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地震成因的真相》長篇連載(48)
——用中國智慧揭開地震成因之謎
作者:張寶盈
(本書已由華齡出版社於2020年10月出版發行,書名《探索自然之謎全三冊》下冊《地震成因》)此處是作者原稿,與正式出版的“潔本”文字略有差異。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接上篇)
9.5地震時地面的強烈旋扭證明電磁共振成因
強烈地震時地面會出現強烈的旋扭現象,這種旋轉極其快速劇烈,旋轉角度很大,必非岩層“走滑”所致。其實際作用機理已見本書第五章第三節。如唐山地震時,地震斷層水平形變呈順時針扭動,兩側的點位相對位移量約為2.5米,裂縫出現不同的扭動水平錯距與上下沉降落差。一些地方由於受擠壓,地面出現鼓包、鼓台。一些地方的扭動使道路、路旁樹木錯開。[34]觀察發現無論是牆裂縫、地裂縫還是煙囪裂縫,凡是裂縫都有旋扭,以柱狀體的斷裂扭轉最為明顯(李泰來,1979)。
1951年西藏當雄8級地震中,“一組扭性地裂與形變帶總體走向基本一致,裂面隱蔽且平直,具右旋性質。”[35]1927年甘肅古浪8級地震,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地震,1902年新疆阿圖什8.25級地震,1833年雲南嵩明8級地震,[35]1811—1812年美國新馬德里3次8.0—8.5級地震,1886年美國查爾斯頓8級地震,1891年日本美濃、尾張8.4級地震,1897年印度阿薩姆邦8.7級地震[36]等等,都有地面裂縫呈明顯左旋或右旋特徵的記載。同時有許多建築物、煙囪出現旋扭,鐵路、公路、行道樹被旋扭彎曲、錯開,人被拋擲過河,感覺頭暈等等大量記載。
而且,唐山大地震時,(強大的螺旋力)“……使抱住樹的人繞樹轉了好幾圈,行進中的汽車旋轉180°。”[38]“看到大地從北邊往南邊翻動,來回地滾,就像麵條抖動似的。南面人行道邊的大樹,樹梢被晃得挨着了地面,先是向北一掃,接着向南一掃,來回掃地,顛得人根本站不住。”[27]
《字林西報》(英文)1913.4.5(8)載:地震時其他正常運行的儀器表明,大地遭受了反覆的旋轉運動。
對地震的這一特別重要的顯著特徵,用“彈性回跳理論”或“粘滑說”是完全說不通的,震源深達數千米乃至數十、數百千米的岩層無論怎樣“剪切破裂、走滑、粘滑”,也不會使人繞樹轉好幾圈、汽車旋轉180°,不會使大地像麵條似的來回翻滾,使大樹晃得樹梢掃地。
那麼導致地面、建築物、物體、人體、樹木強烈旋轉的力是什麼力呢?是洛倫茲力引發的帶電粒子迴旋共振——地下龍捲風產生的旋扭力。如圖31所示,洛倫茲力使帶電粒子做圓周運動。由於地震前地殼內已經積累了強大的靜電能,地下龍捲風和閃電-熱核聚變發射的電磁脈衝會使電磁場更加強大,正是這種強大電磁場中的洛倫茲力引發的迴旋共振(地下龍捲風)導致了地震時的地面、建築物、物體、人體、樹木的強烈旋扭和旋轉。因為處于震區尤其是震中區所有物體(包括地面、地層、物體、人體等等)都已強烈帶電。所以人會被旋扭得繞樹轉幾圈。
所以,地震中最大的破壞力就來自由洛倫茲力引發的迴旋共振——地下龍捲風,是使建築物倒塌、大地被撕裂的元兇。
圖31洛倫茲力使帶電粒子做圓周運動
不僅僅是地面、物體會發生旋轉,人也會因為旋轉而頭暈。無論是汶川大地震還是唐山大地震都有此類現象發生,史料中也多有此類記載。網絡上也有很多此類資料。如汶川地震時,Ⅷ、Ⅸ、Ⅹ、Ⅺ烈度區收集到的信息中提到的典型現象及用於描述的用語大都有:l)人們感覺到強烈晃動,頭暈、噁心、站不穩、走不動、害怕、紛紛外逃、有人聽到轟隆隆的響聲、有世界末日的感覺。Ⅲ—XI烈度區都有人感覺到頭暈或噁心;頭暈現象多於噁心現象。其中Ⅲ度區主要是較高樓層的資料,所以人感到頭暈的比例較大。除了Ⅲ度區外,基本上是越高烈度區感覺頭暈的人數越多(夏坤,2010)。
隆慶《華州志》卷十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晡時,覺地旋運,因而頭暈。天昏慘。及夜半,月益無光。地反立,苑樹如數撲地。忽西南如萬車驚突,又如雷自地出,民驚憒,起者卧者皆失措,而垣屋無聲皆倒矣……
《聊齋志異》中也有一篇名為《地震》的日記,文中記載了公元1668年7月25日發生在山東郯城的一次大地震。其中亦有“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的記載。
1988年11月6日,“瀾滄、耿馬7.6級和7.2級大地震之前,土溪、昆明的許多同志,尤其是中年婦女都感到頭暈”(見田鈞《震前人為何會頭暈?》)。
為什麼人在地震時會感到頭暈呢?一方面是地下龍捲風導致的地面快速旋轉本身會使人頭暈,另一方面,在地震區,地殼與所有物體都已強烈帶電,人體也不例外。當洛倫茲力引髮帶電粒子迴旋共振即發生地下龍捲風時,人體中的包括大腦中的帶電粒子也會隨之發生迴旋共振,做圓周(旋轉)運動,故而使人感覺頭暈。之所以在震前人就感到了頭暈,是因為地下龍捲風實際上在地震發生前就已經形成了,只是龍捲風未與地殼發生同頻共振而未發震,此時的地下龍捲風也會使人體內的帶電粒子發生迴旋共振而使人頭暈。
由於斷層成因說並未正確反映大自然的本來面目,對這些極為特殊也極為重要、極具價值的現象都無法給出合理解釋,得不到應有重視,甚至被有意掩蓋。除了像《唐山地震奇事錄》這樣的親歷者目擊記之外,在學術專著、學術期刊中都是諱莫如深,絕少看到對這些現象的討論,偶有也只是試圖用岩層“剪切破裂”來解釋。但是,所謂“剪切破裂”不過是“岩體內產生的相對位移與剪切面相平行時發生的一種破裂。其破裂面一般與最大主應力方向夾角於小於45°。”(《地震詞典》)一方面,這樣的機械的“剪切破裂”在實驗室內的小塊岩石上人工施以特殊方式擠壓時也許可以出現,但在自然界,一個巨大巨厚的“板塊”,僅靠擠壓、碰撞,既沒有足夠的空間,也沒有足夠的動能來實現這樣高難的“剪切破裂”。更不可能使距離震源十多千米乃至數十千米的地面的汽車旋轉180°、使人圍着大樹轉好幾圈。而地震時實際發生的岩層的“剪切破裂”(旋扭破裂)其實是由伴有雷電的地下龍捲風產生的衝擊波及引發的縱波共振、橫波共振、迴旋共振導致的。因此,大地震時出現的地面強烈旋轉、旋扭完全不能用斷層成因說來解釋,電磁共振成因說是唯一正解。
9.6地震時的地面波浪式運動證明電磁共振成因
如圖32所示,在一些較大震級的地震發生時,固體的地面竟然會像液體一樣發生波浪式運動,整個地面波浪起伏,乾涸的河床里的沙土也會像水一樣流動。這一現象在《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彙編》中廣為記載,我們在一些有關地震的電視資料片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地震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唐山大地震震害》第4冊中第558—561幅圖片也清晰地記錄了地面波浪式翻滾的遺迹。這樣的現象,如果僅僅是岩層的機械斷裂,是絕不可能出現的。
圖32地面波浪形運動示意圖
地震導致地面波浪式運動的詳細資料記載已如前述。
如果是“板塊碰撞、岩層破裂”導致地震,考慮到地下岩層的固體狀態,留給岩層的運動空間極其有限,岩層運動的“機動性”很小,而且岩石的性質是硬而脆的,僅僅發生斷裂的話怎麼可能突然之間就使地面發生這樣的波浪式運動呢?
地震導致地面波浪式運動的機理已見第五章第五節。
尤其能對此做出佐證的是,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發生的波及近半個中國的超大型地震——山東郯城8.5級大地震,我國華東、華北地域10餘個省份410餘縣,乃至朝鮮半島約500餘種縣誌、方誌,碑文、詩文等對這次地震作了詳盡的記載,其中有損壞的記載達150餘縣。
清·楊廉、郁之章《嘉善縣誌》卷一二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震,屋柱皆動,街道如浪涌……
同年同日發生在山東萊州府(治今掖縣)的地震也是“盪如漂舟,聲如殷雷”。發生在安徽當塗的這次地震也是“人如舟行波盪,數刻方寧”。
這樣一次覆蓋了浙江——安徽——山東等地,橫跨小半個中國的大地震,同時出現了地面像波浪一樣的運動,怎麼可能是“板塊碰撞、岩層斷裂”所能造成的呢。難道什麼板塊在浙江、安徽、山東這樣廣大的區域都同時發生了“碰撞”並發生了岩層斷裂?而且,按照上述分析,即使是發生了岩層破裂,也不會導致地面波浪式運動。所以這顯然是說不通的。
這次地震震區面積巨大,但並沒有沿“板塊邊界”或斷裂帶分布,看不出與板塊有任何聯繫。地面震蕩模式也與“岩層破裂”毫不搭界。
實際上,這次巨大地震不但有一個儲存了巨量電磁能量的震源體在郯城,電磁能量還廣泛分布於大面積地殼上,就像陰雲布滿了天空一樣。由於地殼大面積帶電,當震中發生了伴有雷電的地下龍捲風(這次地震涉及的面積巨大,應該屬於地下颱風)時,龍捲風的劇烈旋扭和發射的電磁波引發的橫波共振效應,就導致了大面積地面波浪式運動。因此這次大地震之所以波及如此大的範圍,一是震級足夠大,二是共振效應產生了巨大作用。共振的威力是非常令人震驚的。只有由震源電磁波引發的縱波共振、橫波共振、迴旋共振才可能使這次地震波及了10餘省份410餘縣這樣廣大的面積。如果是岩層破裂所致,勢必形成巨長、巨深的地裂縫,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這次地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各地都出現了地面波浪式運動,而這絕非岩層破裂的特徵,而恰恰是由震源電磁波引發的橫波共振的典型特徵。
震級越大,釋放的能量越大,共振效應也越顯著。共振之所以能使能量倍增,可能是激發了真空零點能。
清·程光瀅《磁州續志》卷五亦載:有聲轟然,自西北來,陡覺平地如小舟在大風浪中傾側簸蕩。
清·汪士侃《雙流縣誌》卷四《劉如欽筆記》載:丙午仲夏六日,……有聲如雷自東南來,稍近座側,則氣行地中,地為之起,如波濤乍興,上下簸蕩,房宇傾側,耳目眩焉。
“氣”行地中,才能使“地為之起,如波濤乍興,上下簸蕩”。而所謂“板塊碰撞,岩層破裂”是不能導致這樣的景象出現的。“氣”用現代語言來表述就是“電磁共振能”。
《時報》(上海)1927年2月5日載,(上海)前日午時地震兩次。……人立地上如置身輪舶行於海洋之中,船被波浪衝激相似,……當震動時,一般人有如觸電。
類似記載還有很多。
有證據表明,美國在美蘇冷戰時期進行的一次300萬噸級深層地下氫彈爆炸試驗中,地面出現了猶如大地震時的波浪運動(視頻網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xNDQ5ODQw.html)。
這有力地證明了地震是地下雷電或伴有雷電的地下龍捲風導致的。
大地震親歷者的描述充分表明,在地震爆發的那一刻,在地下龍捲風即迴旋共振和震源電磁波橫波共振效應作用下地殼彷彿完全失去了它的固體屬性,變成了一汪可以任意流淌、波盪的“弱水”,大地像一葉漂浮在驚濤駭浪、波峰浪尖和巨大漩渦上的扁舟,瘋狂地翻滾、顛簸、傾側、旋轉,彷彿隨時都會崩潰、陷落。恰如《唐山大地震奇事錄》一書中描述的那樣:“黑風起處大地翻滾”“地面像麵條一樣抖動”“大地像船一樣搖晃”“震時像是踏在浪尖的甲板上”“地震波峰比辦公桌高”。等等。這樣的場景極度恐怖,而且持續時間很長,數分鐘、十數分鐘、數十分鐘的都有。如果認為地下的岩層破裂、滑移一下就能造成如此景象,就太高估了岩層的能力了。
毫無疑問,任何的“板塊碰撞,岩層破裂”都絕對不可能使固體的地面像水一樣做波浪式運動。只有地下龍捲風(或颱風)和閃電-熱核聚變釋放的電磁波導致的電磁波橫波共振效應才有這樣神奇的威力!因此可以說,地面波浪式運動也是電磁共振說的一個有力證據。
(未完待續,接下篇)
(文中圖片如有侵權請告知,即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