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即以棒打球的球類運動項目。它被譽為“競技與智慧的結合”,是一項集智慧與勇敢、趣味與協作於一體的集體運動項目。
棒球比賽人數最少為9人,球員分為攻、守兩方,在一個鑽石形的棒球場里進行比賽。棒球比賽中,每個人都有作為“掌控者”的機會,但需要對大局有着充分的判斷——
盡情奔跑的時候,和隊友互相激勵的時候,大家一起討論戰術的時候,都是一個個創造奇蹟的瞬間。
棒球,在日本又稱“野球”,一直是深受日本男人喜愛的一項運動,於20世紀初開始盛行,1950年開始確立了現代的職棒制度,現時不少日本球員效力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球隊。
此外,每年兩次在兵庫縣西宮市舉行的高中甲子園棒球賽,風靡了全日本的觀眾,棒球成為日本最受歡迎的職業運動,被稱為日本國球。
甲子園更是成為代表日本青春和理想的聖地。日本享譽世界的甲子園,至今已經舉辦了104屆棒球賽 ,經常一票難求,青春、熱血成為其代名詞,火爆程度堪比美國NCAA籃球賽。
一、飛向甲子園,第104屆夏季棒球賽
說到夏天的日本,「夏祭り」、「花火大會」、「海水浴」、「西瓜割り」等等限定活動是一個接一個。然而這裡面最“熱”的當然還是甲子園夏季賽場上沸騰的歡呼聲。
甲子園什麼?意味着什麼?
拼搏甲子園,帶你走進日本棒球聖地!
甲子園(こうしえん)一野球(やきゅう)の聖地(せいち)
(甲子園—日本棒球的聖地)
“甲子園(こうしえん)”全稱“阪神甲子園球場(はんしんこうしえんきゅうじょう”,位於兵庫縣西宮市,是日本建造的最早也是最大的棒球場,能夠容納4萬7千多名觀眾。
因為落成於1924年(甲子年),故命名為甲子園。這座球場不僅是日職阪神老虎隊的主場,更重要的時,它是日本高中生棒球錦標賽的舉辦地,春季選拔賽和夏季淘汰賽都在此球場進行,甚至這座球場的名字,就能代表全國高中生棒球的最高舞台。
甲子園意味着什麼?它是夢劇場,白雲黑土、汗水揮灑,為了實現夢想,全國的高中生匯聚於此,從4000多支球隊報名,廝殺至只剩49支球隊,爭奪唯一的冠軍。為了勝利,為了能夠代表自己所在的地區,躋身決賽階段的比賽,而奮力拚搏。
“進軍甲子園!”是無數懷揣棒球夢想的高中生至高無上的心愿。
松坂大輔、松井秀喜、鈴木一朗、達比修有、大谷翔平... ... 這些代表日本徵戰大聯盟的球員,均在甲子園賽場上留下過自己的汗水。
而每個地區只有一支球隊(北海道和東京都是2支球隊)才能有資格走進甲子園球場。因此登上甲子園的舞台,可以說是每年參賽的4萬多高中棒球選手最大夢想,也是他們最大榮譽。
經過層層比賽選拔,最後踏入甲子園的隊伍,在這裡揮灑他們最熱血的青春。優勝後高唱的校歌,落敗後掬起的泥土,賽前賽後拉響的防空警報,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和夢想。
“甲子園”也已經成為了“日本高中棒球全國大賽”的代名詞。甲子園決賽階段的比賽在每年的8月份舉行,所以通常也被稱作“夏(なつ)の甲子園”。
2022年第104屆夏季甲子園棒球賽,仙台育英高中戰勝下關國際首次奪冠,也是東北地區的高中首次甲子園冠軍!
今年的夏季甲子園(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権大會)是第104屆,107年了。這麼多年,這麼多比賽,什麼奇葩的事情都發生過,但是,有一個很大的魔咒,卻100年來未被打破,那就是東北地區從來未嘗一冠。
1915年第1屆夏甲,秋田中在決賽中1-2惜敗於京都二中,沒想到秋田代表再次突入夏甲決賽,一等就是103年;
不要說東北六縣的父老鄉親們都在殷切的期盼着這次仙台育英能夠打破魔咒為東北地區迎來首個甲子園冠軍,就是其他地方事不關己的吃瓜群眾們,也大多數對仙台育英送去了真心的祝福,希望他們能夠幫助東北地區百年圓夢。
今年的下關國際也很神奇。他們不是傳統棒球名校,今年是他們學校50幾年的歷史裡第三次打進甲子園正賽。之前最好成績是2018年,就是金足農發飆的那次,他們打進8強被西東京的強校日大三逆轉挖土回家。
對了,在下關國際淘汰大阪桐蔭的比賽當中,下關國際還貢獻了一次棒球比賽中極為罕見的一球三殺的場面。這是不是甲子園百年歷史上第一次三殺,簡直太精彩了?
四強隊伍之中,球迷投票下關國際得票最低,但是這樣一支問題學生軍團,卻很有有《灌籃高手》裡面湘北高中的樣子啊。
作為一年一度的日本棒球盛會,夏季甲子園大賽從地方大會開始到最終的決勝戰,一路採取殘酷的單敗淘汰賽制,大阪桐蔭、智辯和歌山、東海大相模、龍谷大平安,這些有着傳奇故事的傳統豪門之間的碰撞,金足農這些小學校以弱勝強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日本掀起的熱潮堪比美國NCAA的籃球錦標賽。
日本國家級電視台NHK和朝日新聞旗下的ABC電視台對比賽進行全程轉播,比賽主辦地阪神甲子園球場更是一票難求。不少日本青少年把能夠打入在阪神甲子園球場進行的全國大賽當作了青春的夢想,更有能夠在甲子園出賽的選手,將球場內標誌性的黑土用布袋子裝起來,當做一生的留念。
當然,從甲子園賽場,也走出了一些名震天下的職業棒球巨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有“平成怪物”之稱的松坂大輔。在1998年舉行的“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的四強賽,橫濱和甲子園豪門PL學園相遇,松坂擔任先發,與對方的王牌投手上重聰(第7局上場)鏖戰至第17局才拿下勝利,一共投出了250球。在半決賽中他擔任外野手出賽,而在最後的冠軍賽中,松坂更是大發神威,達成了甲子園史上第二位投出無安打比賽投手。松坂大輔後來從日本職棒西武獅轉投波士頓紅襪,並幫助紅襪贏下2007年世界大賽冠軍。
二、棒球在日本引入,並發展國民運動
棒球(Baseball),是球類運動項目之一。是以球棒擊球進行攻守對抗的競技項目。
現代棒球運動誕生於美國,美國棒球運動的發展史儼然可等同於現代棒球運動的發展史。然而,隨着這項運動傳入日本,卻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演變成極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棒球文化。
面對外來事物,日本人從來不缺少“本土化”的能力,棒球傳入初期(1872~1889年前後),棒球作為舶來品傳入日本,最初在高校之間產生和發展;具有職業性質的棒球隊成立,最終促使了日本職業棒球聯盟的產生;
20世紀中後期,日本棒球進入"你方唱罷我登台"時代;
20世紀末期,日本棒球在曲折中發展;
21世紀初後,日本棒球運動繁榮發展。
同時輔以明治、大正、昭和戰前以及二戰後各個時期日本的政治背景、經濟環境和教育發展情況這三大外部因素是影響日本棒球文化變遷的重要原因。刺激傳播和指導性變遷則是日本棒球文化變遷發生的兩大機制。
和一海之隔的中國一樣,自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幕府後至1650年,只在長崎開放了對荷蘭貿易口岸。這標誌着日本鎖國體制建立,從與外貿易頻繁的戰國時代進入封閉、和平的江戶時代。
直到200年後的大事件——「黑船來航」。1840年,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從明末起封閉的大門,作為中國的近鄰,日本也無法倖免。
1853年的7月8日,四艘通體全黑的巨型戰艦突襲江戶灣,向日本展現來自工業文明的強大武力。當夜,江戶城一片混亂,許多人前往神社禱告神靈。
次年2月11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休·佩里再次率領艦隊來到日本,七艘軍艦一直深入江戶灣內,幕府被迫接受開國的要求。同年3月31日,與美國簽訂了《日美神奈川條約》,依此締結的條約,日本開啟了下田及箱館兩港口,鎖國體制就此崩解。
時至今日,日本民間還流傳着一首狂歌,「上喜撰(蒸汽船)喚醒太平夢,喝上四杯便再難眠。」(「上喜撰」是一種日本茶,發音類似於蒸汽船)
時至今日,大多數日本人並不視佩里為侵略者,而把他看作日本改革富強的奠基者。
黑船來航同鴉片戰爭一樣都被視作各自國家現代化的起點。黑船停靠的港口現在已經被命名為佩里公園,成為了著名景點。
「日本人竭力模仿歐洲人的一顰一笑,男賓們抽着哈瓦那雪茄,玩惠斯特牌;其他人則小口小口品着宴會上堆積如山的松露、果醬和冰激淋雪葩。」
——伊恩·布爾瑪《創造日本:1853-1964》
在大事件「黑船來航」,之後日本進入了走向近代化的明治維新時代,
通過作為明治維新國策之一的「文明開化」,當時的日本人得以全方位、大範圍地了解接觸西方文化。儘管一開始的模仿有些笨拙好笑,但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先進的,現代的,文明的。
因此,當1871年(明治四年),美國人威爾森以御雇外國人身份到達日本任教,1872年,他在“第一番中學”,即現今在全世界久負盛名的東京大學,擔任英語教師。在課餘之際,指導學生打棒球的威爾森把棒球從美國帶到了日本,並因此進入了日本的棒球名人堂。
1873年留學美國的牧野仲顯回到日本,他在美國念大學期間,受到了大學棒球熱所影響,學會了打棒球,在該年開始教日本人打棒球。他們幾乎是帶着一種敬畏的心理來學習這項運動,依託於完善的基礎教育體系,這項運動很快就在日本的學校流行起來。
真正的體教結合,日本棒球發展模式世界領先,和歐洲大陸的俱樂部青訓模式,源於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舉國體制不同,日美兩國的體育發展基礎都來自於教育,來自於學校。
就像歷史記載第一場正式的美式橄欖球比賽,交戰雙方是美國名校拉格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日本棒球的星星之火,也是從著名的早稻田大學與福澤諭吉所創立的慶應義塾大學之間的對決,即著名的早慶戰,引起了日本社會的廣泛關注而開始呈燎原之勢的。
1948年在日本舉行的棒球比賽
隨着早稻田大學與慶應義塾大學(即早慶戰)之間的對戰,棒球更是跳脫出校園,逐漸引起社會上的注目。
1878年,曾經留學美國的平岡熙組成日本第一支棒球隊「新橋俱樂部」。而他們想挑戰的對手,是碼頭上的美國水手。
要知道相較於人高馬大的美國水手,日本人的體型實在是過於瘦小。因此被吊打就成為了這隻日本棒球隊的日常。
直到12年後的1896年,日本的所有棒球愛好者收到了一個他們期盼已久的消息——新橋棒球隊,贏了。
這一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日本的大街小巷,全部由日本人組成的棒球隊擊敗了美國人,對於日本國民來說這或許是自「黑船來航」之後,對西方世界的第一次勝利。在自豪和驕傲之餘,無數日本人紛紛投入這項運動,讓棒球運動迅速風靡了全日本。
據統計,那一年日本註冊在案,打棒球的學生,有15萬之多。
棒球在日本的風靡,帶着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時代感,而棒球在日本國民心中的統治地位更是特定歷史時機下獨一無二產物。
1920年代前後,日本開始出現以俱樂部形態出現的准職棒球隊,1924年,日本高校野球大會首次舉辦。1936年,日本職棒成立,棒球成為日本第一個職業化的體育運動,也奠定了自己國民運動的基礎。
對於身體素質遜色,但整體配合意識極高的日本人來說,這項運動好像天生就為他們而生。把體育和戰爭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乃至於此後的近80年,大和民族所到之處,棒球無不在此生根發芽。時至今日,環太平洋圈大多數國家都成了棒球強國。
在這波改革圖強學習西方的大潮中,歐美體育運動透過教育系統進入日本並普及,日職棒孕育了王貞治、長島茂雄、鈴木一朗等棒球巨星。
除了職業棒球之外,由高中生參加的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又稱甲子園)也頗負盛名,全國超過4000所高中當中只有獲得各地區冠軍的49所學校能夠突圍而出,在兩周的比賽中決出冠軍,因此在甲子園登場代表了高中生的「終極榮耀」,甲子園亦被視為日本體育乃至日本精神的一種象徵。
順說一句,中國也同樣受到了美國和日本的影響,在民國以及新中國建國初期,棒球無論在民間還是官方都是極為熱門的運動。甲子園大賽甚至出現過來自中國東北的球隊。
同時,日本的教育理念,受中國中國古代“文武雙全”思想的影響,而一直崇尚文武兩道的教育方針。“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一文出自史記,卻在日本產生了深遠影響。
因此,就算在學校里學習好,在日本也難以獲得讚譽。人們一直認為,能參加運動和社會活動、並能幫助父母才是傑出的人。因此,即使不擅長運動,也必須參加體育運動,日本人堅信,即使不能跑第一,努力拚搏本身就有意義。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日本人往往在文化課之餘,給學生自己組織的體育俱樂部留足了活動時間,並且給予充足的經費,組織訓練和比賽。
那時候的日本年輕人,都會唱一首歌「花為櫻花,人乃武士,一千個青年一千武士的魂,青年該當報效國家,誓言飄灑在學校的高崗,承載世間的名譽。德才兼備是第一,優秀之名譽不可棄,比起富士的高山啊,節操義烈勇全齊。為了實現心中理想,當對日月磨腕力,劍術柔道和射擊,棒球比賽更需去。」
棒球沒有直接的衝撞,更強調禮節和相互尊重。在運動前後,球員們都會脫帽鞠躬致意,打球過程中隊員之間既強調個人的智慧和才能,又講究團隊配合,共同使用戰略戰術。對手之間惡狠狠的敵對狀態不那麼明顯,這很符合日本人含蓄的性格,也和他們的禮節有高度的一致性。
其次,在日本從小到大棒球的銜接性很強。
一般從小學二三年級開始,日本的孩子就開始接受棒球訓練,訓練時統一着裝,期間可以不定期參加各種交流比賽和聯賽,也就是少棒聯賽。接着初中、高中、大學都有相應的棒球聯賽。其中高中階段的甲子園大賽應該是最為人所熟識的。
高中的孩子們正值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的階段,通過認真踏實地努力便可在“甲子園”賽場上盡情揮灑汗水,和自己的夢想實現零接觸,在同學面前揚眉吐氣,還有什麼比這更能鼓舞人心呢?
棒球能夠火起來還有一點,就是其訓練的便宜性和低成本。
日本的生活區域經常會有這樣的配置:一堆健身器材旁用鐵絲網圍起一塊球類鍛煉場地,地勢平坦、地面乾淨,孩子們在其中忘我訓練。小區出門就可以找到類似的場地,幾個朋友家人一起打打棒球、享受時光,順便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
當然,如果報名參加校外專業的訓練,費用也並不高,差不多一個月3000日元就可以,單從費用上來說棒球也很適合全民參與。
三、棒!球,中國乒乓大乾坤
世界棒球經典賽強勢回歸 中國隊再次征戰全球頂級賽事。
關注
世界棒球經典賽公司 (WBCI) 近日公布了202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 (WBC) 舉辦的日期、地點和參賽球隊。
受新冠疫情影響,WBC在第四屆賽事(2017年)後一直未能回歸,五年後終於迎來了繼續舉辦的喜訊。
第五屆世界棒球經典賽將於2023年3月8日至21日在以下地點舉辦:中國台灣台中洲際棒球場、日本東京巨蛋、美職棒亞利桑那響尾蛇隊主場——大通球場、以及佛羅里達州邁阿密馬林魚隊主場——loanDepot球場。
世界棒球經典賽是世界棒壘球聯合會(WBSC)認證的官方國家隊世界錦標賽,是由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最初策劃的國際棒球大賽,也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國際棒球賽之一。WBC也是為數不多的有MLB職業球員參加的大型國際頂級棒球賽事。
在MLB的助力下,眾多優秀棒球運動員參與其中,定會為WBC注入更多實力與精彩。同時,也期待中國棒球在國際頂級賽事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棒球是一項對抗性明顯、比賽參與人數最少為9人的團隊型體育運動。棒球運動流行於美國、日本、韓國、拉丁美洲以及中國的台灣等地區,該項運動於1992年正式被列為奧運會項目。2012年倫敦奧運會取消之後,該項目在東京奧運會重新被列入比賽項目,但是比賽僅設置男子棒球。
整個比賽簡單過程就是:進攻方的首要任務是把投手投來的球打出去。而防守方的首要任務是不讓打擊手把球打出去。因此投手會投很快的球讓打者跟不上瞄不準,或是投出變化球,球路會拐彎,從而讓打者揮空。
棒球比賽的具體規則為:
1、輸贏判定。比賽結束時,得分高的一方獲勝。在一局比賽中,上半局是客隊進攻,主隊防守,下半局是主隊進攻,客隊防守。
2、進攻規則。進攻方場上只能有一名擊球員,下一個登場的擊球員在準備區做好上場準備,其餘球員在球員等候區觀戰。
3、防守規則。防守方場上有九名球員,一個投手(負責投球)、一個捕手(負責接球),七個野手(負責整場防守)
4、得分規則。進攻球員用球棒將投手發出的球擊打到遠方,原則上越遠越好。攻方球員擊球後逆時針跑壘(一、二、三壘),回到本壘得1分。
5、在場地設置上,棒球比賽場地是一個直角扇形區域,場地是一個直角扇形區域,直角兩邊是區分界內地區和界外地區的邊線。兩邊線以內為界內地區,兩邊線以外為界外地區。
界內和界外(野傳球線以內)地區都是比賽的有效地區。界內地區又分為內場和外場。內場呈正方形,四角各設置一個壘位。在尖角處的壘位是本壘,其餘依逆時針方向分別為一壘、二壘和三壘。內場以外的界內地區為外場。比賽場地必須平整,不得有任何障礙物。
內場各個壘位之間有距離為27.43米。投手板的前沿中心和本壘尖角間的距離為18.44米。在本壘後面和兩邊線以外不少於18.29米處畫野傳球線,在此範圍內為界外的比賽有效地區。兩邊線至少長76.20米。兩邊線頂端連結線的任何一點距本壘尖角都應不少於76.20米。
無論是日式棒球還是美式棒球,都十分講究棒球禮儀,棒球禮儀不僅表現在對運動本身以及對手的尊重上,還表現在運動場地的尊重上。
球員在進行運動時,進出球場應行鞠躬禮;進入打擊區應行舉手禮;比賽前後兩支球隊要相互敬禮;教練、學長巡示應脫帽;抗議不公時應脫帽。
日本的棒球為什麼就走不進中國呢
中國沒人打棒球的原因是:缺乏觀賞性,觀眾很難喜歡觀看棒球比賽,缺乏生長土壤;入門的門檻較高,消費不低;比較危險,人們很難放開手腳去從事這項運動,家長也不會支持等因素。
首先,日本的棒球文化也是受到了美國文化的影響。其實不只是日本,韓國人也很喜歡棒球。
而我們呢?美國人喜歡棒球跟我們有什麼關係?自然而然地我們所受到棒球文化影響也不大。
其次,那棒球和籃球與足球相比,棒球所要花費的錢財實在是太大了。
足球需要什麼條件?隨便找一塊空地,有一個足球,甚至拿布口袋或者小網球都行,幾個孩子圍在一起就能愉快地踢上一場球了。
對場地要求高一點的籃球也不過只是需要一個籃球架子,一個球,半塊籃球場地就能讓一幫子小夥子擁有一個揮汗如雨的下午了。
但棒球的入門門檻也比較高,弄清楚各種規則也比較麻煩,它不像籃球那樣只需要將球投進籃筐即可。棒球裝備也是比較貴的,棒球裝備是指打棒球時需要用到的運動裝備,除了基本的棒球、棒球棍、棒球手套外,一般還有棒球服、球鞋球襪、運動護具、太陽眼鏡等,這一套花費至少三五千元的樣子,對於普通人培養興趣性價比不高。
隨後,棒球本身的特點也不利於其自身的推廣。
足球和籃球只要是一個身體健康的正常人,即使沒有受到過專門的訓練都能參與、並從中得到樂趣。
而棒球呢?如果沒有接受過教練的專業指導(棒球投球,打擊和守備這三項技能是相對獨立的,都需要單獨學習和訓練)和一定時間的訓練,一個新手真的很難把球扔進好球帶,也很難掌握正確的揮棒姿勢。
簡單來說,一個新手想體驗到棒球這項運動的樂趣,前期的投入要多很多,不容易上手。中國棒球的基層教練,無論數量和質量都還遠遠不夠,棒球這個運動,危險係數其實還是比較高的,萬一棒子把球打在人的腦瓜子上,如果沒有頭盔的話,可能會腦震蕩,因此家長也不放心孩子們從事棒球運動。
總而言之,棒球這個日本的國球,到了我們這裡似乎真的有點兒水土不服。說到底,對於我們來說,還是乒乓球打起來比較過癮不是。
棒球在國內的推廣任重而道遠,需要相關從業人員繼續努力。棒球運動的推廣,需要從發達地區向周邊地區輻射,很多地方具有很好的中小學基礎,每年都進行中、小學棒球比賽及各方面的邀請比賽,這是應當堅持下去的。
四、一球入魂,日本棒球才成為野球
日本民族文化的極具融合性特質是促成“野球”發展的關鍵。
和制英語的使用無形中為棒球的普及提供便捷的途徑;以及棒球賽場上一系列日本式的類宗教儀式,加深鞏固了棒球之於日本社會的情感和文化元素,成為日本民族根性的現實載體。
自棒球引入之初,棒球便與武士道精神積極兼容,逐漸升華為“道”。可以說,傳統文化要素是日本棒球發展的源動力,正是在集團主義、紀律理念、心性修鍊等價值觀影響下,“棒球”才成為“野球”。
棒球這項運動,能夠展現大和民族的性格:
——棒球雖然是項相對靜態的運動,但日本棒球訓練經常以數公里的長跑作為開始,這是磨練堅毅的性格。
——日本棒球中有很多犧牲觸擊從而助隊友推進壘包的戰術,這是培養團隊合作的意識。
——捕手經常要帶着手套接到投手奮力擲出的皮球,可是他們從不抱怨,這是日本隱忍的武士道精神。
——相較於美國年輕人的訓練方式,日本年輕人通常在非常小的時候用“甩毛巾”的動作鍛煉臂力,這是極端勤奮的表現。
——日本棒球球員對待教練,如同對待老師和父親,從棒球中學會尊師重道,學會尊敬,這也是日本民族性格重要的一部分。
“和制英語”是日本棒球本土化的重要表徵。
同其它舶來的現代體育項目一樣,棒球運動在1894年前是以片假名音譯的,即ベースボール,音譯“baseball”;
直到1894年,同為第一高等中學的棒球部部員中馬庚首次將棒球譯為“野球”,這一改變不僅意味着棒球的日語詞性由外來詞彙向和式詞彙的轉變,同時也標誌着日本“野球”文化的開始。至此,被譽為美國“國家消遣”的棒球由此開啟了它的日本之旅。
語言和文化的交匯。和制英語是指在日語假名音譯英語單詞的基礎上,重組表達順序形成類似英語的日語詞彙,多用片假名表示。通過整理部分日本棒球術語中和制英語,和制英語中新創造的單詞有助於賦予文字表意的功能,因此相較於其它翻譯方式,與意境相符、廣為熟知的和制英語更容易普及,且片假名的發音也更方便讀寫和記憶,增加了語言的形象性和使用的便利性,為棒球運動的傳播奠定良好的基礎,棒球運動很快為日本民眾所熟知並逐漸形成本土特色。
“野球”術語中的日常隱喻表達。語言是一種複雜的動態符號系統,既可以是元語言,又可以是嵌入文化的隱喻手段。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用和制英語翻譯棒球術語,是對日本棒球文化的塑造,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棒球術語則能反映出野球對日本文化和社會的影響。
美國第3任總統胡佛曾說:近乎於宗教,棒球對美國生活的影響遠甚於其他制度。而棒球在與武士道精神的結合和“道化”升華後,“野球道”對日本社會的影響業已擴大,其中浸透着日本社會文化,同時也包含着類宗教的社會功能。
“野球”中的類宗教元素、
在宗教內在形態的要素中,日本棒球有着與其相似的內容。首先,《學生棒球憲章》作為規範文件可以被看作是日本棒球的實踐體系。
其次,日本棒球中有眾多類宗教的儀式性行為。在高中棒球中,球員們不僅比賽前後會齊向球場鞠躬行禮,多數球員在日常練習時也會面向球場致禮,這已然演化為一種習慣性禮儀。此外,日本棒球比賽中的應援組織也凸顯了日本特色的類宗教儀式。
在棒球發源地的美國,棒球的觀賽氛圍是安靜的,然而日本棒球應援組織數量龐大、應援形式整齊劃一、應援氣氛熱烈,如各球隊的應援團會為球隊、球員準備相應的應援歌曲、應援動作,並根據賽場上進攻、防守的不同時間採取對應的應援方式等。
第三,日本棒球中存在與宗教內在心理結構相似的因素,在日本對棒球的形容中多見“神聖”這樣的字眼,如“球場是神聖的場所”“聖地甲子園”等;
日本“野球”類宗教屬性的社會影響。
首先,“野球”的類宗教特性具有一定的社會控制作用。它為社會提供各式各樣的行為標準。比如“忠”“禮”“武勇”“質樸”等品質。
而幫助這些觀念傳達的正是大眾媒體。日本高中棒球中的青春熱血和拼搏精神正是通過電視轉播中的特寫鏡頭傳遞,如球手滿身泥土時的振臂歡呼、應援者汗流浹背時的竭力應援、解說員激情澎湃的聲效等等,進而給人們帶來激情和社會價值渲染。
不僅如此,“野球”還為社會提供可接受的行為指南。宗教一般都有各自的訓誡和教條。“野球”則是通過各類棒球憲章、規章給社會提供倫理準則,譬如《學生棒球憲章》明確“野球”的教育職能,即學生通過參與棒球運動所應培養的品質,以及追求公平、反對暴力等準則,通過所樹立的典範和所提倡的道德,起到與之相似的某個特定的社會秩序正當化和永久化的作用。
其次,“野球”文化釋放強大的社會凝聚力。
在日本學生棒球中,因為“甲子園”的一切就是聖物的化身,而聖物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化作社會象徵,所以在這一象徵的感召下,有共同“信仰”的人會聚集在一起參加“集體儀典”,不論是球員在賽場上並肩作戰的集團主義,或是觀賽者為球隊的竭力應援,整個氛圍為情緒所籠罩,人們在這種情況下體驗到心醉神迷的感覺,起到積極的強化作用,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集體精神上的自信。
“野球道”是日本棒球本土化的文化根源。
日本文化範疇中“道”的內涵意取後兩種解釋,指將某種文化活動作為載體,以傳授、傳承、研修、學習各種技藝、技能為依託,以領悟某種精神為理念,從中得到性情陶冶,最終使行道者領悟事理之真諦。棒球在日本文化中被冠以“道”,體現日本人對於棒球運動的崇敬和熱愛。
“野球道”的發展在日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分水嶺:第1階段,即武士道精神影響下的野球道;第2階段,即現代體育精神影響下的野球道。
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的滲透。
武士道是大和民族的靈魂精髓,也是日本民族的標準。武士最早出現在公元八、九世紀的日本社會,後作為職業軍人成為幕府統治時期的中堅,儘管其作為一種社會階層於19世紀60年代末消失,然而武士的道德規範早已成為日本全民的道德規範。“忠、義、勇、武”的武士道精神亦成為了日本國民的靈魂。
“花為櫻花,人乃武士,一千個青年一千武士的魂……節操義烈勇全齊。為了實現心中理想,當對日月磨腕力,劍術柔道和射擊,棒球比賽更需去。”
被譽為日本學生棒球之父的飛田穗洲最早將棒球與武士道精神貫通,提出“一球入魂”為日本棒球的精神象徵,由此奠定了日本棒球參與的信仰。
“忠”是武士道精神的基本理念,講求“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以及對紀律的絕對服從,日本野球行動要求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日本職業棒球組織紀律嚴密,要求隊員絕對服從教練、前輩的指示,若有所違背可能會遭到停賽、停訓。
“勇武”是武士道精神之根本。《軍人敕諭》宜稱:“武勇乃日本自古以來最尊貴的特色,身為日本人若無武勇,則愧對日本臣民。
“禮”在武士道精神中意指心境的修鍊,以達到個人精神境界與環境的協調統一,從而使個體精神意志能凌駕於物質層面之上,禮在日本棒球中主要表現為比賽中的禮儀規範,如日本棒球賽前對陣雙方須整齊列隊入場相互致敬,球員離場時應面向球場脫帽行禮。這些帶有敬畏感的儀式背後,銘刻的不僅是武士道精神中的禮,同時也是日本棒球參與信仰的體現。
“質樸”作為武士的信條之一同樣在道德律上約束着球員。20世紀50年代棒球比賽中的“口水球”現象猖狂,特別是在棒球起源地美國十分普遍,但在後起的日本棒球界卻不然,因為誠信象徵著一名“棒球武士”質樸的品質。
其次,在日美的職業棒球中,在球員與球隊間存在一個第三方調停委員會組織,當球員因契約問題與球隊發生分歧時,球員可向該組織申請調解,數據顯示,相較美國,日本球員極少會訴求於這項制度,即使有選手請求第三方介入,仍會面臨媒體輿論的譴責,某種意義上體現了球員對自身的道德約束,以及當時日本棒球界的風氣和價值觀。
日本棒球運動的道化升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野球道”之“道”不再受制於為戰爭所利用的“武士道”精神,而是強調成為出色的人和自身的修鍊,如“重視練習數量”逐漸由科學的訓練方法所取代;“注重精神和意志的無限超越性”轉變為身心協調全面發展的宗旨,意在通過野球的學習、娛樂得到精神的鍛煉,達到自律精神的修鍊,最終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絕對服從”的守則亦轉為對自身與他者的尊重。
現代日本“野球”之“道”則更注重藉助棒球這一運動感受“道”的存在,在行道的過程中通過棒球的規則進行程式化的約束,並從中獲得諸如反思、內省、感受和觸及心靈的體驗,磨練心性、參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