麼辦?這些事情必須要想更要做。
范勇昌安排完之後,開建公司黨委副書記於懷江又和于振洋作了一些具體交代,事情就定了。
于振洋欣然領命,好象家裡根本沒有兩輛掙大錢的卡車一樣。開始忙着籌備建校辦學,他在開發區一住就是半個月,這期間他只給家裡捎了個口信,說他在開發區辦事,家裡的事讓子女們料理。等回到家時,他才對家人說;“開發區辦教育缺人,我在那裡已經工作了半月,我只能在家呆兩天,把兩輛卡車處理了就回去。”
“剛剛買了車,有拉不完的貨、掙不完的錢,賣它幹什麼?”
子女們你一言我一語,都不同意于振洋到馬橋子去辦什麼教育,一心想留他繼續搞運輸掙大錢。
于振洋充耳不聞,也不為所動。他只用了兩天時間,便將兩輛卡車和家裡事務處理妥當,然後返回了開發區。
于振洋接受任務時,除他一個“光桿司令”,教師、學生、教室、教具等辦學所需的一切都沒有。他跑大連、走金州,先請來兩位老同事做助手。在他的努力下,大連開發區的第一所學校———職業中專,終於在1984年12月9日舉行了開學典禮,
這時候,與他接受任務僅僅相隔23天。學校從招收第一批160名學生起,逐漸發展成後來擁有普通高中、初中在校生過千人的學校。學生還沒有畢業,外資企業的老闆就來學校要人了。
于振洋在開發區辦學第一年,開始每月只有幾十元的生活補貼費,後來的每月聘金也遠遠不及他在家搞運輸的收入。曾有人大惑不解,還給他算了一筆細帳,說他這兩年多若不是到開發區辦學,在家搞運輸早已是數萬元戶了。
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啊。
于振洋從零起步,默默地為開發區教育大廈壘上了第一塊基石。經過幾年的努力,一直到學校初步形成規模,于振洋才再一次“退休”。
現在,開發區職業中專已經發展成為職業教育集團,于振洋由此也成為開發區教育事業的奠基人。
金縣老三中,其實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很多。
左起第三人于振洋,第四人范勇昌,在開發區職業中專的初創時期
攝影:王正;手繪:王明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