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節選持續行動 不再半途而廢
在生活中有一類人,既自大又謙虛。他們最愛說的話是“這個道理我懂”。他們經常“虛心”向別人求教,但是不管對方說什麼,都會回答“這個道理我懂”,潛台詞是“你能講點新鮮的嗎”。到頭來,他們覺得自己什麼道理都懂,卻又困惑為什麼自己做不到,不得不繼續到處請教比他們厲害的人。
如果你和這樣的朋友“小明”對話,畫風會是這樣的:
你:“剛才聽你說了那麼多,我認為你只是看上去知道得多,其實做的事情太少。人只有通過行動才能改變自己,行為能改變態度,不能眼高手低。”
小明:“哦,這個道理我懂,只有行動才能讓我改變。但是我就是無法行動呀,我就是缺少一個好方法。”
你:“行動的關鍵在於開始做事。開始做事以後,你會發現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哪怕一開始方法不好,你也能邊做邊改進。而且做得越多,自己也越能發現新方法。”
小明:“這個道理我懂,方法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沒有合適的方法,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走錯方向?”
你:“開始做事情時,誰都無法保證方向是對的。如果你持續做事,在每次行動中總結經驗,做出調整,你會慢慢找到正確的方向。”
小明:“道理我懂,方向總是在行動的過程中出現的。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那我豈不是要走很多彎路?我不想走彎路,我要過高效率的人生。”
……
一場高質量的對話,就像一場精彩的乒乓球比賽。你把話題擊過來,我接住然後擊回去。你加急加轉,我對攻反拉。一來一回,棋逢對手,節奏舒適。觀看頂級選手之間的乒乓球賽,本身也是一場享受。而和小明對話,就比較費勁。小明打球從不用球拍,專用手抓乒乓球,抓完重新發球。你掏心掏肺,小明的第一反應永遠都是“這個我懂”,然後把自己原有的觀點強調一遍。這樣的對話,每多經歷一次,都是對雙方友誼的傷害。
很多人吃飯要吃“手抓飯”,也有不少人打球時只會“手抓球”。更要命的是,一個人手抓球練得多,比拿球拍打還要順手,就會認為自己打球很厲害。如果你在打乒乓球時,遇到了一個只會用手抓球的對手,你會怎麼辦?
不要笑,那個只會用手抓球的人,很可能就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