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6周年紀念日。但在10月28日,台灣的民進黨卻搞出一個“宣誓條例”修正案,要求未來公職人員就職時,不必再向孫中山遺像行禮。其實,自民進黨2000年上台以來,在大力推動“去蔣化”的同時也在推動“去孫中山化”,而這些都是其“去中國化”的一部分。

提案要求不再對遺像宣誓
據台灣“中央社”28日報道,台現行“宣誓條例”第5條規定,宣誓應在就職任所或上級機關指定的地點公開進行,由宣誓人肅立向孫中山遺像,舉右手向上伸直,手掌放開,五指併攏,掌心向前,宣讀誓詞。而民進黨“立委”林楚茵等人本周提案修改“宣誓條例”,若修法通過,未來公職人員就職將不必向孫中山遺像宣誓。林楚茵聲稱,宣誓不是服從特定領袖,此舉已不符合台灣政治發展現況。
國民黨黨團質疑稱,這是民進黨“滅蔣”後再將矛頭指向孫中山先生的具體例證,更有意打着“台灣主體”意識大旗操弄意識形態,黨團將反對到底。在10月28日的“立法院”會議上,國民黨黨團提議將林楚茵的提案退回程序委員會重新提出,在場“立委”沒有異議,因此該提案被退回。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表示,台當局官員不向孫中山遺像宣誓,“這沒有道理,也不合適”。
孫中山生前與台灣結下了不解之緣,曾四次到過台灣。第一次台灣之行時間比較長,歷時44天,他在台北指揮了“惠州起義”,還與興中會台灣分會的同志時常接觸,播撒革命的火種。第二次是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興兵討袁失敗後,孫中山遭到通緝,同年8月在日本友人的幫助下,他乘船從福建馬尾抵達基隆。在台北期間,孫中山下榻在一家叫“梅屋敷”的旅館,並在這裡接見了在台的老同盟會員。孫中山第三次到台灣是在1918年6月,由汕頭取道台北赴日本。由於日本殖民當局的阻撓,他僅在台北住了一夜,次日即離開。孫中山先生最後一次台灣之行,是1924年11月抱病北上途經台灣基隆,但沒有上岸。
許多台灣民眾對孫中山抱有深厚情感。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消息傳到台灣後,當時的《台灣民報》發表社論《哭望天涯吊偉人》,台灣學生寫下輓聯:“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兩天後,台北愛國社團召集追悼活動,5000多市民冒雨參加。國民黨到台灣後,島內的公家機關、學校等正式場所都會掛孫中山遺像,台灣各地還有許多公園、道路、建築以“中山”進行命名,比如日本殖民時期台北的公會堂,就改稱“中山堂”。1972年,台當局在台北市信義區仁愛路上修建了莊嚴的孫中山紀念館。每年他的誕辰和忌日,全台各地都要組織大規模紀念活動。
借口拔掉“肉中刺”
但是陳水扁上台後,為了加緊推動所謂的“去中國化”,開始在孫中山身上做起了文章。一方面極力把他描繪成“國民黨的孫中山”,以此激化“省籍矛盾”;另一方面對紀念活動逐漸降低規格。2006年,陳水扁緊急叫停孫中山誕辰紀念活動。次年6月,台“客家委員會”又通過決議,把各級機關學校伴隨孫中山遺像一起懸掛的遺囑拿下來。至於遺囑“被拿下”的原因,有台媒一針見血地指出,“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里的“中國”兩字,無疑犯了民進黨的“大忌”。
在馬英九時期,“台獨”分子針對孫中山的動作也沒有停止。2014年2月,“獨派”團體“公投護台灣聯盟”動員200多人到台南市湯德章紀念公園,以“實地測試孫中山銅像基座的安全強度”為由,登上約三層樓高的銅像,用兩條粗繩套住銅像脖子,並噴洒油漆。隨後在支持者高喊“轉型正義不能等”等口號聲中,十多人合力拉繩把600多公斤的銅像拉倒。一些人甚至狠踩銅像頭部,擺出勝利手勢拍照。
蔡英文2016年上台後,隨即宣布取消遙祭中山陵的儀式。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聲稱,此舉是為了“去封建化”。台灣《中央日報》網絡報反駁稱,“轉型正義”是針對“威權體制”的不當作為予以揭露、究責、平反、補償的措施,但孫中山先生與1949年以後國民黨的“威權體制”何干,又與“轉型正義”何干?同時,他對民主的追求不容置疑,“把這樣一位為追求民主的人士視為封建的象徵,真的是不知所云”。

有輿論分析稱,民進黨視孫中山為眼中釘、肉中刺,是因為他關於建立統一中國的主張與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南轅北轍。他曾表示,“中國如不能收復台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孫中山在談到統一問題時指出:“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中,正是這種意識使我們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儘管它過去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
恐從教科書上消失
與推倒銅像等動作相比,在教科書中大刪有關孫中山的內容,影響更為深遠。在台灣學界,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定義分為狹義和廣義,前者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廣義則往前推至1894年興中會成立。
台灣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分析過去5個版本的台灣初中歷史課本稱,1964年的課本以兩章17頁篇幅,超過6000字呈現“辛亥革命”背景、過程、結果,推崇孫中山的革命成就,到了1983年縮為1章10頁,但仍有2497字。李登輝上任後是“分水嶺”,1994年的初中歷史課本,“辛亥革命”內容再砍半,之後的情況更不堪。2012年版本廣義只剩472字,狹義僅剩212字;2020年廣義只剩364字,狹義剩139字。這直接導致島內學生對“辛亥革命”一知半解,當然談不上建構史觀,更不可能對這段歷史有任何敬意或認同。吳昆財說,歷史非常重要的是以“人”為概念,“現在教科書里孫中山卻聊備一格了”,把他當作外國人。“中廣”董事長趙少康曾透露,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說他女兒不知道岳飛是誰,直言現在中學生不知道岳飛、孫中山正是民進黨當局刻意“去中國化”的結果。輿論擔憂,“孫中山”三個字可能將從台灣歷史課本“徹底消失”。
有島內輿論分析稱,綠營繼“去蔣化”之後又推“去孫中山化”,是企圖以“文化台獨、思想台獨”的做法,以便最終走向“台獨”。還有分析稱,孫中山是兩岸歷史和情感的重要聯結人物,民進黨“去孫中山化”恐怕會對推動兩岸交流造成負面影響。台灣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董事朱甌曾表示,“台灣人如果真的忘記了孫中山,忘記了先生追求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偉大理想,就太愚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