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楊凌
7月24日下午4點多鐘,大地褪去一天的暑氣,漸漸涼爽起來。鄭州滎陽市三公路與鄭上路交叉口西北角,富士康(鄭州)科技園殘疾人陽光工場內,500多位殘疾員工已端坐在廠區小廣場內,滿懷喜悅,等待馬上就要開始的迎新聯歡會。

2017年12月,富士康陽光工場正式運營,經過近3年的發展,這裡已成為殘疾人溫暖的家。“今年疫情過後,我們又招入289名新員工,目前有531名殘疾人在這裡工作生活。”富士康(鄭州)科技園協理方大榮介紹說,“今天的聯歡會就是為了歡迎這些新入職的員工。”


在舞台的一側,鋪設了一個斜坡,坐輪椅的員工上台表演時,會有三、四個工作人員一起協助,推着輪椅沿斜坡快速衝上舞台。“特殊群體需要特殊設施,為的是讓他們更方便。”富士康陽光工場場長劉延輝和他的管理團隊來自鄭州市一家殘疾人培訓學校,長期的工作經驗讓他們特別了解殘疾人的需求,一些細節考慮得十分周到。
坐着輪椅的焦金洋登台了,腦後扎着小辮子,舉手投足很有藝術家氣質。一曲獨唱結束,台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作為富士康陽光工場“演藝圈”的明星人物,焦金洋深受大家的喜愛。
這個一出生就被確診為脆骨病的小夥子,為了生活曾在街頭流浪賣藝6年之久。“後來遇到了我愛人,就不想讓心愛的人再過風餐露宿的漂泊生活了。”焦金洋說,應聘時,廠里領導聽說他的故事,很受感動,最終他和妻子都成了陽光工場員工。“現在覺得活得很有價值和尊嚴,收入穩定,有‘五險一金’,還能發揮專長,特別開心!”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焦金洋和妻子還走進了CCTV-3《向幸福出發》等節目,向全國觀眾朋友分享了他的心路歷程。

事實上,在富士康陽光工場,每個員工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他們身體出現殘疾,不幸的原因千差萬別,人生經歷各不相同,但他們無一例外都在富士康找回了屬於他們的生活、信心、理想和價值。
孫東亞,來自河南登封,7歲時因右手被機器卷進皮帶導致截肢,性格自卑孤僻。在富士康陽光工場,他不但慢慢打開了心房,融入了集體,而且收穫了愛情,年底就要和工友孫冰岩舉行婚禮。

黃麗鋒,患有先天小兒麻痹症,在全國各地流浪10多年,有時乞討不到錢就去垃圾桶撿東西吃,後來遇到了好心的滎陽老鄉,把他帶回來送進了富士康陽光工場,現在他不僅買了手機和電動車,還在外面租了房子自己住。
喬天未,出生在漯河,三歲時一場大病導致雙腿殘疾。後來被黑社會控制,逼迫上街表演乞討,逃脫後開過修鞋鋪,上街唱歌賣過藝……他拚命活着,但依舊十分艱難,因此又患上了自閉症。“這裡大家都是殘疾人,沒有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你。公司提供免費三餐、免費住宿,工作也很輕鬆。”喬天未說,在心理輔導師的幫助下,他漸漸愛和大家交流說話了,重新燃起了人生希望。
“多少次,我們到處找工作,到處碰壁,我們躲在角落裡哭泣,哀嘆命運的不公。是富士康向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命運是無情的,但國家卻沒有放棄我們……”舞台上,來自洛陽的韋光光訴說至動情處,聲音幾近哽咽,他表達的正是殘疾員工的共同心聲。
走進富士康陽光工場的車間、宿舍、餐廳、工療室,會發現這是一間專為重度殘疾人“量身打造”的工場。“一般來說,企業招聘員工是根據崗位選擇合適人選。但在富士康陽光工場,考慮的是他們能幹什麼,我們把富士康一些分揀螺絲、打磨鑷子等一些簡單的手工工序轉移至陽光工場,很適合這些重度殘疾的員工。”方大榮說。



陽光工場採用五天工作制,每天工作時間按“4+2+2”模式安排,即4小時工作、2小時培訓、2小時康復。工療室內,手指肌力訓練桌、下肢康復功率車、腿部肌群訓練椅等專門針對殘疾人康復設計的80多台(套)各類器材一應俱全。無論是宿舍、車間,還是餐廳,都設置有輪椅進出的坡道,在餐廳還安排有空間較大的輪椅就餐餐位,打飯、收拾餐盤都有工作人員專門負責。陽光工場內還專門設有免費理髮區、洗衣區、洗浴區。“我們實行的是24小時值班制。”陽光工場負責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員孫鳳梅告訴記者,“對住宿舍的員工,我們會晚上查寢室人數,不住宿舍的,要求他們到家後報平安。宿舍里每一個電源插口都會責任到人,以確保100%安全。”


此外,陽光工場招聘了4位心理輔導師專門為殘疾員工服務。在心理輔導師劉運超辦公桌上,有一擱厚厚的調查登記表。這個表格由他自己設計,每當有新員工入職,他都會給和員工聊天,了解其經歷和心理狀況並做好登記。“好多員工經歷坎坷,心裡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問題,很多人沒有過過集體生活,對自己行為的約束力很差。”劉運超介紹說,“了解情況後,我們會安排熱心的老員工和這些有心理問題的員工住一個宿舍,讓大家多關心他、幫助他,慢慢也就融入了集體,自信起來。”

據了解,富士康科技集團目前在河南安置殘疾員工有1400多人,“之所以2017年又專門選址建這間殘疾人工廠,是為了給重度殘疾員工提供更好、更適合的工作生活條件。”富士康副總經理張占武告訴記者。
富士康陽光工場建場的全過程,鄭州市殘聯就業中心主任劉佐林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大企業有大擔當,據我們所掌握的信息,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安置殘疾員工最多的工場。”劉佐林認為,在當前國家推動“六穩”“六保”,保民生促就業大背景下,富士康勇於覆行社會責任的行為尤有特殊意義。

“富士康陽光工場里,有相當一部分是在農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500多位殘疾人背後就是500多個家庭,是富士康幫助這些家庭解決了沉重負擔。”劉佐林說,“黨和政府提出,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我們希望,在富士康這樣大企業的帶動下,社會方方面面能更多地關愛殘疾人,幫助他們收穫尊嚴的‘陽光’,過上美好生活。”

落日的餘暉中,迎新聯歡會的最後壓軸節目--大合唱《感恩的心》旋律響起:我來自偶然,像一粒塵土,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要蒼天知道我不認輸,感恩的心,感動有你……這是富士康陽光工場員工在各種場合演唱最多的歌曲,也是殘疾人朋友最深切的心聲表達和真情流露。

晚飯後,帥氣的黃麗鋒騎着他的白色三輪電動車準備回家,看到記者採訪,非要給大家說說他的心聲,在他的電動車後部,工友專門幫他設計了放拐杖的卡扣和塑料小桶,方便他隨時取用拐杖。“現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我準備工作之餘再去送送外賣啥的,人家現在都有汽車,我雖然買不起,但想想總可以吧,說不定就實現了呢!”說起自己的夢想,黃麗鋒眼中閃爍着明亮的光芒,那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記者手記:
到富士康陽光工場採訪,是一次非常好的學習和受教育的機會。看到他們在舞台上充滿深情的表演,看到他們拉着愛人的手,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常常淚濕眼眶。
殘疾人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小康之路上,如果沒有殘疾人的幸福安康,就不是真正的小康,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富士康給殘疾員工提供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有尊嚴的生活;富士康滿懷真情奉獻的,也不僅僅是一份愛心,而是賦予了殘疾員工勇於直面生活的信心和決心。
編輯: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