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APP-新福建11月27日訊 11月27日上午,漳州三中建校100周年慶典活動拉開帷幕,來自漳州三中校友代表400餘人及3660名全體師生歡聚一堂,共襄盛舉。

漳州市委書記邵玉龍、市長劉遠,市領導劉偉澤、吳衛紅、漳州軍分區政委李宣良等到場祝賀。

邵玉龍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漳州三中的全體師生員工和廣大校友表示熱烈的祝賀。


漳州市第三中學(漳州三中)創辦於1920年,前身為進德女中、崇正中學,1952年兩校合併為漳州市第三中學。1981年,漳州市第三中學被福建省教育廳確定為省87所重點中學之一,1988年被光榮地載入《全國著名中學》名錄,1993年通過省二級達標校驗收,2006年光榮晉級為省一級達標學校,至今已有100年歷史。

漳州三中前身是進德女中和崇正中學,但其歷史可溯源至清朝末年的進德女齋和崇正學堂。進德女中和崇正中學的創立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發展,直至今日見證了漳州近代歷史的風風雨雨,更見證了漳州教育發展的歷史。
外國傳教士來華傳教並介紹西方知識,自明清有之,但受到嚴格限制。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進入千年未有之巨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單一的封建教育模式也無形中被打破了。隨着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華,在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西方列強武力的保護下,他們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傳教。為了更好地達到傳教目的,傳教士們紛紛創辦教會學堂,以教學作為傳教的方式與手段。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為培養洋務人才也開始效仿西方模式創辦近代學堂。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南京條約》的簽訂,使得福建被迫開放廈門和福州兩處為通商口岸。福建地域也較早受西洋風氣影響,1842年外國傳教士隨外國侵略者軍艦來到福建,在通商口岸開始依託教學傳教。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在福建創辦船政學堂。福建的教育就是在這種局面下打破了單一的封建教學模式,多種辦學模式開始出現。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福州、廈門、漳州基督教會已創辦多所教會學校。進德女齋和崇正學堂即創辦於此時。1905年英國倫敦工會於接官亭(新華東路)禮拜堂創辦進德齋(女塾)。次年,崇正教會教堂也創辦了崇正學堂。

辛亥革命勝利後,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一系列有利於教育發展的措施。然而時局多變,歷經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建立北洋政府統治,復辟稱帝,軍閥混戰,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國民大革命的進行及失敗,國共十年內戰,政局動蕩,漳州教育亦在動蕩中艱難發展。
1920年,英公會女宣教士黎以智創辦進德女子學校,以進德齋為校舍,招生12人,教員4人,黎以智自任校長。進德女子學校的建立標誌着漳州三中百年風雲辦學歷史正式拉開序幕。進德女子學校也是漳州第一所女子學校。1920年至1929年間,共招收7屆四年制學生,畢業33人。

1923年,天主教多明我會創辦的崇正學堂開始兼辦中學,西班牙傳教士吳明德任校長,校址位於芳華北路仁愛醫院三樓。1924年崇正男校兼辦中學,崇正女校則兼辦師範。

進德女中和崇正中學的創立是以傳教為目的,對中國國民進行文化奴役,校長均為外國傳教士。在國民大革命聲勢浩大的衝擊下,進德女中和崇正中學的愛國學生紛紛以各種形式衝破教會阻攔,參加反帝文化侵略的愛國活動,表達自己愛國之情。

1926年秋,北伐軍進入福建,國民政府規定外國人不得擔任學校校長或者主持校務,進德女中和崇正中學各自聘任殷彩芸和江凌云為校長。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期間,由於漳州社會較為穩定,兩校得到進一步發展。進德女中正式聘任殷彩芸為校長,並建立了新校舍。崇正中學則聘任林文彬為校長。
這個時期,開國少將周浣白、革命烈士柯聯魁等一批愛國志士先後就讀於崇正中學,周浣白當時任學校學生自治會主席。烈士楊淑和1923-1927年就讀於進德女中。
1929年崇正學堂自行取消舊制中學和女子師範名義,並改名為崇正初級中學,林文彬任校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主要矛盾。進德女中、崇正中學學生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支援北平“一·二九”運動的愛國遊行。當年柯聯魁(抗日烈士)等任教於進德女中。1932年崇正中學參加共青團外圍進步學生組織的學生反帝大同盟和進步文藝團體。1933年,因為辦學困難,進德女中黎以智往上海募捐,僅得千餘元;崇正中學校長林文彬赴南洋募捐,李萊生父子捐款1萬銀元。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日軍轟炸蒼園保進德女中,毀壞教學樓一座。中華民族的愛國熱情全面激發,10月進德女中校長殷彩芸任漳州抗敵後援會婦女工作團名譽團長,進德女中學生劉葆美任副團長。李義明、李在恭創作慷慨激昂的《崇正學校校歌》,呼籲“讀書革命兩勿忘”,拯救“多難的國家”。廈門大學此時向長汀內遷,先把圖書、儀器、標本等物資運到崇正中學校舍暫放,師生也是到崇正中學進行中轉。

1938年,日軍佔領廈門、鼓浪嶼等地,時局緊張,進德女中和崇正中學也先後內遷。
進德女中於1938年遷至華安縣城,由於學生水土不服加上地理位置交通不便,學校與小溪基督教會協商同意於1939年遷平和小溪惠和女子學校,並借用禮拜堂部分牧師樓和後巷的姑娘樓(解放後曾為平和縣人武舊址)作為師生用房,為了能使學生上好體育課,還把校內一口池塘填為操場,使學校初具規模。招入除平和藉外廈、漳、泉、岩等地的女生近300人,續辦初中、高中六個年段6個班,教授其他完中的所有課程。進德女中平和辦學期間,先後畢業五屆高、初中女畢業生。1944年秋,進德女中移設市郊浦南鎮。

崇正中學遷往長泰坂里山區,得到當地鄉紳的大力支持。20世紀30年代,長泰未設中學,因此復學後,長泰各鄉鎮,龍溪縣的角美、石美、東美,漳州市郊及華安、安溪等地的學生,紛紛跋涉於此,報名就學。由於生源擴大,新生招收也由原來的每屆一班增加為每屆二至三班,春秋兩季都有新生入學,教師30多人。內遷長泰期間,崇正中學師生積極進行抗日救國宣傳,組建軍樂隊,至龍溪縣、角美等抗日前沿陣地慰問軍民,宣傳抗日。在坂里七年半共培養12屆近300名畢業生,為長泰發展中學教育打下了基礎,揭開了序幕。

1945年抗戰勝利後,進德女中遷回漳州。1945年9月崇正中學也遷回漳州原址。當年,吳芳桂擔任崇正中學校長。1947年8月崇正中學改聘蔣許騤任校長。1950年9月,繆子山司鐸任崇正中學校長。


1949年漳州軍事委員會接管進德女中、崇正中學。1952年進德女中和崇正中學合併為漳州第三中學,林偉雄為副校長(後任校長),以原女中為校舍。兩校合併,標誌着教會學校在漳州的終結。百年三中辦學歷史進入了新的征程。
來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