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貝恩公司發布的《2022年“雙十一”:客戶忠誠度比萬億級銷售更值得追求》報告,作為全球最大的購物狂歡盛宴,“雙十一”購物節今年的商品成交額(GMV)有望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同時報告指出,隨着越來越多電商零售購物節和直播電商購物節的推出,競爭逐步加劇,零售商需要在短期促銷活動和長期高質量增長之間找到平衡,以忠誠度為重,為企業建立持續、寶貴的差異化優勢。
隨着越來越多電商零售購物節和直播電商購物節的推出,競爭逐步加劇,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零售業務主席劉洋(Kelly Liu)表示:“儘管受到消費者行為變化、新冠疫情和全球經濟格局的影響,雙十一對於中國零售商來說依然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雙十一和618兩大購物盛會在2021年合計貢獻了中國約12%的線上零售額。不過,相比追逐低價優惠,客戶忠誠度正在成為消費者參與這些購物節的核心動因。”

在參加了去年“雙十一”且今年打算繼續參加的受訪者中,有34%的消費者計劃在今年“雙十一”期間減少線上和線下的總支出;僅有24%的受訪者表示會增加消費支出。
為了更全面地觀察“雙十一”趨勢,貝恩對來自中國不同城市的近3000名消費者展開調研。調研顯示,隨着零售商越來越重視客戶忠誠度和與客戶的長期互動, 2022年“雙十一”單從消費者參與量方面來看,預計與往年相比將有所下滑。此外,消費者的購物平台選擇也愈發多元化。2021年,有5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計劃於“雙十一”期間在3個或以上的平台購物,今年這一比例上升至69%。同時,有37%的受訪者表示,今年計划去5個及以上的平台購物。這表明,很多消費者認為不同零售商的“雙十一”優惠力度大同小異,不必忠於一家。以往,低線城市的消費者是推動“雙十一”GMV增長的主力軍,但今年在低線城市準備參加今年“雙十一”的受訪者中,僅有8%是從未參加過“雙十一”的新客,低於2021年12%的比例。

有37%的受訪者表示,今年計划去5個及以上的平台購物。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楊大坤(James Yang)表示:“隨着雙十一購物節進入第14個年頭,中國零售商正在面對新的挑戰和來自外部環境的雙重壓力。對此,零售商應重新審視自己的策略,將重點從過去的打折促銷調整為培養加深客戶忠誠度,從而在全年保持較好的消費者活躍度,而不僅僅只靠雙十一。”
報告中,貝恩重點分析研究了中國市場上5家NPS(凈推薦值℠,衡量客戶忠誠度的指標)分值較高的零售商。推薦這些零售商的消費者(即給零售商的NPS打分達到9或10分的消費者)在評價時會更加關注商品質量、商品種類以及會員計劃,對於價格的關注度反而低於平均水平。隨着NPS等忠誠度指標的不斷普及,以及GMV增速放緩,今年的“雙十一”將延續去年趨勢。零售企業有機會以客戶忠誠度為衡量成功的指標,利用購物節構建差異化的價值主張,打造卓越的全渠道購物體驗。

據了解,客戶忠誠度領先的線上零售商在商品正品率、豐富度及非價格要素方面最受推崇。
貝恩公司全球副合伙人吳皓(Ralph Wu)表示:“在制定雙十一戰略時,零售商需要轉換思維,將衡量成功的指標從單純的消費金額轉變為客戶忠誠度,讓雙十一成為消費者在全年、全渠道購物體驗中的重要一環。”
貝恩建議,零售商不妨思考以下三組問題,將客戶忠誠度戰略做強做深。
如何重新定位購物節的角色?促銷戰略是什麼,最適用於哪些節日?如何衡量促銷活動的有效性?促銷活動如何與長期、高質量的增長目標保持一致?
如何進一步凸顯差異化的價值主張?目標客戶是誰?如何衡量客戶忠誠度和高質量的增長?在目前已經建立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中,哪些與價格無關?在客戶忠誠度方面的投資能否產生更高的利潤?
如何提供卓越的全渠道購物體驗?如何更好地融合線上線下的商品服務?建立合作能否為全渠道商品服務帶來質的飛躍?
對於中國零售商來說,“雙十一”依然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但是,隨着活動成熟度不斷提高,“雙十一”更多地是作為更大戰略中的一部分,幫助零售商在各平台加深與消費者在全年各階段的互動。
采寫:南都記者 鄭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