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預測理由
1.建設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去年召開的黨的十九大還專門談到了這個問題,因此,複習時,引導學生關注這個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
2.新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也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明確地寫了進去,這是體現國家意志的法規性規定,高考命題不能不重視。
二、試題設計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
86版《西遊記》總導演楊潔去世,人們在悼念之餘感慨良多。
有人說:“一台攝像機,歷時六年,楊潔用踏平坎坷的精神詮釋了藝術創作的真諦,才使《西遊記》30年百看不厭,成為經典,楊導的創作態度令人欽佩。”
有人說:“致敬經典,返現當下,在當今影視圈‘流量’時代,劇組有錢有技術,就是沒時間。沒有求取真經的信仰,沒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何來精品?”
也有人說:“《西遊記》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卻沒有一位演員片酬達到百元,而如今多少人氣‘鮮肉’拿着數百元一集的片酬,交出的卻是千瘡百孔的作業。”
……
以上文字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要求: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三、寫作指導
1.立意上,可考慮的角度有:態度決定高度;踏平坎坷。不畏艱難;沒有信仰難取真經;工匠精神可嘉;拒絕浮躁,遠離功利等等。
2.選材上,60多年來,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湧現出了許多先進人物,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科研成果。考生在寫作時,可以根據文章的實際情況選用。
四、借鑒例文
物勒我名,是以敬畏
月濺星河中,有他們的漫漫長路;風煙殘盡處,是他們的闌珊獨影。楊潔導演的辭世令人浩嘆,卻也引發了我的思考:是什麼讓《西遊記》穿越三十載光陰依舊讓人百看不厭?覃思良久,想起了一句古語“物勒工名,以證其誠”,及其所對應的古代工匠必在完工時刻名於器上、以備他人檢驗之事,於是悟到:只有以敬畏之心對待創作,方可成就經典。
以敬畏之心對待創作,才有踏平坎坷的堅定。一台攝像機,歷時六年,個中辛苦,自不必提。是什麼讓楊潔導演無懼風刀霜劍、滿途飛沙,毅然踏平坎坷、走罷艱險?我想正是那因敬畏創作而生出的堅定意志。遙想西晉左思,為作一篇《三都賦》,踏平了自身天資愚笨的坎坷,踏平了父親“思所曉解,不及我少時”的蔑視的坎坷,踏平了文豪陸機“須其成,當以覆酒瓮爾”的嘲笑的坎坷,“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筆紙”,終《三都賦》出,洛陽紙貴。試想,若楊導和左太沖不能對自己的創作滿含敬畏,又如何能踏碎坎壈,終證大道呢?
以敬畏之心對待創作,才有精益求精的雕琢。與如今有錢有技術、就是沒時間的劇組相比,《西遊記》劇組資金少、技術差,能做出精品,靠的就是對創作的敬畏之心和其所帶來的精益求精的追求。在這條不求流量求質量的取經路上,我彷彿看到了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而成的《紅樓夢》,彷彿看到了列賓花費20年時間、繪製數百張草圖才完稿的《涅瓦河邊的普希金》,彷彿看到了梁思成窮盡30年之功、大量查閱古籍、考察建築終寫成的《營造法式注釋》。《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因為敬畏,所以雕琢。
以敬畏之心對待創作,才有不計回報的投入。《西遊記》演員無一人片酬達百元,依然將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背後支持他們的那不計回報的投入,正是來自對待創作的敬畏之心。不由想到了花費36年時光編寫《普什圖語—漢語詞典》的車洪才。42歲接到國家編寫任務,卻沒有一分錢經費,便自己墊資編寫,期間因視網膜脫落而兩度手術,依舊無悔付出。當250萬字煌煌之作完成時,已年近耄耋,連出版社都已將此事遺忘。車先生和《西遊記》演員們一樣,全心投入,為的不是回報,而是那份對待創作的敬畏。
詩人郭小川說:“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我想,《西遊記》的劇組成員,是可以一生驕傲,俯仰無愧的。因為他們用一顆顆對待創作的敬畏之心,拍攝出了不隨時間風化的永恆經典。斯人已逝,我無法找楊潔導演問個究竟,但我相信,如果要問為何能這樣踏平坎坷、精益求精、不計回報,她的回答會是:因為上面刻了我的名字。
物勒我名,精雕禪杖白馬;心懷敬畏,細刻鐵棒金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