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重磅推出的《台北女子圖鑑》,雖然頂着《東京女子圖鑑》巨大的IP頭銜,請來桂綸鎂擔任主演,也有王柏傑、張孝全、鳳小岳、楊謹華、天心等眾多知名演員助陣,口碑卻一路下滑。當前豆瓣評分已經跌破及格線,只有5.7分,遠低於原版的8.6評分。
看完這部劇的網友多為不解,至少,這絕不是他們期待中的《台北女子圖鑑》。究其根本,是這部劇的敘事導向出了問題——將原版的“慾望敘事”,改弦更張為“愛情敘事”,失去原版的精神內核。原版直視女性慾望,不做道德評判,《台北女子圖鑑》立意上的偏離恰恰是做了道德判斷,丟棄了這部女性作品寶貴的女性意識。
從慾望敘事到愛情敘事
2016年引爆東亞的日劇《東京女子圖鑑》,講述來自日本秋田的女主人公綾去往東京的奮鬥史。所有一切的出發點,源自她對小城生活的不滿足,內心對大城市、對物質的強烈慾望。大學畢業後,綾如願來到東京。她沒有多高的學歷,沒有令人稱奇的才華,依恃的是還可以的長相,每一任男友都是她的引導者,他們固然利用着綾的青春,綾也在利用着他們,每一段感情都是綾向上爬的階梯。她居住的地方,從東京的平民郊區一步步靠近東京的富人區,工作與收入亦一路進階。只不過,綾雖然一步步靠近她的慾望,也成為雜誌上令人艷羨的東京女人,但她從未在感情上獲得圓滿,甚至就連慾望本身也總差一步之遙。
《東京女子圖鑑》不做道德評判地呈現了一個充滿野心和慾望的女孩從二十歲到四十歲在東京的打拚,不是偶像劇,更不是爽劇。反觀《北京女子圖鑑》和《台北女子圖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版的慾望敘事,卻也有本質性改動,即,弱化女主角的慾望驅動,放大她的感情線,並試圖在最後給女主角一個情感安定之所——兜兜轉轉、歷盡千帆,她們終於知道真情可貴,明白真情比慾望更重要。
《台北女子圖鑑》中,女主角林怡姍(桂綸鎂 飾)的確也是渴慕台北的繁榮,才從台南北上。不同於綾對於大城市有明確的慾望,林怡姍其實並不太清楚她來台北是為了什麼。固然她每一集就擁有一段新的感情、一個新的男友,但大多數男友與她的慾望並沒什麼關係,原版的“慾望敘事”成為“愛情敘事”。林怡姍遇到的男人們,有的男人很老實,卻讓未來生活一眼看到底;有的男人很渣,玩膩了就玩失蹤,最後來個短信分手;有的男人無法點燃她的激情,談不上滿意也談不上不滿意,分手反而讓她倍感輕鬆;有的男人是控制狂,以愛林怡姍的名義操控她的一切;有的男人明明出軌,林怡姍也知道自己是小三卻耽溺於這段感情不可自拔;有的男人可以讓林怡姍進入豪門,代價是讓林怡姍丟棄自我……
《台北女子圖鑑》的主線變成“台北女子愛情圖鑑”。林怡姍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男人,為現代人總結了各種各樣的感情模式——這是如今爛俗都市言情劇在做的事。稱其為“女子圖鑑”,未免以偏概全。
對女性慾望的道德評判
女性的慾望去哪了?女性對於物質的慾望,對於向上爬的慾望,究竟去哪了?《東京女子圖鑑》中,綾的感情史很豐富也很重要,但這一切都服務於綾的慾望。綾做出了她的選擇,同時這道選擇題也扔給熒屏前的觀眾:我們會如何選擇?
一個最主流的評判是,將綾視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個物質主義者和拜金主義者、一個一邊得到一邊丟棄最後什麼也沒剩下的不幸福的人。所以,綾的爭議性很大,她是新時代的“惡女”。《北京女子圖鑑》和《台北女子圖鑑》不約而同試着將女主角更正向化。她們的確都在剛到大城市立足之時拋棄適合過一輩子的老實男人,就像原版中綾拋棄初戀男友時所想的:這樣的老實男人,小城市裡就找得到,這種小富即安的生活在小城市也可以擁有,既然在大城市就不該滿足於此。
這樣的算計,貫穿綾的整個感情經歷。到了林怡姍這裡,為了不讓她像綾那樣“勢利”,為了不讓她成為利用感情的“惡女”,編劇的策略是:放大感情在林怡姍生活中的分量,試圖讓林怡姍偶爾為愛情喪失理智。這個邏輯就是:女孩子把感情放第一位,代表她渴望真愛,代表她不是精緻利己主義者,代表她有純良的內心。這樣的敘事策略,本質上是一種“自我閹割”:它其實已經在給綾做道德評判,認為綾的確是“惡女”,綾不值得效仿,所以綾這樣的人不適合當女主角。改良後的綾,就成了林怡姍;原版中女性慾望的真實狂歡,到了台版也就戴上了一個純情的虛假面具。
其次,編劇想凸顯林怡姍的“偶爾純情”,可純情的邊界一旦未能把握得當,就會讓林怡姍淪為依附男性的“戀愛腦”。比如第五集,林怡姍與一個擁有開放婚姻的已婚男子乾柴烈火,林怡姍很快被他的溫柔、體貼迷住,劇中用了很多大篇幅床戲來體現二人的慾望難耐。林怡姍因此就愛上了已婚男,甚至去找他的妻子、希望妻子可以與他離婚……從對方口中得知是已婚男不想離婚後,回途中林怡姍崩潰地嚎啕大哭。暫且不論那幾段情慾戲缺乏美感,林怡姍在情慾中迷失方向、喪失自我,更是不啻於人設崩塌。綾始終清醒地駕馭慾望,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她乾脆洒脫;林怡姍卻被情慾沖昏腦袋,她一直是這段關係中的被動者,而此時她也忘了她昔日一心想來台北的初心——這也是觀眾看完這部劇的迷惑之一:林怡姍來台北的慾望到底是什麼。或許這部劇也未曾理清林怡姍來台北的底層慾望。
如此飄忽不定的人設、前後矛盾的劇情,可惜的是桂綸鎂的演技。她明明是觀眾心中極為適合演繹台灣版綾的女演員,一身傲骨臉,可塑性完全擔得起獨立、自信、堅韌的為慾望不斷向前奔跑的女人。遺憾的是,女性慾望未能彰顯,哪怕是都市女性的戀愛史,也像是浮光掠影的意淫流水賬,白白浪費了桂綸鎂的臉。
直視女性慾望
說到底,《台北女子圖鑑》敘事與口碑的崩塌,根源在於就連編導都無法直視女性的慾望,怎麼可能復刻出原版的靈魂?而事實上,對女性慾望的排斥與貶抑的確是當前社會的主流態度。猶記得《東京女子圖鑑》播出時,彈幕上烏泱泱一片是對綾的撻伐,把綾視為女人的負面典型,很多人認為:女人就不該有這種亂七八糟的野心和慾望,找個老實人結婚過上平平淡淡的生活不好嗎?
值得強調的是,我們並非贊同綾的選擇,但我們要捍衛綾的慾望。試想一下,假若把綾的性別換成男性,恐怕很多觀眾就不會有太大的詫異感,因為就文藝史來說,“野心男”的敘事源遠流長、汗牛充棟。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經典野心男,《高老頭》里的拉斯蒂涅,《紅與黑》中的於連,尤其是於連一直受到很多同情。很多人默認:一個男人往上爬很正常,一個男人為了事業犧牲愛情大概率是因為他有什麼苦衷。相反,很多人無法接受女性有向上爬的慾望。這是男性中心、男性優先的思維作祟,牢牢把女性鎖定在“女主內”的位置上;男性去拼去闖,去發光發熱,女性就應該收斂野心,好好在家相夫教子、做好賢內助。所以,絕大多數男性推崇的女性品格是溫馴、顧家、無欲無求、宜室宜家,他們排斥有事業心、有上進心、有野心、不囿於廚房與育兒的女性。
自然地,他們對綾這樣的女性充滿警惕。一旦女人有了野心和慾望,當女人也想要往上爬,不僅意味着男性競爭變得激烈,這也是對父權制的挑戰與威脅——當女性經濟獨立、精神獨立,當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男權制就有土崩瓦解的危險。所以,很多人千方百計污名化女性的慾望,對女性的慾望如臨大敵,這種敵意甚至已經成為全社會的一種潛意識——默認女性有慾望是不好的,所以不敢直視,不敢不做道德評判地呈現。
誠然,女性的慾望不意味着就是絕對真理,就比如綾的很多選擇也值得商榷。但考慮到女性的生存處境,當務之急不是忙着給女性的慾望做判斷、下定義,不是大聲疾呼女性的慾望是多麼危險;當務之急是,正視它、呈現它,不再把女性的慾望視為怪異的存在。直到某個時候,女性的慾望已被視為自然而然,觀眾再來做道德評判與適當引導,才是真的有的放矢,否則就只是在虛設靶子,以引導之名扼殺女性慾望。在這樣的背景下,市面上那些直面並張揚女性慾望的影視作品就顯得難能可貴。無論是英美劇《慾望都市》《傲骨賢妻》《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我的天才女友》《祝你好運,里奧格蘭德》,抑或東亞日韓的《黑色皮革手冊》《紙之月》《迷霧》,它們並不污名化女性的野心,特立獨行的女性形象塑造讓更多身處蒙昧中的女性意識到:原來還有這樣的活法,原來女性也可以去追求這樣的權利和自由。
一群女性喚醒一群女性,並給了她們重新整理人生、活出自我的勇氣。不必跟風成為下一個綾,而是直面你的慾望,坦蕩地追求它、駕馭它,去成為你自己,去成就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