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佳贇
東京奧運會於8月8日閉幕,
中國奧運代表團斬獲38金32銀18銅,
直到最後一刻,
美國才以39枚金牌的成績後來居上。
這是中國代表團在境外參加奧運會時,
與美國的金牌數量最接近的一次,
意義深遠。
這份成績單,
問中國老百姓什麼感受?
社交平台高頻回答:
"YYDS"!
在本屆奧運會上,
“90後”“00後”選手大放異彩,
展現出蓬勃的朝氣和自信,
各種金句令人印象深刻。

楊倩:“趁着清華放暑假,來東京拿兩塊金牌。”
張家齊:“能蟬聯多少屆就蟬聯多少屆。”
馬龍:“他贏不了我。”
陳夢:“自信的時候所有地方都是我的優點。”
石智勇:“這個級別,紀錄我說了算。”
孫一文:“問我最大的傷病?就是懶。”
張雨霏:“看大家都不想游的樣子,我在後半程也減慢了速度。”
都是些什麼神仙寶貝!
這麼老凡爾賽,這麼小可愛。
雖然“我跑9.83秒根本用不了蘇炳添100米那麼遠”,
雖然“我下餃子水花居然比全紅嬋從10米跳下還大”,
但面對金牌榜,
平凡如我,與有榮焉!
就在這些屬於中國人共同的激動時刻,
還是有人偏要擺一擺“金牌無用論”。

對冠軍身披國旗也有“不同看法”
“中國人披國旗,新西蘭選手親吻女兒照片”

更得來幾個老三篇批一批。
不奇怪,小小寰球總不缺幾個嗡嗡,
比如這段許多人在社交平台看到的文字——
本屆東京奧運會最大的黑馬,
奧地利自行車選手基森霍夫,
一個數學家,
沒教練、團隊、隊醫、按摩師、營養師,
啥也沒有,背個包來,
來了就是冠軍,回去還教微積分。
其實哦,外國運動員都這樣。
女子極限單車冠軍沃興頓,廚師,
男子鞍馬冠軍維特洛克,服裝設計師。
一場運動會而已,
為什麼要國家花納稅人的錢?
金牌能帶來什麼?
“確實想不出來。”
“想不出來”?說明屁股歪了,腦子鈍了,
或兩者皆是。
來,今天就從奧運金牌榜說起,
掰扯一下“新型舉國體制”。
1
新型舉國體制,就是一種中國智慧
西方商業體育強大,在過去幾十年里,
我們用國家投入的方式,
在別國非商業熱門體育項目競賽率先突破。
孫臏賽馬,智力取勝。
從娃娃管起,文化、生活、教練一路保障,
如果沒有體校到市隊省隊國家隊這一套成熟體系,
貧困家庭的好苗子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接觸跳水舉重這些曾經的貴族運動。

東京奧運會上,
希臘舉重運動員亞科維迪斯哭聲凄慘:
每個月僅從體操聯合會領到200歐元,
窮得無法繼續運動生涯。
他還透露,希臘眾多運動員深陷貧困。

這是獎牌的殘酷真相,
職業運動,從來是燒錢、燒錢、燒錢。
美國運動強項不少,
籃球、橄欖球、棒球、田徑,
無不是靠資本支持下的重投入。
錢從哪來?
歸根到底還是來自資本被賦予的運營權以及高額商業回報。
今天的中國,
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邁出新步伐,
花得起培育競技運動員的錢,
運動員的培育在整體上已經實現良性循環,
職業運動員衣食住用、
訓練條件、科研水平、
比賽裝備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並對全民健身直接發揮輻射引領。
2
新型舉國體制,就是一股中國精神
1908年,《天津青年》提出沉重“三問”:
中國什麼時候能派出運動員去參加奧運會?
中國什麼時候能拿到第一塊金牌?
中國什麼時候能自己舉辦一次奧運會?
1932年,
劉長春成為第一個參加奧運的中國人,
單刀赴會,萬里關山,
此刻國運艱難,願諸君奮勇向前,
願來日我等後輩遠離這般苦難!
有齒嚼欲碎,有眥血成淚,往事,莫忘。

又有好事者翻出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榜單,
獨聯體第一。
那是“蘇聯”在榜單上的夕陽西照。

如今,
小樓昨夜又東風,唯余嘆息月明中。
體育競技,說到底拼搏的是一種國家和民族的精氣神。
艱苦歲月里,
舉國體制就是摘下每片最硬的龍鱗,
讓一條蛟龍載着所有人的夢想期待御風騰飛。
奮發向上、團結一致,
頑強拼搏,砥礪前行,
有夢想,就有希望。
有鬥志,才有金牌,
以及後來其他的一切。
3
新型舉國體制,就是一份中國實力
簡單粗暴的凡爾賽新聞標題——
《中國游泳摘金奪銀,洲際導彈尖端技術立功》。

洲際彈道導彈要擊中1萬多公里外目標,得使用“慣性制導系統”。
中國航天科學家利用慣性制導相關技術,
給游泳運動員研製了直接穿戴的姿態測量裝置,
重量僅為16克。
中國航天還為賽艇運動員配備了風洞實驗室用來訓練,
幫助運動員保持在最低阻力狀態下劈波斬浪地前進……

為什麼奧運榜單與經濟科技發達程度高度匹配?
經濟富裕、科技水平高、運動員人數眾多的國家才可能拿更多的金牌。
當中國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步步提升,
未來中國奧運金牌數進一步增加,不但可能,
而且可能成為常態。
事實上,中國人早已沒有那麼在意金牌。
看看大家有多愛百米第六的蘇炳添,
運動員的從容,群眾的淡定,
背後都是國家實力,都是文化自信。
不要人誇顏色好,因為自信放光芒。

4
新型舉國體制,不是想學就能學
進入新時代,為我國舉國體制提供了新的歷史方位。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新型舉國體制,體現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集體攻關,團結協作,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唯有得到人民衷心擁護的國家,
才能有如此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
一夜之間為幾十萬人檢測核酸,
一年之內讓十多億人“身上有苗”。

奧運延期一年,
能為參賽選手提供全程無後顧之憂、系統化訓練保障,
所有代表團相關人員正常參與,
選拔賽、模擬賽正常進行,
這,就是新型舉國體制
就問還有誰?
2022年,相約北京!

監製:夏宇
製作:張靜、萬宏蕾、郭賽玲
來源: 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