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安顧問博爾頓(圖源:紐約時報)
美國前國安顧問博爾頓在其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寫道:“當特朗普背棄敘利亞庫德族時,有人猜測他接下來可能會背棄誰。台灣在這張背棄清單中名列前茅,而只要特朗普還是總統,這種情況就可能繼續維持。”
台灣作為美國手中的籌碼或棋子,其利益在美國的利益下被放棄,見諸歷史,前有杜魯門政府1950年提出的“袖手旁觀”政策,後有1972年尼克松政府為了聯中制蘇的《上海公報》,及卡特政府1978年底的與中國民國斷交,並非新鮮。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行為背後的考慮因形勢變化而互有不同。
歷史發展到了今天,博爾頓又看到了這種可能,並把這種可能跟特朗普掛鈎,其實不然。
2011年,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前研究員肯恩(Paul V. Kane)發表文章《為了拯救我們的經濟,拋棄台灣》,肯恩認為,“台灣早晚會落入中國大陸之手,倒不如利用台灣問題和大陸談判。”並且,他還認為中國會答應美國提出的條件,因為“這可為中國省下不少的國防支出,是雙方互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維基解密公布的希拉里私人郵件中,有着這麼一份信件往來的紀錄。2011年11月11日,希拉里的顧問Jake Sullivan,分享了Kane的文章,文章中具體建議奧巴馬政府讓中國并吞台灣,藉此換取中國政府註銷對美國1.14兆美元債權,讓美國政府在不增稅的情況下減緩可能到來的國債危機。當時身為美國國務卿的希拉里讀後做了如下回復:“我看到了這篇文章,我覺得這個想法很聰明(soclever)”,讓我們來討論吧。
為何台灣總是跟棄子被聯想到了一起?因為台灣具備了許多作為棄子的潛在條件:
其一、台灣是顆棋子。必須先是棋子才有可能被棄,台灣作為中美博弈大棋盤中美方的棋子,是公認的事實。
其二、還必須是一顆有價值的棋子,沒有價值,只是廢子,棄之不足惜,所謂棄子,並非真棄,而是以其價值作為交換。特朗普以筆尖喻台灣,誠如博爾頓所言,是小看了台灣。
其三、台灣作為一顆棋子,於博奕雙方價值並不相等。越不相等,交換的可能越大。
台灣之於美國,是作為西太平洋島鏈的中樞,是作為遏封中國大陸東出,整條島鏈從東北亞到東南亞的鏈結關鍵,地緣戰略價值極高,但並非美國核心利益。
台灣之於中國大陸則是核心利益,絕非Kane所謂的國防支出而已。
(1)事涉國家領土主權完整;
(2)一旦擁有台灣,直出島鏈及太平洋;
(3)影響東亞一眾國家尤其日本在中美之間的選邊;
(4)有利釣魚島問題解決;
(5)黃、東、台、南四海形同中國護城河,更不用說還有巨大的產業與經濟利益了。
其四、棄子非單純棄,必與交換同時進行。其五、台灣之於美國與中國的價值,會隨經濟、軍事力量之消長而與時變化,從而影響到會不會棄、何時棄及如何棄。兩強之下難為小,除中美外全球一眾國家均同一宿命,只是台灣沖在了最前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