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千紀,即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9001年之間的一千年,是中石器時代開始的標誌,也是全新世最初的部分。 此時在亞洲西南部發展起了奠基在以小米與稻米的原始耕種形式上的農業。 [1]
此時的人類散布在當時的各大陸上,南極洲已經南移,現在認為他們是屬於狩獵收集者社會。 由於末次冰期的結束,以及持續到今天的間冰期的開始,使得北方地區的重新移民變得可能。 而在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結束後,世界進入了全球暖化期。
事件一
約前1萬年:舊石器時代的第一個洞穴繪畫被製作,描繪着戰爭與宗教的場景。 這後來變成說故事的肇始並變化成戲劇
通天洞遺址位於吉木乃縣薩吾爾山內的一個洞穴中,因洞頂花崗岩風化塌陷形成自然天窗而得名,是新疆境內發現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據介紹,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提供了本地區舊石器-細石器-青銅-早期鐵器時代的連續地層剖面。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中出土的石製品種類豐富,包括勒瓦婁哇石核、盤狀石核、勒瓦婁哇尖狀器、各類刮削器與莫斯特尖狀器等典型的勒瓦婁哇-莫斯特文化石製品。顯示出舊大陸西側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特徵,在中國同時期遺址中十分獨特,填補了中國缺少典型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類型的空白。
據悉,通天洞遺址經碳十四測年,舊石器時代地層的年代距今45000年左右。該遺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出土的典型莫斯特文化遺存也為進一步探討亞歐大陸東西兩側史前時期人群的遷徙、交流、擴散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通天洞遺址於2014年被發現,2016年至2017年進行了兩期發掘工作。“該遺址的發掘,對於吉木乃縣乃至阿勒泰地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吉木乃縣為保護該遺址,及時設置圍欄和監控攝像頭;並財政出資,聘用兩名附近的牧民巡視遺址周邊情況,防止人為破壞地面斷層。此外,該縣已採用土地置換的形式,將周圍的十餘戶牧民遷出,用以保護該遺址。
事件二
- 約前1萬年:葫蘆被採用作可隨身攜帶的容器。
事件三
- 約前1萬年:末次冰期的結束。
末次冰期最盛期地球的藝術想像圖
末次冰期(英語:Last Glacial Period)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發生於第四紀的更新世晚期,始於約11萬年前,終於1.2萬年前
末次冰期內,各地冰蓋亦曾出現數次的進退。冰退稱為間冰段,格陵蘭的冰芯鑽探表明,過去十萬年的末次冰期共有24個間冰段。這一現象稱作丹斯伽阿德-厄施格爾周期(Dansgaard–Oeschger event)。末次冰期的最盛期發生於約1.8萬年前。一般而言,全球冷卻及冰河前進的模式相似,但也有局部的分野,這使得很難以大洲來比較。
事件四
約前9500年:哥貝克力石陣被建造,它被視為是目前已知最早用作宗教用途的石陣
哥貝克力石陣的挖掘場廢墟
哥貝克力石陣(Göbekli Tepe),又名為「哥貝克力山丘」。在土耳其語中意為「大肚子」。石陣位於土耳其東部烏爾法市郊近十公里處,1994年,由一位庫德族牧羊人在一個像大肚子的山丘上發現。主持哥貝克力丘挖掘的行動者,是德國考古學會的克勞斯·史密特。經鑑定為前陶新石器時代A期,證實有關遺蹟至少有一萬二千年歷史,甚至是一萬三千年的歷史,比埃及金字塔還要早八千年出現,是人類至今在地球上發現最早的文明遺蹟之一。
事件五
約前9300年:無花果似乎開始被耕種於約旦河谷。
約旦河(希伯來語:נהר הירדן / nehar hayarden;阿拉伯語:نهر الأردن / nahr al-urdun)是西亞地區的一條河流,發源於黎巴嫩、敘利亞,流經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注入死海,全長251公里。在亞伯拉罕諸教歷史上,被奉為最神聖的河流之一[3];而在現代,其珍貴的水資源也成為該地區紛爭的一個因素。
西克莫無花果
榕屬(學名:Ficus),又名無花果屬,是桑科內的其中一屬也是無花果族(學名:Ficeae)的唯一屬,內里包含近800種的樹木、 灌木及藤本植物等[1]。 它們原為熱帶雨林的原生品種,但也有部份延伸至暖溫帶,常被統稱為榕樹。 其中一種最廣為人知的品種就是無花果(F. carica)。 前者被當作水果而廣泛種植的溫帶物種,原產於中亞和地中海地區(從阿富汗葡萄牙)。 許多其他品種的果實也是可供食用,是野外求生中常當為應急食品的食物,也是野生動物們的大餐。 榕屬植物也在文化方面或是實用性上有相當關聯。
事件六
- 約前9千年: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於古代近東開始。 第一個石頭建築在耶利哥被建造。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和製作陶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7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雖然,在有些地區,如中美洲,在西元後仍停留在新石器時代,不過那些地區還是有高度文明的出現,如馬雅文化。
新石器時代結束後,人類進入紅銅時代(金屬器時代的最早期),也開始進入信史時代
新石器時代工具
古代近東見於近東考古學及古代史的研究。古代近東始於前4千年蘇美爾文明的興起,至於何時終結,眾說紛紜:有指歷經銅器時代及鐵器時代;亦有指直至前6世紀阿契美尼德王朝或前4世紀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為止。
古代近東被視為文明的發源地。該地域最早實行全年集約農業;向世界最傳播最早的書寫系統;先後發明陶輪、車輪及水車輪;建立最早的中央集權政府、法典及帝國;推行社會階級、奴隸制;發動戰爭;以及為天文學及數學等領域奠基。
古代近東概覽
耶利哥位於耶路撒冷以北,是一個擁有超過三千年歷史的古城。但根據考古發現,早在1萬1千年前就已經有納圖夫人在這裡居住,被認為是最古老的有人居住持續至今城市之一。耶利哥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第一個大型聚落,也是人類發掘出的最早的石質城牆的所在地。位於城市和其周圍的豐富泉水在這數千年來吸引不少人來居住[3]。 在《聖經·舊約全書》申命記34章第3節就以「棕樹城耶利哥」來形容這裡[4]。在過去,由於耶利哥城有充足的水源,而且位於死海北岸至地中海與加利利至耶路撒冷兩條路線之間,所以經濟與貿易十分發達。
耶利哥在巴勒斯坦的位置
舊世界
- 亞洲:在裏海附近的洞穴遺迹被當時的人類用來居住。
- 歐洲:阿齊利(鵝卵石彩繪文化)的人們佔領了西班牙、法國 、瑞士、比利時與蘇格蘭。
- 歐洲:馬格德林文化在法國出現並創造了石洞壁畫。
- 歐洲:在索呂特雷-普伊開始了騎馬狩獵。
- 非洲:在埃及,早期使用磨製鐮刀的人們消失並被使用石器的狩獵、捕魚及採集者們所取代。
- 亞洲:在中國,下川文化在今山西省中條山一帶發展。
- 亞洲:在日本。 繩文時代的人們使用陶器、捕魚、狩獵與採集橡實、堅果等可食的種子。 他們留下了一萬個已知的遺迹。
- 亞洲:美索不達米亞的三個或更多的語族的人們在政治與文化上共享共同的生活方式。 其中包含了蘇美爾語族和閃米特語族。 [來源請求].
- 亞洲:美索不達米亞的人們開始收集野生小麥與大麥,並較可能將之用來製作麥芽酒而非啤酒。
- 歐洲:在挪威的蘭達堡出現了第一個人類移民的痕迹。
- 亞洲:在波斯,山羊被馴化。
- 非洲:撒哈拉進入水牛時期
美洲
- 北美洲:古印地安人的狩獵採集社會在鄉野過着四處遷徙的生活。
- 北美洲:黑水源在新墨西哥州東部形成,顯示出人類的活動。
- 北美洲:福松人在整個美國西南部出現。
- 北美洲:在今天的英屬哥倫比亞的夏洛特皇后群島上的納魯遺迹開始有人移居,開始了在屬於今加拿大的領土之最長的居住期。
環境變化
約前1萬年:
- 北美洲: 恐狼、斯劍虎、巨河狸、地懶、帝王猛獁象、傑弗遜猛獁象、哥倫比亞猛獁象、真猛獁象、乳齒象、 巨型短面熊、北美獵豹、似劍齒虎、擬駝、史氏馬,與美洲擬獅全部絕種。
- 白令海: 從西伯利亞連接到北美洲的白令陸橋被海水覆蓋。
- 北美洲: 長島在水貫穿了內陸湖西岸時變成了島。
- 歐洲: 永久的生態變化。 住在莽原的馴鹿、野牛與舊石器時代的獵人撤回到亞北極區,只剩下了其餘像是鹿、原牛與中石器時代的工匠。 (1967 McEvedy)
- 世界: 阿雷羅德震蕩在氣候上帶來了短暫的改善。 由於冰川的溶化造成海平面突然上升與大量島嶼沉沒。
約在前9700年: 阿加西湖形成。
約在前9600年: 新仙女木期結束。 更新世的結束與全新世的開始。 舊石器時代的結束與中石器時代的開始。 大量被冰川覆蓋的土地又重新變得適合居住。
約在前9500年:為今天波羅的海一部分的安希勒斯湖形成。
“以上就是前12千紀的事件講述,下期我會講前9千紀,我會製作一個合集講解從前11千紀到現今所發生的全部事件,還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