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補一個窟窿最好的方法就是製造更大的窟窿。
據媒體報道,軟銀考慮使用自有現金設立第三隻軟銀願景基金,同時也考慮向二期願景基金注入更多的資金,未來幾個月將做出決定。
對於設立第三隻願景基金的消息,市場相關人士表示,十分不解,為什麼不在一二期願景基金投入更多的精力?
此前,彭博曾報道稱,軟銀旗下願景基金計劃全球裁員20%,也就是100人左右,主要涉及的地區包括美國、英國和中國。
根據相關消息顯示,此次裁員之前,日本軟銀執行副總裁Rajeev Misra已經宣布辭職,更為嚴峻的是,軟銀此前已經流失多位核心高管了。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具體原因則是因為軟銀大幅度的投資導致的虧損。
早在8月初,軟銀公布了2022年第一財季(4月-6月)財務數據,財報顯示,第一財季軟銀凈虧損3.16萬億日元,該數據直接創下了軟銀單季最大的虧損記錄。上一季度軟銀虧損了2.1萬億日元。
面對軟銀面臨的問題,此前孫正義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公司目前正處於“暴風雪”中。同時他也坦言道,為自己過去貪圖暴力而感到羞愧。
實際上,我認為這並不能完全怪孫正義,資本市場有一句話叫做盈虧同源,在雅虎以及阿里身上賺得的巨額回報容易讓人產生路徑依賴,而孫正義成立願景基金最初的想法也是毫無問題。
在當時全球創新的大背景下,出行領域出現的巨大風口讓不少投資者為之興奮。但隨之而來的疫情疊加全球經濟變化卻讓這一切戛然而止,這幾年軟銀的步子跨得比較大,全球出行領域比較大的公司它基本上都有投資,典型的代表就是Uber,為了拿到更多的股份,孫正義曾經一度還“威脅”過Uber的創始人。但是弄巧成拙的是,這也促使了其在高位套現走人,將爛攤子留給了軟銀。
其次,願景基金另外一個比較失誤的地方就是對於共享空間的判斷,當時孫正義如法炮製投資了WeWork,最終WeWork的創始人也甩手將公司丟給了軟銀,而這兩筆投資的虧損,也直接導致了願景基金巨額的虧損。
為了彌補願景基金的虧損,孫正義能想到最快的辦法就是套現阿里以及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實際上2016年軟銀出現問題的時候,孫正義也這麼做了,而這幾年更是加大了拋售的力度。本季度財報發布之後,沒過兩天,軟銀就宣布出售阿里的股票。
根據軟銀的拋售計劃,軟銀將提前結算至多2.42億股阿里巴巴ADR的遠期合約,預計交易總收益達4.6萬億日元(約合340億美元),結算完成之後,軟銀持有阿里的股份將從23.7%降至約14.6%。據統計顯示,軟銀僅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就將持有阿里的股票從30%以上減持到14.6%,且未來有可能將繼續減持,而這也是阿里股價承壓的原因之一。
另外,軟銀兩期願景基金均出現了巨虧,而如此虧損之下,如果軟銀想發行新的基金難度可想而知,數據顯示,願景基金一期共持有80筆投資(不包括已退出),投資成本681億美元,投資回報僅為663億美元,願景基金二期持有269筆投資,總成本達到482億美元,累計投資回報也只有372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願景二期基金募資不利的情況下,其大部分資金都來自於軟銀自身。所以,軟銀如果募集第三期基金,我認為大概率也是由自家主要出資完成。
綜合而言,當下軟銀自身並不穩定,在多變的經濟環境下,收縮投資規模,盡量保存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孫正義一意孤行,那麼未來軟銀系有可能會全面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