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居村委,超大城市抗疫的第一線。
就是在這個任務艱巨、矛盾膠着的第一線,有成千上萬個可敬的平凡人默默堅守着、付出着。
難,實在太難了。長時間封控下,足不出戶導致各類難題集中在基層,基層幹部需要面對成倍於以往的壓力和困難,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他們,要組織安排好核酸檢測、抗原試劑分發、患者轉運,也要管好居民日常保供、問診配藥,還要隨時兜起各類意想不到的突發情況。更難的是,他們要直面各類求助,更要直面各種情緒宣洩。
抗疫以來,我們陸續看到有居村委幹部當場灑淚。眼淚的背後是委屈、為難,以及不被理解的無助感。但是抹去眼淚,自我消化情緒,在接踵而至的任務面前他們又一個個“滿血復活”。
“受點委屈算什麼,被吼兩聲又算什麼”,他們清楚肩頭的責任,“人在,陣地就在”。
他們不是“三頭六臂”的超人,也是誰的妻子、誰的丈夫、誰的父母、誰的兒女。儘管心裡偶有抱怨,難免也有牢騷,但為了自己腳下的這塊小小陣地,他們始終頑強挺立,苦和難隻字不提。
面對他們,我們應少一點挑刺、抱怨,多一點理解和包容,更不吝嗇大聲的表揚。點贊居村委,點贊一個個平凡而又不凡的他們,訴說身邊的暖心事,讓這些默默付出和感動,被看到,被點亮,化作我們勠力同心、攜手抗疫的強大合力。

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小花園居委會主任徐娟——居民們的一聲謝謝,成為堅守崗位的力量
■本報記者 占 悅
凌晨1點,靜謐的樓道里傳來一陣窸窣聲。半睡半醒間,九旬楊老伯從床上坐起,披上衣服打開家門,一大包“驚喜”在眼前:洋蔥、芹菜、大白菜、金針菇、土豆……
這是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小花園居委會發放的第二批物資,從蔬菜到蛋肉,共有9種。前一天深夜10點,裝載着物資的大卡車抵達居委會。8名居委會幹部親自上陣,把一箱箱物資搬下車。轄區內共6個小區,從卸貨點到每個小區還得走上一小段路,居民志願者們從窗戶里看到後特地下樓幫忙。“為了讓居民們第一時間拿到放心菜,加班加點也要發放到位。”小花園居委會主任徐娟這樣給大家鼓勁。
從一樓到六樓,居委會幹部和志願者輕輕地將“大禮包”放在居民家門口。徐娟專門負責楊老伯所在的樓棟。收到物資的楊老伯很想當面說聲謝謝,但徐娟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月色中。“我相當感謝相當激動。”楊老伯望着背影這樣呢喃。
小花園居委會共有3100位居民,老年人佔比50%。楊老伯的愛人是殘疾人,兩人年事已高。這段時間,徐娟隔天總要給楊老伯打一通電話,了解他們的身體與精神狀態。
不只送菜送飯,只要有需要,徐娟隨時在線“解難題”。最近,她接到一位罹患癌症老人的電話,對方需要在隔離期間跨區前往十院化療。徐娟迅速向街道反映,第二天一早,便安排專車將老人送去醫院。正因如此,徐娟等居委幹部也收穫了社區老人們的讚賞:“我們的居委會幹部真心像兒女親人一樣關心我們老人、病人,事無巨細,他們都做到了。”
徐娟已記不清楚多久沒回家,每天得空才能小眯一會,手機24小時開機。偶爾碰到情緒激動的居民,徐娟耐着性子安撫,她知道大家都不容易,但事情總得一件一件解決。“再困難、再麻煩,事情解決後,居民們的一聲謝謝,成為支撐我們堅守崗位的力量”。
徐匯區康健街道茶花桂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嵐嵐——一張行軍床一床被褥,一住就是一個月
■本報記者 王宛藝
照片上,新生兒臉蛋紅撲撲,乖巧躺在臂彎里。照片後,附了一封長長的感謝信:“感謝茶花園的社工和所有志願者,他們真的了不起……”底下,接龍了一串祝福,大家活躍着為寶寶取名。
徐匯區康健街道茶花桂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嵐嵐忙好手頭活兒,點開志願者微信群看到這樣一幕。“這是在小區所有人關注、期待中降生的寶寶。”那一刻,持續一個多月超負荷工作的75後“光桿書記”李嵐嵐笑了,又有點鼻酸,“心頭有一股暖流,好像雲開見月明了。”
發來照片與感謝信的,是“新手奶爸”34號樓住戶陶美文。早在一個多月前,他就找到了李嵐嵐,“我們家有個即將臨盆的高齡孕婦”。一系列登記備註後,李嵐嵐將手機號留給了他。“就怕忙起來沒空看微信,我直接留了電話。”
茶花園居民區,共有1176戶3000多位居民。一段時間下來,四名居委會幹部或體力不支倒下,或被封控在家,只剩下李嵐嵐一人。她便在居委會辦公室“安了家”,一張行軍床、一床被褥,她一住就是一個月。
4月10日那天,李嵐嵐白天安排核酸採樣,登記配藥,整理髮放物資……晚上8點多剛剛扒上一口熱飯,手機就響了:“李書記,我愛人中午見紅了,現在疼得厲害。120電話打不通!”即便有心理準備,李嵐嵐還是急了:“我趕緊在志願者群里徵集車輛,一邊持續打120。”
120打通了!李嵐嵐擔心孕婦,催着陶美文回家陪伴妻子。趕來的志願者們接過了“愛心接力棒”,提前來到小區門口等候救護車,又引導車行至孕婦樓下,再電話通知他們下樓。至此,李嵐嵐終於鬆了一口氣。眼下,母女平安出院回家。他們主動點贊居委幹部,李嵐嵐說:“在這個有愛的社區,我從來不是孤軍奮戰。”“我們最心疼你,每晚睡辦公室,24小時連軸轉……”大家也關心李嵐嵐:生活必需品缺不缺?有沒有地方洗澡?“在這個有愛的小區做居委會書記,再大的困難也不帶怕的。”李嵐嵐說。
寶山區顧村鎮成億寶盛家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黃春芳——“愛的通告”在特殊困難人群的門口響起
■本報記者 單穎文
“菜放門口啦!”每天,朱阿婆家門口都會響起這聲“愛的通告”,時而是居委會幹部送來新鮮蔬菜、麵條,時而是鄰居換着花樣送來鴿子湯、排骨、饅頭。原來,年近八旬的朱阿婆近日不慎摔斷了大腿骨,居委幹部發動樓內志願者一起幫忙解決老人的“一餐飯”。
朱阿婆家所在的寶山區顧村鎮成億寶盛家苑居民區是個大型社區,常住人口逾5000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達800多人。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黃春芳說,小區從3月26日封控至今,7名居委會幹部與200多名居民志願者共同攜手,互幫互助,特別是發動年輕黨員志願者“像子女一樣照顧老鄰居”,努力讓小區平穩度過這段特殊時期。
在小區封控前一天,黃春芳接到朱阿婆電話,原來老人買菜時不小心摔傷,女兒又被封控在浦東家中,一家人急得不得了。居委會幹部立刻趕到現場,幫老人叫車送往醫院看急診。與這個意外相比,朱阿婆更擔心家裡年近九旬的老伴兒,老爺子身子弱,自己躺倒了,倆人吃飯都成問題。
“別擔心,我們會想辦法照顧好。”黃春芳給朱阿婆打去電話,告訴她已把情況告知樓里黨員志願者,大家熱心表示:會輪流為老夫婦送菜。考慮到疫情防控要求,黃春芳還提醒志願者無接觸配送,“菜放房門口,喊一聲就走”。
黃春芳說,物資保供、配藥是防疫形勢下的“剛需”,對於這個大型社區,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從3月25日起,居委會7名幹部全部睡在辦公室,每天只有兩小時完整睡眠時間,全力撲在社區工作中。黨建引領下,他們積極發動居民志願者,做到了全小區118棟居民樓每棟都有志願者,還組織了門崗運輸、配藥等專職志願者落實“最後100米”。
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娟——“發火都衝著我來,發完火活還要繼續干”
■本報記者 唐瑋婕
小區封控管理近一個月,基層居委會所要承受的是持續高強度工作所帶來的巨大壓力。組織核酸檢測、抗原自測,保障居民配藥、生活物資供應……在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娟現在每天依然是忙得一刻不停,可她堅守戰“疫”一線的信心卻愈發堅定:“老百姓越來越信任我們,我們整個團隊也越干越有勁!”
李娟的底氣來自於從一場場實戰中總結出的經驗。特殊時期,在她帶領下,小區社工和志願者團隊擰成一股繩,有任務齊心完成、有難題一起攻克,一項項“誰都沒幹過”的工作逐步順暢了起來。居民們也在微信群里紛紛留言點贊說:“這是一支豁得出、頂得上、能打勝仗的隊伍。”
工作群、志願者群都成了她的指揮陣地
“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是李娟一直以來的工作信條。即使是面對突如其來的封控,很多準備工作也早已做在了前面。市新小區共有56個門棟,2600多名居民。憑着多年社區工作經驗,李娟決定按空間布局,把小區劃分成7個片區,每個片區設置一名總負責人。由各負責人牽頭,在核酸檢測前排摸各戶實際居住人數,形成一樓一表,第一時間掌握核酸檢測總人數,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每個片區各自建立一個微信群,及時將上級通知傳達給居民,同時做好答疑解惑,安定民心。
要想減輕工作人員的壓力、提高效率,分工就要明確且合理,既不能缺位也不能過分壓擔子。
每次核酸檢測前夜,李娟都會再核對兩件事情:一件是做好檢測當天的時間安排,確定各樓棟檢測順序和大致的檢測時間段,優化檢測線路,減少居民等待時間;第二件就是做好人員安排,將居委會幹部和志願者的分工固定下來,各項工作安排專人負責,確保檢測秩序的同時保證應檢盡檢。
一到現場,居委工作群、志願者群、保安群等各個微信群都成了她的指揮陣地,來不及打字就通過語音通知,一條條指令清晰準確,得到大家迅速響應。
把“人”的工作做得更細
在市新居民區,一支主要由中青年組成的防疫志願者隊伍活躍而精幹。李娟和團隊提前了解志願者專長和分工意願,為分工打好基礎。她給這支隊伍起了個厲害的名字——“飛虎隊”,鼓舞大家的士氣。
昨天上午8點,李娟整理好當天小區中需要的志願服務崗位——巡邏、配藥、送快遞等,2小時一個班次,發到“飛虎隊”大群里,讓志願者們自己舉手認領。“這些都是每天固定的任務,只要一發布幾乎都會‘秒光’。一旦有臨時的緊急任務,我只要在群里喊一聲,很多志願者都會挺身而出。”
下午1點,李娟剛吃上中午飯,一個電話就來了:政府配給的物資馬上就要到了。她在群里發出通知後,半小時內,10名志願者就來報到集合。400多箱物資,前前後後耗時一個多小時就完成了卸貨和配送。
作為居民區書記,李娟時刻提醒自己把居民需求放在心上,收快遞、買菜、吃飯、就醫等問題她都做了細心考慮,儘力降低封控對老百姓生活的影響。
整個市新小區的出租率接近50%,裡面的租客大多是周邊企業的白領,平常很少有做飯的習慣,有的甚至家裡連燒水的電水壺都沒有。李娟想辦法聯繫到一家共建單位,每天中午預定的盒飯數量要超過300個。“那家單位派了一個廚師負責燒,我們想辦法組織志願者負責分裝,再運送進小區,總算解決了這些不做飯居民的吃飯問題。”
一個月連續干下來,儘管自己的家就在小區里,但直到現在她還經常在辦公室里睡行軍床,“畢竟有五六個兄弟姐妹一個多月沒能回家了,我要陪陪他們。”有時候遇上着急的事情,團隊里也難免有人要發脾氣。李娟會這樣安撫大家:“特殊時期,發火都衝著我來,發完火活還要繼續干。”
每天晚上,李娟都會堅持召集團隊做工作總結,核酸檢測的動線、志願者的安排等都得看看哪裡還有優化改進的地方。“就拿核酸檢測來說,我們的速度不斷加快,現在每棟樓平均下來都只要十多分鐘就能完成。只有這樣,老百姓的滿意度才能上去,團隊干起活兒來也會越來越有勁。”李娟告訴記者,“大家都說,寧願要多辛苦一點,能幹一點是一點,絕不能躺倒。”
作者:占悅 王宛藝 單穎文 唐瑋婕
來源: 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