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撰稿人 | 小熊軟糖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1997年6月26日,名為《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長篇小說在英國悄然出版。
那時無人意識到,一個嶄新的、屬於魔法的時代正緩緩拉開序幕。
2001年11月16日,全世界陷入“哈利·波特狂熱”之際,電影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順勢上映。
綺麗逼真、彷彿觸手可及的魔法世界向全世界觀眾發放入場券,創下1.25億美元成本,9.74億美元收入的票房奇蹟,重映後票房增加至10億美元。

最早關於哈利波特的記憶
你是否也曾倚靠窗檯,幻想貓頭鷹撕開夜幕一角,為自己送來霍格沃茨入學通知書。
你有多少次幻想過,自己所屬的學院、守護神以及魔杖的材質與內芯。
當《海德薇變奏曲》響起,你是不是也和時光君一樣,為那段充滿不可思議快樂的回憶眼眶發熱、心跳加速。
一晃,距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霍格沃茨城堡,已過去20年。
新年的第一件事,不如跟隨主創團隊一起——
《重返霍格沃茨》


片場記事
故地重遊,總有許多回憶湧上心頭。
集結了第一部大部分主創,HBO這檔周年重聚節目可以說誠意和情懷皆爆滿。伴隨演員及導演們的講述,我們也得以一窺魔法世界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趣事。
比如,對《哈利·波特》這種等級的奇幻大片而言,後期特效是重中之重。
但很多人或許不知道,霍格沃茨大廳天花板上懸浮的蠟燭,實際是用威亞吊起的真蠟燭,它們甚至會燃斷繩子,墜到地上。

鄧布利多的寵物福克斯也不是純由CGI製作。
道具組將鳳凰的模型做得太逼真,導致理查德·哈里斯(飾阿不思·鄧布利多)一直以為它是一隻經過訓練的真實鳥類。直到拍攝完成,克里斯和丹尼爾都沒有向他揭穿真相。

拍攝過程中,意外總是無法避免。
傑森·艾薩克(飾盧修斯·馬爾福)與湯姆·費爾頓的第一場父子對手戲發生在博金-博克店內,盧修斯用蛇頭杖趕開德拉科的手。
拍攝時,鋒利的手杖真的弄傷了湯姆,但他只含着眼淚說“沒關係,這對這場戲有好處”。
雖然這段戲在上映時被剪掉,但我們依然可以在加長版中欣賞到演員的付出。

許多人難忘《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赫敏在聖誕舞會的驚艷亮相。
為更好演繹這段重頭戲,艾瑪不得不得一遍遍在不同的指示下,排練如何穿着裙子優雅地走下台階。
最後,她從樓梯上摔了下來。

不止演員會受傷,導演有時也難避風險。
同樣是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韋斯萊雙胞胎需要與變老的對方打上一架,但關係親密的菲爾普斯兄弟總有些放不開。為此,60歲的導演邁克·紐維決定親自出馬示範。
結果,他因自己的衝動,在這場教學中弄斷了幾根肋骨。

很多我們曾懼怕的反派角色,在20年回顧特輯中,展現出了他們不同於角色的風趣一面。
傑森透露《哈利·波特與密室》結尾處,盧修斯將多比踢下台階的片段其實是他的臨時設計,導演當時還以為他沒站穩滑了一下。
事實證明,這段臨時增設的情節很成功。觀眾在更憐憫多比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盧修斯的反感。正如湯姆·費爾頓形容的那樣:他立刻變成了我見過的最不友好、最可怕的人。

如此囂張的盧修斯·馬爾福也會有畏懼的人嗎?
當然,答案正是伏地魔。
拉爾夫·費因斯在出演伏地魔前,其實並未看過《哈利·波特》,但由於他的侄女要他“一定要答應”,我們這才擁有了如此完美、令人恐懼的反派角色。
大約也是因為演技過於精湛,以至於傑森·艾薩克表示,拍攝時出於某種原因,他很懼怕拉爾夫。儘管在拍攝現場,每位與拉爾夫對戲的演員都能看到他挺拔的鼻子。

如果要評選出全系列最開心的反派演員,那一定非海倫娜·伯翰·卡特莫屬。
貝拉特里克斯·萊斯特蘭奇的瘋狂,令海倫娜成為全組幾乎最自由的演員。她可以用不同的咯咯笑以及上躥下跳的方式演繹貝拉的瘋狂,這讓傑森感到非常嫉妒。因為“我在想辦法演好那場戲,而她在享受時光”。

同時,海倫娜也是少數真正感受過“魔法”的演員。
電影拍攝過程中,演員們大部分都只是拿着魔杖做出複雜的動作,但無法得到真實反饋。而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中,貝拉特里克斯炸毀海格的一幕,劇組真的在海倫娜揮動魔杖後製造了爆炸。

時隔多年回想,這段記憶仍記憶猶新,也讓對面旁聽的湯姆十分羨慕嫉妒恨。


大家庭
正如除老闆外,沒有任何員工會真心將公司當作家看待。世上也很少有演員會把片場當成家,把劇組成員當成家人相處。
但如果你參與的是《哈利·波特》這樣橫跨十年的大項目,那麼一切都該另當別論。
早在拍攝《哈利·波特與魔法師》時,導演克里斯·哥倫布便為所有人營造了家庭式的友好氛圍。
比如,還記得第一堂飛行課上,哈利與德拉科之間的劍拔弩張嗎?

與之相反的,是小演員間的其樂融融。
儘管一群興奮的小朋友會為拍攝增添障礙,但克里斯仍然樂意最大限度地維持他們的童真和快樂,允許他們在片場做玩耍。
撞擊遊戲因此成為所有人的難忘記憶。

艾瑪曾在片場養過一隻倉鼠。在它去世後,布景設計師為它定做了一隻內里鋪着天鵝絨的木棺,上邊還刻着它的名字“米莉”。
羅彼·考特拉尼(飾魯伯·海格)也曾說過,他與艾瑪相處的時間比與自己孩子相處的時間還要長。
每個人都將彼此視作自己的家人。大概正是因有如此溫暖和諧的團隊,我們所看到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才擁有如此美好、打動人心的力量。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在20周年特輯中,時光君也嗅到一絲不同於親情的甜蜜味道。
艾瑪·沃特森非常開心地向我們坦誠,她在電影拍攝期間十分迷戀湯姆·費爾頓。她每天都會在通告表上搜索湯姆的號碼,如果有,“那將是更加令人興奮的一天”。
而湯姆也稱他對艾瑪有一種保護欲,對她“情有獨鍾”直至今日。
儘管艾瑪強調,他們雖然愛着對方但從未有過浪漫關係。但……
糖都給到這份上了,還有人沒在磕嗎?


陪伴
在包含成百上千人的巨型家庭中,關係最親密、最令我們牽腸掛肚的,始終是他們三個——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魯伯特·格林特,艾瑪·沃特森。
從被選中出演鐵三角,到《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殺青,10年間,他們朝夕相處,無時無刻不陪伴在彼此身邊。

但實際上,他們也有過迷茫時刻。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拍攝前,艾瑪曾猶豫是否要退出,因為出於性別原因,她總是感到很孤獨,而丹尼爾和魯伯特當時的年齡並不足以使他們發現同伴的心理問題。
直到20周年特輯中,魯伯特才真正與艾瑪討論此事。
他承認,他們在那時都感受到了名氣的負面影響,都考慮過如果一切就此結束,未來將會怎樣。但好在,粉絲與他們彼此之間的愛,令三個人堅持完成所有電影的拍攝。

天氣冷時,他們站在一塊取暖。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拍戲太過疲憊,他們靠在彼此肩頭熟睡。
他們無需語言交流也能理解對方,一直在為彼此堅強,就像真正的兄妹。

艾瑪提及,整個系列中她最喜歡的一幕是《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中,赫敏與哈利在帳篷中跳舞。
丹尼爾起先對這樣的情節安排感到震驚,不過很快,他們都沉浸在這短暫的休息時刻中。

至於艾瑪與羅伯特的吻戲,則是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
最後一部電影中,羅恩和赫敏需要在密室中接吻,這場重頭戲對魯伯特和艾瑪來說很艱難,他們總是僵住並且大笑。
魯伯特在回顧時表示“我當時可能暈過去了”,艾瑪也承認,這是她做過的“最難的事情之一”。

不過,這樣尷尬的心情很快被其他情緒沖淡。
當哈利要告別他的朋友們獨自去禁林面對伏地魔,作為演員的他們也終於意識到,一切即將結束。
這一幕場景中,從艾瑪身上釋放出的情感不只是赫敏對摯友的牽掛,也是她本人對這十年魔法時光的不舍與道別。

作為十餘年的老哈迷,時光君曾無數次詢問自己:我為什麼如此熱愛《哈利·波特》,為何小說與電影完結後,熱忱卻永不消散。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
成長與陪伴。
與哈利、羅恩、赫敏一起成長的,不僅是丹尼爾、魯伯特、艾瑪,還有銀幕外的我們。


近幾年,國內最盛行當屬選秀類綜藝。粉絲們投入自己的時間、金錢與熱情,幫愛豆擁有更好的資源,並享受見證對方一步步成長的成就感。
僅僅是幾個月或一兩年的時間,這樣的等價交換已足以使人上頭。
而《哈利·波特》系列的拍攝周期,是10年。
時光如此公允地降臨在每個人身上,我們既是旁觀者,也是親歷者。

哈利初入霍格沃茨時,我們同樣為魔法世界的一切驚嘆。哈利為秋·張心旌搖曳時,我們心底也藏起不可言說的身影。哈利終將與伏地魔一戰時,我們也開始面臨很多重要的人生抉擇。
當銀幕上的小豆丁們抽條為挺拔的少男少女,漸變成獨當一面的成年人。銀幕外的我們,也與童年和青春期揮手作別,投入更艱深的學習與工作中。
這樣的成長與陪伴,是一生不會再有的珍貴經歷。
當我們訴說自己對《哈利·波特》的愛意,內心真正愛着的,是那段與《哈利·波特》共度的,一去不返的美好時光。

因此,儘管這次的20周年特輯仍有着許多不足,如放錯艾瑪與伊凡娜的幼年照片,標反菲利普斯雙胞胎的名字,陷入不肯邀請J.K.羅琳的爭議(其實有邀請,但羅琳要趕稿)等,依然沒有哈迷會錯過這段與主創們一起回首從前的寶貴經歷。
感謝你們帶領我們進入那個流光溢彩、天馬行空的世界。
縱使青春不復,魔法世界永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