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台灣省台東一所小學,操場跑道上突然爬滿大量蚯蚓。遠遠望去就像鋪了大量細細的樹枝,走近一看卻讓人頭皮發麻。
據學校總務處主任描述,他們曾經將一些活着的蚯蚓放回草叢中,但不管怎麼樣弄,它們都不入土。學校的老師表示,蚯蚓並不會爬到走廊上,因此不會進教室。
這些蚯蚓最終的宿命就是被太陽活活晒乾曬死。學校表示,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了,除了一些新生不太習慣,大家都見怪不怪了。
台灣省島上不少居民知道這個消息後,表示出擔心:
台灣處於地震活躍帶,蚯蚓生活在地下土,會不會提前聽到什麼聲音,預知要發生大地震了?
像群蛙亂蹦,群蛇出洞,群魚上岸、蝙蝠漫天飛舞等“疑似地震前兆”的事情,之前已經講過很多次了,結論都是動物無法預知、預測地震,最多就是提前幾秒至幾十秒,感知到遠處已經發生的地震,只能算預警。這次的蚯蚓事件也是如此,與地震無關。
地震為何與動物無關?
人類居住在地球的表面,我們腳下是地球的外殼,被稱為地殼,它是由岩石組成的,因此地球的最外層也叫岩石圈。地球下面的岩石並不是整體一塊的,它們不斷受到底部岩漿流動的影響,從而發生運動。
地殼在運動過程中會出現相互擠壓碰撞或分裂塌陷的情況。由於地殼運動是緩慢的,所以人類是感知不到的。但地殼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會不斷積蓄能量,當達到臨界點就會發生破裂並快速釋放能量,造成地殼振動,這就是地震。
地殼釋放能量的中心點被稱為震源。震源有時候深,有時候淺。深度超過300公里稱為深源地震,由於太深地震一般不會造成災害,除非震級非常高。比如1934年,印尼蘇拉威西島東側,720公里深處發生了9級大地震,但到達表面已經削弱到6.9級,這已經是有記錄以來最深的深源地震。
如果震源離地面小於70公里則被稱為淺源地震,越淺破壞力越大。例如汶川大地震,震源深度僅有10~20公里。震源上方正對着的地面被稱為震中,一般來說也是受災最嚴重的地方。
地震的能量並不是居於一點或者一處,而是會從震源擴散。原本平靜的水面,扔下一塊小石子,水面會泛起漣漪,稱之為波。岩石圈和水是一樣的,地殼相互作用的能量快速釋放後,震源也會將這股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擴散出去,統稱為地震波。
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簡單來說,震源釋放能量時會對周圍的岩石形成一股推力,這股推力逐漸擴散,並且發生震蕩。例如有一股力突然壓縮了一下彈簧,彈簧會上下震動。這種現象就是縱波,在地面表現為上下震動,傳播速度快,危害相對較小。
橫波則是岩石層受到能量衝擊擠壓發生了“扭曲”,能量爆發後發生形變的岩石需要伸開來,導致岩石發生上下抖動,如同緞帶被體操運動員不斷抖動着,存在波峰和波谷,也叫凹凸波。橫波的傳播速度相對縱波要慢,但它傳遞到地面後會發生水平上的左右搖晃,從而破壞建築物或基礎設施,危害較大。
從監控拍攝的畫面可以看到,一開始有隻貓(可能是狗)似乎提前感知到地震來臨,但如果仔細看車也同時出現了很輕微的上下晃動,這是縱波的效果。接着2秒後開始出現水平上劇烈的晃動,這是橫波的效果,最後是疊加效果。
了解了地震過程就可以知道,動物提前感知的是地震波中速度較快、危害較小的縱波,因此如果動物異常舉動後出現大地震,這絕不是“預兆”,而是地震已經發生。不過,即使動物能提前感知縱波意義也不大。因為距離震中越近,震級越大,縱波和橫波的時間差越小,大多數地震受災嚴重的地區,兩波幾乎同時到達。
如果縱波與橫波存在較大的時間差,你也能靜靜看着狗亂吠,但1分鐘後地震才到達,這種情況說明離震中太遠,意義也不大。
綜上所述:指望動物預測地震是不可能的,預警地震的意義也不大。而且,地震儀器比動物更靈敏,接收到縱波就會通過各種渠道發布橫波到達倒計時。
此外,如果動物真能感知地震,也不可能唯獨學校出現了蚯蚓。而且據校方觀察發現,僅有一種特定的蚯蚓會發生這種現象。因此蚯蚓出土更多的還是可能與土壤溫度,濕度,物質、日照強度有關。#台東一小學現大量蚯蚓 遍布操場跑道##台東小學操場出現大量蚯蚓##台灣一小學突然冒出大量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