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沙漠中的“女武神”:為什麼庫爾德人盛產強悍的“女戰士”

2022年10月31日13:02:24 熱門 1693

要論世界各民族中,女兵佔比最高的,不是以色列,也並非俄羅斯或者美國,而屬於一個長期“有民無國”的族群——庫爾德人。

早在2014年,發生在敘土邊境重鎮科巴尼的一場“圍城戰”中,同伊斯蘭國恐怖組織拚死戰鬥的主要地面力量,就是敘利亞境內的庫爾德武裝

中東沙漠中的“女武神”:為什麼庫爾德人盛產強悍的“女戰士” - 天天要聞

在這場異常殘酷的“科巴尼保衛戰”中,庫爾德人方面,有三分之一,都是女戰士。最終,庫爾德人以異常強悍的戰鬥力,擊潰了伊斯蘭國的進攻。

實際上,按比例排列的話,庫爾德武裝中的女性軍人佔比,已經達到了40%,堪稱全球各民族的NO.1。

中東沙漠中的“女武神”:為什麼庫爾德人盛產強悍的“女戰士” - 天天要聞

更令人費解的是,跟觀念開放的美國、俄羅斯或者以色列比,庫爾德人屬於中東的穆斯林群體,與周邊保守的鄰居們,唱的可是一本經書。

大家都知道,中東很多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都對女性設置了諸多禁忌。像塔利班時代的阿富汗,女人學文化都被視為“犯罪行為”;還有土豪國家沙特,要求女人黑袍遮面,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什麼都建的跟公廁一樣分男女,包括學校、醫院入口、電梯、公園開放區域等等,都是男女各用各的,更別說是與男人們一同拿武器並肩上戰場了。

中東沙漠中的“女武神”:為什麼庫爾德人盛產強悍的“女戰士” - 天天要聞

那麼,在異常保守的中東,同為穆斯林的庫爾德人,為何就不怎麼顧及那些“清規戒律”呢?

要看其中緣由,得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說說——缺人手、世俗化的教義和民族生活傳統。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民族而言,不到緊要關頭,誰也不會主動將女性推上戰爭前線的。

只是,對於庫爾德人而言,近一個世紀以來,自己的生存狀況一直堪憂,危機四伏。高比例的女戰士,正屬於庫爾德人面對強大的對手,在經歷了輪番的滅頂之災後的一種無奈之舉。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東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之時,庫爾德民族主義與阿拉伯民族主義、土耳其民族主義、波斯民族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幾乎同時高調登上了歷史舞台。

沒成想,到了二戰後,這幾個“主義”,除了庫爾德,其餘的都陸續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建國。而庫爾德人卻反覆遭遇背叛和出賣,不但“建國”大業沒完成,民族還被強行分割,分別劃歸了四個國家——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和伊朗

中東沙漠中的“女武神”:為什麼庫爾德人盛產強悍的“女戰士” - 天天要聞

而這幾個國家,除了伊朗和“後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對庫爾德人較為溫和外,其餘的幾國,出於歷史遺留問題和各種現實矛盾,對同為“穆斯林兄弟姐妹”的庫爾德人,都長期施以打壓、限制和同化政策。比如,當年伊拉克特別法庭起訴薩達姆的一條主要罪狀,就是在九十年代初,用化武屠殺伊拉克庫爾德人。

中東沙漠中的“女武神”:為什麼庫爾德人盛產強悍的“女戰士” - 天天要聞

1991年海灣戰爭時,伊拉克庫爾德人在中情局的忽悠下“武裝起義”,遭到了薩達姆的血腥報復,美國則全程吃瓜

顯然,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而反抗的後果又是被更殘酷的鎮壓。如此相處下去,雙方彼此仇視,甚至走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進入了一個“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

最典型的,像去年,美國前腳從敘利亞部分地區撤軍,土耳其就急不可待的越境去“絞殺”庫爾德人。講真,這得是多大的仇恨,讓土耳其自始至終都抱着似乎要對庫爾德人“趕盡殺絕”的執念。

更悲催的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庫爾德人曾經多次嘗試過依靠英國、美國或者蘇聯的力量來建國——庫爾德斯坦。

而每次都是被大國利用後再卸磨殺驢,不但自己的“國”沒建成,還被所在國定義成了“分裂分子”,遭遇到大規模的報復和打擊。

中東沙漠中的“女武神”:為什麼庫爾德人盛產強悍的“女戰士” - 天天要聞

鮮活的歷史證明,分散於中東四國的庫爾德人就是大國交易的對象,根本沒人在乎他們要建的那個“國”。

逆境中求生的庫爾德民族,總是極其缺乏安全感,正如他們自己所說,庫爾德人只有高山,沒有朋友。

長期以來,庫爾德人為了應對大小襲擾和攻擊,幾乎全民皆兵,軍民比例達到了20:1,也就是說,每20個庫爾德人中,就有一人當兵。

這麼看數字,貌似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但你得考慮到實際生活中,這20個人的“分母”可是包括了大量兒童和老弱病殘孕(庫爾德人的出生率特別高),此外,還得留下部分有勞動力者從事專門的生產、貿易活動。加之,長期打打殺殺下來,庫爾德人中的青壯年男性也損失了不少。所以,這麼一算,庫爾德武裝的人員配給還是挺緊張的,要補充兵源的話,青壯年女性自然是個非常理想的選擇。

同時,在戰鬥中,庫爾德女戰士也表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和抵抗意志,進而形成了女性從戎的民族風氣。

中東沙漠中的“女武神”:為什麼庫爾德人盛產強悍的“女戰士” - 天天要聞


另外,還有庫爾德人信仰的教派——遜尼派穆斯林中的一個世俗化分支——“蘇菲派”。

跟蘇菲派相對應的,是遜尼派的另一分支,多流行於沙特的“瓦哈比派”。該派系保守古板,拿本一千多年前從沙漠中走出的經書來“解釋一切”,“規範一切”,只要在公開場合,本國女人必遮面,穿的跟個黑帳篷一般,在2018年之前,連車都不允許開。

而庫爾德人崇尚的蘇菲派崇尚世俗,倡導包容的生活方式,宗教作為一種純信仰存在,並不會幹涉到信徒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和政治活動。因此,相對而言,庫爾德人比較容易接受一些進步思想。

中東沙漠中的“女武神”:為什麼庫爾德人盛產強悍的“女戰士” - 天天要聞

蘇菲派也有少量的“專門修行”的教士,他們禱告的形式是這種獨具特色的“托缽僧舞圈舞”

基於上述人文環境,使得庫區女性平權運動要早於中東其他地區。在上世紀70年代初,土耳其庫爾德工人黨成立之時,就將男女平等、提升婦女地位加入到其政黨思想體系之內,還特意強調“若無婦女自由,民族就不會自由”,讓大家互相稱“同志”。隨後誕生的敘利亞庫爾德民主聯盟黨也深受奧卡蘭思想的影響,在其自治區域內,提倡女性接受教育,非常重視動員女性力量參軍和從事政治經濟活動,來體現民主決策和社會公平。

當然,這也是相對的。

蘇菲派在這方面,跟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所屬的阿拉維派差不多。阿拉維派不限制抽煙喝酒,對基督教態度包容,甚至還會去慶祝聖誕節和瑣羅亞斯德教新年,歷來被一些保守人士懷疑為“假穆斯林”,和蘇菲派一同看成了“異端”。

中東沙漠中的“女武神”:為什麼庫爾德人盛產強悍的“女戰士” - 天天要聞

訪問修道院並和基督徒們一起過聖誕節的巴沙爾夫婦

然而,燒腦的是,阿拉維派雖然和蘇菲派一樣崇尚世俗,卻又屬於什葉派旗下的一個小眾流派。

所以啊,要說中東這片熱土上,同信一個真主,同唱一本經書的穆斯林,教派和分支那是相當的複雜,各種矛盾、敵視和舊愁新怨,幾乎跟這個宗教的歷史一樣長。這方面就不多贅述,不然可以直接寫本專著了,還是上中下三冊的那種。


最後要說的,就是庫爾德人民族傳統方面的影響。

早年間,一些庫爾德部落還遺留着若干母系社會傳統,部落或者家族中的首領,都由女性擔任。

再往後,庫爾德人禁不住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誘惑和脅迫,皈依了伊斯蘭教,但因為身長年受打壓的嚴酷環境下,整個族群沒什麼精力顧及教義相關的清規戒律或者什麼“男女授受不親”,最終選擇了變通性非常強的蘇菲派。幾個世紀以來,女性跟男人一樣參加勞動,保護村落,長此以往,便建立了相對平等的社會地位。所以,女人廣泛參與甚至領導政治、軍事活動,屬於庫爾德民族的傳統風俗。

中東沙漠中的“女武神”:為什麼庫爾德人盛產強悍的“女戰士” - 天天要聞

奧斯曼帝國時代的庫爾德貴族

此外,有種解釋,不是特別有據可考,大家隨便聽聽就行了。

據說,極端主義分子們根據自己對教義的“理解”,往往認為,一旦被女人殺死,將無法得到真主的認可、進入“聖戰烈士”序列,因而也不能上天堂去享受那一系列“升天”之後的“賞賜”。死就算是白死了。

這麼一來,庫爾德女兵的存在,總是讓極端分子們十分膽寒,對他們構成了巨大的心理上威脅,而庫爾德人則倍受鼓舞,女兵們士氣大漲,自然參軍參戰非常踴躍。

不過,另一面,一旦極端分子發現交火的對象是女性,往往又會拚死反抗,如果庫爾德女兵不幸落入敵手,等待她的,又將是異常慘烈而屈辱的結局。這點,不但極端分子做的出來,連去年土耳其代號“和平之泉”的越境絞殺活動中,也出現了類似虐殺女兵的慘劇。

對於各種戰場上的未知風險,在反映敘利亞庫爾德女兵的紀錄片《戰火中的女神》里,女戰士阿里安,曾經對着鏡頭平靜的說,她永遠都不會被敵人俘獲、折磨、奴役,因為,她早已為自己留了一顆子彈……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