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豬在村裡算是一件大事,大多數農家都在院門一側壘砌豬圈養豬,少則可供自給,多則出賣換錢“肥豬滿圈”也是普通農家的美好願望。在淳樸的內蒙古東北部小村莊里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張羅起來從來不缺人手,街坊鄰居、親朋故舊互相幫襯、忙前忙後,這是老早便傳下來的規矩也是燒鍋窯村的人情本分。
那天凌晨五點鐘左右,我(周末回鄉的女兒)聽到豬發出“嗷嗷”叫聲,隨後就是人聲,鞭炮聲。我明白,殺豬了。心裡有點難過,畢竟是我們家餵養一年的豬。
足月的肥豬渾身蠻力一般人奈何不得,村裡殺豬的時候都要叫上左鄰右舍最有經驗的精壯漢子才能把這少說也有三五百斤的傢伙掀翻在地。
當院里灶火正旺柴鍋中開水沸騰,殺年豬便成了與時間的賽跑,哪怕是稍有拖延,都會增大收拾難度浪費了黑豬身上的好東西辜負了這場犧牲。廢舊油桶改裝的爐灶本地人叫做“鍋熗子”。
知名“殺豬匠”出場,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以這樣的群體體現出來。
早年的“殺豬匠”要有超人的肺腑量,現在已經改成打氣筒或者是充氣泵。
如果說殺豬是男人們的專利,那準備殺豬宴席上其他菜品的活,就包給了村裡手腳最利落的女人們一席殺豬宴不僅菜要做得有味道,作為喜宴菜品的寓意上更得大有講究,這樣才能讓席中人吃得紅紅火火,暖意漸濃。
“死豬不怕開水燙”由此而來,要用滾燙的開水燙掉豬毛。
豬頭是第一個被肢解的部位,一般都要保存一冬後來年端午節時吃。
大腸被取出,目前裡面是豬的糞便,稍後經過一番細緻的清洗和與豬血蕎面的混合,就會成為北方名菜“豬血腸”。
豬肉的肢解事件技術工作,完美肢解考研的是“殺豬匠”多年的經驗。
大腸要趁着餘溫快速處理。
豬血與蕎面混合均勻。
北方人吃的“大腸”就是這樣製作出來的!好奇的人可以配上一杯咖啡。
大塊豬肉入鍋,搭配風乾的白菜,地方特色的“殺豬菜”。
菜上齊了,長輩一桌,晚輩一桌,大快朵頤!老人們埋頭吃的歡實,主人和鄰里們就着農家小燒,一邊品嘗殺豬宴,聊聊農活,話話家常。
來源:巴林左旗三山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