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市界 韓忠強 彭碩
編輯|老拿
每天11點上班的王忠軍終於讓華誼兄弟栽了跟頭。
這一次,是華誼上市第十個年頭,歲初。一份剛剛披露的業績預告顯示,過去一年,華誼兄弟實現營業收入38.98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2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86億元,同比減少219%。這是華誼兄弟上市以來交出的最慘成績單。
3月1日,華誼兄弟的收盤市值停留在了120.3億元,與2009年10月30日上市首日118.96億元的市值相比,這一數字僅增加約1億元。十年了,華誼依然在原地打轉。
中國影視行業的“華誼時代”漸行漸遠。
1
“最懶CEO”的反思
公司方面解釋稱,公司去年業績慘淡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出品的電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雲南蟲谷》等主要影片票房未達預期;公司還有一部分電視劇沒有播出,以及另一項核心業務——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板塊收入減少所致。
從公告上來看,華誼去年業績沒有達到預期是因為旗下的各大板塊業務沒有達到預期。但如果深入分析,華誼兄弟的虧損則來於兩個方面——大手筆花錢和電影沒做好。
1月30日,華誼兄弟創始人、董事長王中軍(王忠軍)向外界公布一封信,公開坦承“2018年華誼兄弟遭遇上市以來最大的一次衝擊”,並全面反思了華誼兄弟所犯的錯誤,直擊了公司當前面臨的兩大問題——主營業務低迷和資金壓力。
信中稱,電影業務一直是華誼兄弟核心的業務,2018年年初的《芳華》和《前任3》的19億票房給全年打了一個好基礎,但此後華誼兄弟出品的幾部電影都慘遭票房夭折,(《手機2》也沒有上映),直接導致了公司的虧損。“後續其他項目表現都不理想,不僅沒有擴大戰果,反而銳減了已有的成績。”
另一問題是資金壓力,王忠軍直言華誼“流動性不太好”,企業在快速擴張階段遺留的資金壓力在當下被放大了。
王忠軍所謂的遺留資金壓力來自此前大手筆的買買買。過去幾年裡,公司先後投資了多家公司,涉及影視、文創、遊戲等行業。2015年10月,華誼兄弟7.56億元收購了僅成立一天的浙江東陽浩瀚影視有限公司70%的股權,同年11月,華誼以10.5億元高溢價收購馮小剛旗下的影視公司東陽美拉,彼時東陽美拉的總資產僅為1.36萬元。同樣是在11月,華誼兄弟又花19億,收購了遊戲公司英雄互娛20%的股權,英雄互娛當時同樣成立不到一年。
2018年三季報顯示,上述幾筆投資總共為公司累積了巨大30.6億元。而在需要錢的時候,華誼兄弟卻被曝光沒錢了。
今年1月份,華誼兄弟被曝光2015年的一份22億的中期票據即將到期。為了還上這筆錢,華誼兄弟先後向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民生銀行合計申請25億元綜合授信,並向阿里影業借款7億元。事後有媒體曝光,王忠軍、王中磊為了拿到這兩筆錢幾乎質押了旗下所有股權。
王忠軍本人也注意到了自己的大手大腳。“幾個億成本的戲,兩句話就拍了、“拍起戲來大手大腳。” 據英雄互娛的創始人應書嶺事後回憶,他最開始只向王忠軍要了10億元。可是王忠軍毫不避諱地說:“我給你20億,高管也套套現。”
除了花錢厲害,王忠軍常常被外界批評過於懶惰,不管公司的事。馬雲曾在一次公開場合評價王忠軍為最懶CEO,每天睡到11點到公司,公司的事也不管。馬雲稱,自己有多少錢都不會投給這樣的人。
2
馮小剛“依賴症”
華誼兄弟的慘淡業績部分歸因於包括商譽在內的資產減值。值得一提的是,《手機2》的操盤方、馮小剛的公司東陽美拉也位列減值名單。而鑒於東陽美拉仍在對賭期內,這也意味着馮小剛或面臨業績補償。
對於東陽美拉是否順利完成業績承諾,華誼兄弟方面對每經記者表示東陽美拉的業績情況會在發布2018年度報告時披露,相關數據以公告為準。
2015年,華誼兄弟曾以10.5億元的價格收購了馮小剛和陸國強合計持有的東陽美拉70%股權,那時東陽美拉僅成立2個月,由馮小剛持股99%。
華誼兄弟與馮小剛的合作,可追溯到二十年前。
1998年、1999年,華誼兄弟兩年一口氣投資了姜文的《鬼子來了》、馮小剛的《沒完沒了》和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三部電影。但是由於題材敏感,《鬼子來了》並未上映,《荊軻刺秦王》票房敗北,只有《沒完沒了》3300萬的票房給華誼兄弟帶來了利潤。
經過三部影片的試水,華誼兄弟終於尋找到了馮小剛這棵搖錢樹,開始在影視行業里幹得風生水起,也由此患上了“馮小剛依賴症”。
對於馮小剛的依賴,王忠軍並不諱言,他在2014年曾對媒體表示:“說到挫折,就是馮小剛第一個合約到期,離開華誼兄弟一年。因為我是依賴馮小剛的。”
馮小剛對華誼兄弟有多重要,從華誼兄弟招股書的一段描述就可見一斑:“電影業務,馮小剛工作室在報告期內出品了《集結號》和《非誠勿擾》2 部影片,這 2 部影片在報告期內累計實現票房分賬收入 18,896.50 萬元, 約佔報告期內發行人電影業務收入的 40%和總營業收入的 18%,公司對馮小剛團隊具有一定的依賴性。”
一家公司嚴重依賴一位導演的電影產出顯然是有很大風險的。宿命般的是,明知問題所在,但卻無力回天。
自1999年以來,華誼兄弟和馮小剛先後合作了14部電影。
1999年到2010年的12年里,馮小剛與華誼兄弟雙劍合璧,只要有其作品上映,內地票房排行前三甲中始終有它的位置,這其中就有《天下無賊》、《集結號》這種既叫好叫座,又令人感動的好作品。
數據來源:電影票房數據庫
伴隨着馮小剛電影的黃金時代,2009年10月30日,華誼兄弟頭頂 “中國娛樂第一股”的光環,登陸創業板。
這一天無疑是華誼兄弟的高光時刻,股價自發行價的28.58元一路上漲到91.80元,後收盤於70.81元,收盤漲幅達147%。
瞬間翻倍的股價,不但令王忠軍、王忠磊身家暴漲幾十億,馮小剛也一下子實現了財務自由。馮小剛曾在上市當日激動不已地表態,“我會在這個公司干到底,我會跟着王忠軍干到底。”
物極必反。2010年馮小剛的創作達到頂峰,《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2》在這一年同時上映,並且取得了票房第二、第四的好成績。此後,馮氏電影開始急轉直下。
先是被馮小剛寄予厚望的《一九四二》票房敗北、後有《私人訂製》被罵的體無完膚。
無奈的馮小剛開啟了電影畫面的“圓形”嘗試,但是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之後,新的時代似乎並不需要一個東施效顰的《我不是潘金蓮》。2016年,儘管馮小剛為票房親自上場手撕王思聰,但是《我不是潘金蓮》4.79億元的票房僅排在第30位,而當年的票房冠軍《美人魚》的票房高達33.9億元。
從1999年的《沒完沒了》到2016年的《我不是潘金蓮》,從喜劇題材到現實關注,沒想到,馮小剛這個靠着喜劇路線拼殺出來的導演竟然敗給了同是喜劇題材的《美人魚》。
對於馮小剛電影的衰落,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曉鳴曾有過這樣一段評價:我們上一時期所迷戀的那些馮小剛式的喜劇、王朔式的調侃,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馮小剛那些電影從今天看來,它們的價值、功能已經盡了,他們的水平其實都是不夠的。今天這個事件(馮小剛因《私人訂製》大罵影評人)的發生,是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像蟬蛻皮一樣進入到新的境界的重大文化事件,馮小剛開始感覺到了時代那種非常大的壓力,這時他失態了。馮小剛一定是很敏感的,知道這個時代要離他而去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現在長大的一代,他們拍的喜劇片、他們所玩的橋段、現在網上很多這種幽默的橋段,馮小剛和王朔都沒有了。
馮小剛開始逐漸“失靈”後,華誼兄弟參與出品的電影業務雖然也出現過《十二生肖》、《西遊降魔篇》、《尋龍訣》這樣進入前三甲的爆款,但華誼兄弟的電影票房號召力已大不如前,其中2014年、2016年甚至出現了前十名中並無華誼兄弟身影的尷尬局面。
數據來源:電影票房數據庫
馮小剛電影輝煌時代的落幕,在2011年華誼兄弟的財報上有着清晰的反應,當年華誼兄弟電影業務收入同比大降67%,更是拖累華誼兄弟整體收入同比下降16%。
票房方面,2014年,華誼兄弟終於將票房冠軍的權杖交給了光線傳媒,而自己落在博納影業、樂視影業之後,屈居第四。
3
“圈子”靠不住,唯有利當頭
除了馮小剛外,華誼兄弟的發展也離不了另一位重量級人物。那就是當年掌管華誼藝人經紀業務的王京花。
2000年,王京花手握陳道明、劉嘉玲、李冰冰、任泉、范冰冰等藝人資源加盟華誼兄弟。正是得益於王京花手中的資源,鼎盛時期,華誼兄弟曾擁有中國影視行業超過一半的藝人資源。那時,華誼兄弟稱得上是真正的“影視豪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5年,王京花與華誼兄弟解約,帶着陳道明、劉嘉玲等數十個藝人跳槽至橙天娛樂。
王京花
對此王忠軍曾嘴硬道:“華誼公司缺了誰都可以!”雖然嘴上不甘示弱,但是華誼兄弟的藝人經紀業務卻難免因此“傷筋動骨”。
隨後, “吃一塹”的華誼兄弟再簽藝人,逐步實現了藝人經紀的行業化並迅速東山再起。2009年華誼兄弟併購藝人經紀公司中乾隆德,進而將陸毅、孟廣美、黃維德等收入華誼兄弟。
藝人經紀業務曾在華誼兄弟的營收和利潤中佔據重要分量,以2008年為例,當年華誼兄弟旗下時代經紀公司的凈利潤為3138萬元,佔據華誼兄弟當年整個公司凈利潤6806萬元的46%,但這塊的營收只佔華誼兄弟整體營收的17%。
17% 的營收貢獻了46%的利潤,藝人經紀業務對華誼兄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綁定這些藝人,華誼兄弟給與了藝人不同比例股份,其中馮小剛以2.88%的股份位列華誼兄弟股東第10位,此外分享華誼兄弟上市資本盛宴的還有張紀中、李冰冰、任泉、羅海瓊、黃曉明、張涵予、胡可、陳思成等人。
但是華誼兄弟上市後,各路人馬紛紛套現離場,其中馮小剛套現2億多元,徐帆稱光稅就交了4000多萬。
2009年,華誼兄弟的藝人經紀業務再上了一個台階,由2008年的佔據總營收的17%,上升到了20%,此後幾年有漲有跌,但總體保持在10%以上,直到2013年跌至8%。到2014年,華誼兄弟財報上已經不再顯示這一業務的收入。
藝人經紀業務衰落的背後是傳統藝人經紀業務模式的變革。
2010年前後,隨着以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周迅等一線藝人紛紛成立獨立工作室,藝人逐漸擺脫經紀公司“分成”的束縛,逐漸掌握了自主權。
另外,在新的傳媒語境下,網絡綜藝、短視頻、直播平台已成為藝人的傳播新路徑,傳統傳播方式、媒體環境的變化,改變了藝人運營與宣傳的方式。
新的形勢下,為了綁定擁有頭部資源的藝人,華誼兄弟不得不花重資採用收購藝人公司的辦法。於是就有了華誼兄弟2013年花2個多億收購擁有張國立明星資源的浙江常升,2015年花10.5億元收購馮小剛東陽美拉股份、花7個多億收購擁有李晨、馮紹峰、Angelababy、鄭愷、杜淳、陳赫明星資源的東陽浩瀚。
華誼兄弟併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讓藝人為自己所用,但是隨之而來的承諾利潤難以完成下,華誼兄弟正面臨著高達幾十億元的商譽危機,它如同綁在華誼身上的定時炸彈。
想探索更多好玩資本故事,也可關注公眾號市界(ID:ishijie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