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31日電 綜合台灣媒體報道,近日台北故宮博物院從三摔古物到和“蘭千山館”寄存的珍寶不續約,皆引發社會質疑台北故宮博物院有失專業。關於“蘭千山館”不續約,多名業界人士表示不滿。

圖為台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台灣《中國時報》資料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前書畫文獻處處長劉芳如在社交平台上發文表示,“到最後讓當年蘭千山館主人林季丞(指林伯壽)先生的一番美意淪為泡影,未免太令人扼腕了!”
劉芳如表示,“平心而論,蘭千文物如能繼續留在博物館內,不僅保存環境較優,也絕對可以發揮更多元的藝術教育功能。”
專業人士指出,“蘭千山館”文物中光是《唐褚遂良黃絹本蘭亭》、《唐懷素小草千字文》兩件作品的市值就遠超過台北故宮博物院近日破損的3件瓷器文物;另外如《華喦寫生冊》亦是十分珍貴的圖冊,劃時代把國畫的“擬真”推進到“一圖一境”。台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問:“這些作品是在替台北故宮博物院撐住臉面的,還曾赴日本借展,為什麼不留?”

“蘭千山館”小檔案,圖中100萬為新台幣。 台灣《中國時報》製圖
據悉,台北故宮博物院同仁上籤給院長建議保留“蘭千山館”文物留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對於“庫房空間有限”為由不續約十分無法理解,且台北故宮博物院聲明中指出“合約續約與否,系由台北故宮博物院與寄存人商議”,希望外界“尊重該批寄存文物所有人之意願與隱私”。對此台北故宮博物院內部人士也表示,事實上不續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主動提出。段心儀指出,林家後人2002年還再加碼寄存文物,可以說明林家人並沒有想主動把文物取回,“台北故宮博物院自己打電話叫人家東西拿回去,說你的東西佔了我的位置,能不拿回去嗎?”
據悉,1968年台北故宮博物院外雙溪新廈落成,原命名中山博物院。1969年“蘭千山館”主人林伯壽,因精於鑒別書畫,遂被推舉為中山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林伯壽潛心搜羅流散海外文物,極為賅博。他希望能開啟私人捐贈文物之風,遂慨然將書畫219件、古硯109方“寄存”中山博物院,並附上100萬新台幣展曝費,聲明“蘭千山館”文物還是要永留中山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