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隆興元年(1163年)春,宋孝宗以張浚為總統帥,以李顯忠和邵宏淵為領兵大將,開始了南宋歷史上首次主動向金出兵的北伐。此次擬定的作戰計劃是兩員大將各取靈璧和虹縣,然後兩軍合力攻取宿州。
李顯忠攻克靈璧便乘勝率軍向宿州挺進,一鼓作氣,將宿州拿下。此時的邵宏淵還在虹縣與金軍周旋,宿州大捷的消息傳來,邵宏淵剛剛得以從虹縣脫身。
這邵宏淵本就度量不大,況且此次領兵就衝著出名而來,此刻卻讓李顯忠得了頭號功臣,心裡充滿了窩囊氣,對李顯忠更是耿耿於懷。
2
不管怎樣,宋軍大勝,孝宗自是十分高興。孝宗先是給李顯忠頒發了嘉獎令,將其升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任邵宏淵為副使。怒氣衝天的邵宏淵頓時心生退意。
張浚對邵宏淵先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好言相勸一番。不過,沒想到這邵宏淵不僅肚量小還是個倔驢,根本不聽勸。
毫無辦法的張浚只好耐着性子與其談條件,如此一來,邵宏淵來了興緻,他就等着張浚這句話呢。“與李顯忠平起平坐。”估計這時張浚被邵宏淵氣糊塗了,竟然答應了他這麼不着調的條件。
3
李顯忠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自從攻下宿州,就停滯不前了。既不作防禦也不整頓軍隊,終日沉浸在慶功的喜悅之中。
對此,邵宏淵非但不加勸阻,還徑直在一旁看熱鬧。指望這樣的將領打勝仗,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就在宋軍內部問題重重之際,金軍已在失敗中清醒過來,金軍做好準備,整頓軍備,調兵遣將,反擊開始了。宋軍哪裡有什麼戰鬥力可言,面對金軍只有紛紛潰逃。
4
李顯忠還算保持幾分理智,他急率部下抵抗,可是此時宋軍竟有大半逃跑。在這關鍵時刻邵宏淵仍不肯放下個人恩怨與李顯忠合作。李顯忠孤軍難戰,棄城而逃。
戰敗的消息傳到朝廷,孝宗和張浚君臣二人唉聲嘆氣,在群臣面前丟盡了顏面。此時正是主和派站出來說話的最佳時機。
北伐的慘敗使孝宗收復中原的雄心嚴重受挫,他在主和派的壓力下,先是下詔罪己,然後罷免了張浚樞密院使職務。而後派盧仲賢到金商洽議和方案。孝宗的要求是不割地,不稱臣,這議和怎麼談。
5
盧仲賢到了金國,此條件一出,完顏雍立即拍了桌子,勃然大怒,將盧仲賢掃地出門。盧仲賢帶着金人的條件風塵僕僕地回來了,總算是撿回了一條性命。
金人此次打了勝仗,胃口當然很大,除將兩國的君臣關係改為叔侄關係外,一概照紹興和議的條款而定。
割地完全在孝宗的底線之外,金人實在是小看了孝宗了。如此條件孝宗毫不猶豫地拒絕,並把盧仲賢交給大理寺處理。
6
但是問題出現了,議和不成,雙方只能再度開戰,可是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宋朝打勝仗的把握很渺茫。當前形勢一團糟,孝宗不禁猶豫彷徨,無從下手。
正當孝宗煩悶之時,金人再度南下,他此時卻無兵可調,因為主和派充斥着朝廷,並不聽從他的調遣。在金人的軍事脅迫下,孝宗無計可施,不得不接受金人提出的議和條款。
隆興二年(1164年)底,宋與金簽訂合約,史稱“隆興和議”。內容歸納為三個方面:一、宋金不再以君臣相稱,改成叔侄關係,宋主稱金主為叔父;二、宋向金每年納銀五萬兩,絹五萬匹;三、宋放棄收復的海、泗、唐、鄧、商、秦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