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近一個月前,美國台灣交換生孫安佐在寄宿家庭中被搜出1600發子彈的案子?
事發後孫安佐立刻被警方逮捕,預計4月25日開啟預庭審。如果確認定罪,他將面臨最重10年的刑期。
光是聽“孫安佐”這個名字,你可能會感到有些陌生,但當時這條新聞震驚了台灣的娛樂圈。因為這名學生的父母都是台灣娛樂圈的知名人物。
他的媽媽狄鶯是《康熙來了》的常客,早年因出演《包青天》《何日君再來》為人熟知。
《包青天》中狄鶯的扮相
他的爸爸孫鵬則是《國光幫幫忙》的三位主持人之一。
孫安佐的媽媽狄鶯在節目上曾經說過,絕對不會讓兒子成為一個敗類,然而如今她的兒子卻以揚言恐襲的方式出了名。
就在昨天,這起案件的預庭審結束了。庭審簡短,只有十分鐘左右,得出的結論總結如下:
1、出於推進結案進程和減少孫安佐所持罪名的目的,律師羅伯特·凱勒主張放棄審前聽證的權利,以交換檢方同意撤銷他非法持有武器的罪名。
因此,目前孫安佐的罪名只剩下恐怖威脅這一項。
2、這起案件將於5月23日再次開庭。律師凱勒表示,將致力於與檢方達成無控罪協議,並說孫安佐是一個好青年,現在感到非常後悔。
也就是說,預計他能在不久的將來平安回家。
早在事發前5天,孫安佐已經被賓州百年名校天普大學的犯罪學相關科系錄取,如今因為涉及刑事案件,入學名單中已將他剔除。而案發後,孫就讀的邦納和普倫德加斯特天主教高中(Bonner and Prendergast Catholic High School)立即將他開除了。
令主頁君感到錯愕的是,面對着失學、遣返以及可能的牢獄之災,被關押29天後在預庭審上首度露面的孫安佐,神態卻輕鬆自若,嘴角似乎還有淡淡的微笑。當媒體詢問他此刻心情的時候,他答道:
“我想看動漫!”
當庭審結束,孫安佐被帶出法庭後,又有記者追問:“安佐,你為什麼要買手槍?你買手槍做什麼用?”
他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但就在即將坐車離開的時候,孫安佐突然說道:“我是很感謝支持我的朋友,之後的事情你們自己解決。”
聽到他說“你們自己解決”,在場記者們一片愕然。
害怕、悔恨、反省……無論是哪種情緒,在這名仍舊背負着恐怖威脅罪名的18歲少年身上,都絲毫看不到。
反而是神態自若、微笑、感謝……孫安佐,你當這是粉絲見面會嗎?
“5月1日別來學校,因為我要開槍。”
18歲的孫安佐來自台灣,作為高中交換生就讀於德雷賽爾山(Drexel Hill)的邦納和普倫德加斯特天主教高中(Bonner and Prendergast Catholic High School)。
“5月1日別來學校,因為我要開槍。”孫安佐對同學這麼說。
雖然立即改口說是“開玩笑”,但由於他曾經向校友們詢問過如何購買槍支,擔心的同學立即通報了老師,老師隨後報警。
3月27日,孫安佐以涉嫌恐嚇威脅罪被警方逮捕。在孫的寄宿家庭里搜查的時候,警方找到了一件軍用馬甲、一把高威力十字弓和數只弓箭、一個裝有AK-47和AR-15子彈的彈匣,以及一個被稱為“扼殺設備”的絞刑器。
4月2日,警方又有了進一步的搜查結果:在住宿家庭搜出1600多發子彈,包括425發攻擊性步槍AK-47的子彈、295發AR-15子彈、225發散彈槍子彈。
以及一把9厘米手槍與663發手槍子彈!
孫安佐擁有的子彈是上網自行購買的,槍支也是自己買零件進行組裝的。在槍彈合法的美國,這個量正常嗎?
負責這起案件、有着54年從業經的奇伍德警長說:“我從來沒見過一個18歲青少年,擁有這麼多武器。”
並且,雖然美國法律規定18歲可以買槍,但只是打獵用的長步槍(並且需要打獵執照),手槍購買年齡則是21歲。
也就是說,持槍這件事對於一個18歲的少年來說,本身就是違法的,再加上他擁有的千餘發子彈,已經是“恐怖”級別的場景了,不是一句“開玩笑”就能搪塞的事情。
這不禁讓人想問:這精心準備的1600發子彈,孫安佐本來打算將它們射向何方?
18歲的他,並沒有
把自己划進“成年人”的範疇
在孫安佐看來,非法持槍、擁有一千多發子彈、尚未成形的槍擊計劃,都可以用一句“玩笑”來打發。
這儼然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才有的認知,孩子不懂事,與當父母的有很大關係。
孫安佐的父母在知道自己的兒子因為恐怖威脅罪名被逮捕,第一反應不是後怕、反省自己和認錯,而是順了兒子的口徑幫他開脫:“兒子非常善良,並沒有惡意,只是跟同學開玩笑而已。”
但是美國警方卻不認為這是一句“玩笑話”。
美國最近頻繁發生槍擊案,加上在孫安佐住處搜出的槍支子彈,以及對他社交網絡、購買槍支記錄的分析,基於這些無可辯駁的事實,美國警方認定他有意圖對學校實施槍擊。
在美國法律看來,他已經是個成年人,要為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現在仍被關押在德拉瓦郡監獄的孫安佐已經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但是他有真正意識到自己持槍的危險性嗎?真的反省過自己的行為嗎?真的懺悔並就此改過嗎?
回想起預庭審結束後他面對媒體時的表現,那若無其事的態度和微笑,主頁君感到不寒而慄。
子不教,父母之過
美國作家、在野教育家Dorothy Law Nolte在1954年曾發表過這樣一的篇作品,《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
在這次孫安佐的事件中,他父母對他的教育也被拿出來細細考量。
就在孫被逮捕後不久,就有豆瓣網友發帖說,“狄鶯的教育方式這麼快就顯示出惡果了”。
那麼,狄鶯到底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可以概括成這兩點:絕對控制和溺愛。
吃飯要控制:
兒子才11歲,狄鶯就要求他必須每天吃下去一個成人的飯量,要是吃不下,她就一直陪他坐着,直到吃完。
兒子吃得慢,她願意一天耗7個小時跟他進行吃飯“拉鋸戰”……最終的成果很顯著:小孩一個暑假被喂胖了五公斤。
之所以這麼做,理由之一是“我兒子將來是要當棟樑的”。
理由之二是狄鶯和丈夫個子都不高,怕兒子沒有充足的營養,也長不高。
而且吃飯的時候只能看一檔節目,就是日本的大胃王吃播。
對於自己這種喂(tian)養(ya)孩子的方式,狄鶯本人還是覺得挺滿意的:11歲長到了148公分。
學習要控制:
曾經有嘉賓在《康熙來了》爆料,狄鶯要求兒子每次考試都要進前十名。
狄鶯自己也說,會要求兒子要考出合適她心意的分數,不然就要把兒子“打到屁股開花”。
而狄鶯之所以對兒子的學習要求這麼嚴格,是因為她自己吃過沒文化的苦:她家境貧寒,從小學唱歌仔戲,字也不認識幾個,進入演藝圈簽合同的時候都不會簽名。所以她決心要讓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
人身自由要控制:
在狄鶯的計劃里,18歲之前,孫安佐不能擁有個人的行為自由,不能一個人逛街,也不能擁有手機。
那狄鶯對兒子又有多溺愛呢?
2004年狄鶯上《康熙來了》的時候描述過這樣一個細節:五歲的兒子只要碰剪刀菜刀之類的東西,她就會緊張到崩潰。
如果這部分擔心是出於怕兒子被刀刃劃傷,還可以理解,那接下來這種行為可就有點過分了。
兒子一歲去遊樂園的時候和別的小朋友搶玩具被打了一巴掌,狄鶯馬上衝過去就把那個小孩推倒了。要知道,那個孩子也是1歲啊……
這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愛,在她的這份愛里,除了自己的兒子孫安佐,再也容不下其他人。
高強度的控制和溺愛,讓兒子對她也十分地依賴。11歲還要媽媽抱着才能睡着……
直到兒子步入青春期,狄鶯才意識到,不能再和兒子一起睡了……
在此之前,狄鶯和兒子就像連體人一樣生活,他們同一個作息:一起睡覺,一起醒來。
在媽媽這樣控制欲極強、過分溺愛,對兒子極度糾纏的養育下,孫安佐內心非常幼稚,甚至也有可能病態。
而父親對他有着“潛在暴力傾向”的行為,不是適當引導和阻止,反而是更進一步促進他往危險方向發展。
孫安佐自己的Facebook,有穿軍服的照片:
有組裝槍支的照片:
還購買過教授製作火焰噴射器的書籍。
這些愛好就要說到孫安佐的爸爸孫鵬了。生存遊戲、打漆彈之類的刺激活動都是孫鵬的愛好,孫安佐受到了父親影響,從小學就開始痴迷。
在孫安佐小的時候,孫鵬還提議說他未來可以做軍火商,從而培養出了兒子的興趣。
所以孫安佐初中時期就會帶同學去自己家看軍事收藏,跟人鬥嘴還會說“我要去你家裡開槍”之類的話,因為常常說這種話,所以聽多了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了。
雖然父親孫鵬知道兒子有這樣的愛好,但並沒有加以正確的引導。孫安佐的“愛好”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以致於差點走上了槍殺同學的道路。
為人父母很難,最難的在於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對還不自知,狄鶯和孫鵬就是這樣。只是按照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一味嚴格地管控,從考試到吃飯都抓得細緻入微,覺得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就已經足夠負責。
但在兒子的社會危害意識方面,他們卻從來都看不到問題。“喜歡槍沒什麼大不了的嘛”,對於兒子愛好沒有加以正確引導。以至於本來就極度依賴父母言行舉止,以規劃自己人生的孫安佐,從出發點開始就有了偏差。
即使是在孫安佐已經有明確犯罪事實的現在,作為父母的他們還辯稱是“玩笑”,沒有絲毫反省之意。
孫安佐說的是不是玩笑話,未可知。
但即便沒有這個事件,也無法保證一個自製火焰噴射槍、私藏這麼多彈藥武器、隨口把“掃射學校”掛在嘴邊的人,未來會不會對別人造成人身安全威脅。
孫安佐是計劃槍擊的加害者,也是父母畸形教育下的受害者。
這起事件中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那1600發子彈在沒有上膛之前就被攔截,避免了可能會發生的血色陰霾。
父母畸形的教育,並非個例
主頁君還記得前不久的一個事件,曾經的高考理科狀元,本科北大的留美研究生王猛(化名)12年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與父母決裂,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並寫下萬字書信控訴父母的“罪行”。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
王猛說過的這句話,主頁君至今還記憶猶新。雖然王猛和父母決裂的行為有些偏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父母高強度的控制下,孩子的痛苦。
父母自以為是的愛,其實是控制,最可怕的是,父母本身從來卻意識不到,這是錯誤教育造成的悲劇。
王猛的父母是,孫安佐的父母也是。
真心希望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些問題,多和孩子溝通,在引導的同時也能尊重孩子的意願,讓這樣類似的悲劇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