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變得更好,就值得被愛了”| 這是一個偽命題

2022年10月16日03:42:07 熱門 1715

“我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相處”

“看見別人如此優秀,內心又開始不安”

“對未來感到渺茫,覺得自己毫無規劃”

“希望自己快點喜歡自己,變得更好一點才是,變得更成熟可靠理性才是”

我發了一個徵集,徵集大家在成長過程里,最困擾最想解決的問題。被頂到最高點贊最多的留言,就是上面的這個。 你看到了什麼呢?也許看到了自己。

“我變得更好,就值得被愛了”| 這是一個偽命題 - 天天要聞


01

我有一個來訪者,本身是很優秀的,但是她內心就充滿了以上的問題。

我見了太多人,和我的來訪者一樣,不管自己多麼優秀,內心裡仍然充滿了這樣的聲音。

這是一種什麼聲音?

負面的聲音。

一種絕對的負面幾乎吞噬了全部正面的聲音

生活里,一定是既有正面也有負面的。

在我們睜開眼到閉上眼的一整天裡面,我們可能要接觸幾百件事情,這些事情有的會累積正向體驗,有的會帶來負面體驗,造成負面的情緒。

可是為什麼我們很容易變成一個被負面吞噬的人呢?

因為一種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遇到負面的時候,就只看到負面。

將它放大。

然後盯着它。

然後自動就把所有的正向體驗忽略了。

而且我們還會升起一種情緒就是,只有我是這樣的,我是最差的。

別人都比我做得好。


“我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相處”

「 你覺得別人都知道怎麼和自己相處?別人都很喜歡自己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不是這樣的」

“看見別人如此優秀,內心又開始不安”

「 你看到的大部分人,其實和你一樣,並不覺得自己優秀,他們內心的想法也和你一樣,覺得別人很優秀。比如比你成功的人也許會羨慕你的年輕,比你擁有關係更多的人也許會羨慕你沒有關係更輕鬆不用對別人負責」

“對未來感到渺茫,覺得自己毫無規劃”

「 對未來感到渺茫,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內心感覺。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而我們的確是渺小的。大部分對自己都沒有特別的規劃,即使有規劃,也不代表未來就能做到,因為未來本來就是無常的。」

“希望自己快點喜歡自己,變得更好一點才是,變得更成熟可靠理性才是”

「 我還是要說,大部分人其實都和你想的一樣。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因為很多人都會和你一樣盯着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們不是因為自己更好了才喜歡自己,喜歡自己不需要條件的,喜歡自己最大的考驗正是當下。你不喜歡現在這個自己,你永遠都不會喜歡自己」

上面我寫下的內容,不是一個正式的問答,更不是諮詢。

我想表達的就是:

1.每一個提問都是負面的思維,而這種負面是將自己“特別化”的——提問者“不假思索”地設定了“別人都做得比我好,沒有這個困擾”的前提,覺得只有自己是最差的——這也是一種特別,最差的特別。

2. 每一個提問的背後都有一個“應該”的標尺。提問者已經設定了生活“應該是有規劃的”“自己應該是成熟可靠理性的”“我應該做到優秀的”“我應該懂得和自己相處的”這些標尺。

前者,用“負面特別化”將自己放在“比別人都差的”0分狀態。

後者,又用各種“應該標尺”要求自己做到100分狀態。

如果我不是好到特別,就是差到特別。

當我好的時候,我覺得全世界我最優秀,當我陷入自我懷疑時,我覺得全世界我最差,所見之人都比我過得好。

這種思維是一種偏執的極端的思維。

嬰兒般的思維。

但實際情況是,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普通人,並不會好得特別,也不會差得特別。

各有各的困擾,缺點,解決不了的問題。

你的問題,別人也會有。

成長是什麼?

成長就是意識到,原來我和別人一樣。

意識到我的優秀也不那麼獨一無二,意識到我的困擾其實也很普通,我不會糟到極致,我也不會好到極致

嗯,是的,就是我常說的,我不會是0分,我也不會是100分。

2

很多人,其實難以待在這個“普通”的中間位置。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終極焦慮是死亡。

榮格認為,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普通人,代表的人格趨於完整。

將兩個觀點結合,我想可以這樣說,為什麼我們總是像嬰兒一樣,在0和100這兩個極端切換呢?

因為一個人將自己定義為最差,亦是一種特別。

而特別帶來的是“不會消亡”。

特別感讓我們覺得可以戰勝死亡。

幻想自己很特別,這是我們本能中應對死亡焦慮的方法。

而我們對自己的標準和思維模式當然要全方位配合這種特別感。

所以,我們給自己設置了一套近乎於神的完美標準,在內心深處,完美的標準會幫助我們面對死亡焦慮——你因完美而特別

而如果要活在我足夠特別的幻想里,那麼相應的,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不可能切到0-100分的中間狀態的,我必須達到那個100分標準,如果達不到,我就體驗到一種死亡般的恐懼——如果我不夠特別,我就會消失

“我變得更好,就值得被愛了”| 這是一個偽命題 - 天天要聞

只有一個認為自己理所應當每次都考一百分的極優生,才會因為考試考了八十分而覺得天塌了下來。而那些覺得自己本來就是在50和70間徘徊的人,拿到60分的考卷,也不會有什麼“我很糟糕”的感覺。

所以一個人為什麼會覺得自己極度糟糕,滿腦子負面思維,充滿了別人都好只有我很差的自卑感呢?

因為他在潛意識裡,已經限定了自己的標準,那個標準是理想化的極優生。

這種理想化,讓他覺得自己很特別。他不能輕易接納,接納自己也是一個可以去考60分的人。

那樣就成為了一個普通人了。

所以,沉浸在對自己強烈的否定里,是和維持住對自己的理想化完美標準一致的。

一個人要改變對自己的否定,自責,就需要能夠成為一個普通人。

即,榮格所說,人格的完整。

3

但是大家也看到了,原來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的前提,是我們不再那麼害怕死亡焦慮。

在我們日常生活里,我們不會時時刻刻將死亡恐懼意識化在頭腦里,

我們會追求存在感,防禦消失的感覺。

害怕自己泯然眾人。

這就是很多人在被挫敗(全能自戀的幻想被打破)之後,總會開始思考活着的意義,自己存在於世界的價值等命題的原因。

因為我們不再是一個優秀到必須的存在了。

“我變得更好,就值得被愛了”| 這是一個偽命題 - 天天要聞

那麼如何逃避我們終將消亡的虛無感呢?

我們就要拚命找存在感

所以,我必須要說,如果你幸運到,父母就已經接受了自己是一個普通人還能快樂的生活,即父母已經擺脫了死亡的焦慮,整合了,人格成熟完整了。

那麼你在這樣的養育里,你就能天然地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

如果你幸運到,不是最完美,仍然被父母愛着接納着,那麼你就能心安理得接受自己是個不完美的普通人。

你在父母的愛里找到了安全穩定的存在感,這可以幫助你對抗死亡的終極焦慮。

也就是說,如果你足夠幸運,那麼你就不用把自己搞得完美,不用設置應該的標尺,你可以安然地拿五六十分,你不需要特別優秀,你當然也就不會因為自己的不優秀而陷入特別的自責。

但是,這樣的原生家庭和父母極少極少。

現實狀況是,你的父母的原生家庭比你還差,他們比你還匱乏,他們比你還虛弱,所以他們一直活在嬰兒般的全能自戀的極端幻想里,並且還將這個幻想一直投射給你——你是一個應該最優秀的孩子,否則,你在我眼裡就是極度糟糕的孩子。

如果你的父母在幻想層面覺得自己是完美的(實則是人格還沒發展到整合成普通人),那麼這樣的父母生育了孩子,自然就只能看到並承認那個完美優秀的孩子的存在,不可能去接受孩子的真實(不完美和普通)。

因為這就會導致父母全能自戀幻想的破滅。

還有,以上,都是潛意識的決定。

你要改變他們,讓他們接受你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接受你這樣做不到也很好,不再投射那些自戀幻想給你,增加你的內心負擔,前提是,他們的人格在晚年還能突破固化的模式發展到可以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是他們的人格完成了大半生都沒有做到的整合。這就太難了。這恐怕不可能。

4

但是,你比他們幸運啊。

你在看這樣的文章,你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就說明你有思考。

你有思考,你在對待你的孩子的時候,你就會嘗試懷疑自己,是否做得對。

我是在投射我的自戀幻想給孩子嗎?還是可以接受我是一個普通人,所以我也就養育了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一個現實。

那麼你的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擁有了人格整合成熟的父母。

那麼你的孩子以後像你這樣的年紀,就不會再去問這樣的問題。

他會喜歡普普通通的五六十分的自己,他會天然地自我接納。

那麼三代人,就實現了成長。

用一種代際的思想去看待成長,此刻你的困擾如此強烈,正是幾代人向前成長的重要跨越。

就如同我在諮詢里對來訪者說的,當她哭完後,崩潰後,罵過自己的原生家庭,正視了父母的匱乏和對他們的恨意後,我都會說,

可是你能看到這一切,就已經是巨大的跨越

你因為看到了這一切,能覺察你和孩子之間的事情,你比你的母親進步了太多,那麼你的孩子就能得到比你更多的愛和好的養育。

到了第三代第四代,這種創傷慢慢彌合,人格繼續向前發展,而你此刻所做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如果去比較,我們永遠無法做到近乎於神的特別完美。

但是大家也可以從上面那段我和來訪者的對話里,看到當下的意味。

讓你倍感辛苦糟糕的此刻,是通往成熟強大人格成長的一環,是必由之路。

你在看這些文字,在做出你的掙扎和努力,你陷入痛苦,問出問題,進而思考,你就會離真相越來越近。

你也許沒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但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這不只是你的功課,這是大部分人都要做的功課。

努力成為自己重生路上新的原生家庭,做自己的父母。一個接納了自己就是普通人的父母,一定會愛一個普通的孩子。——重要的不是我們要變得更好,而是我們如何去看待此刻的不夠好。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