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已經在世界多地開始爆發,受到疫情的影響,口罩、消毒水這些東西早就變成了稀缺物資。
(圖源:Facebook)
不過,世界各地區的人民竟然掀起了一波“搶廁紙”的風潮。
首先來看我們的鄰國日本,這幾天在日本的社交網站上,被討論的最多的就是關於廁紙的問題了。一度登上Twitter熱搜第二:
(圖源:@Aria Chen Twitter)
最近日本民眾去超市、葯妝店等地方,許多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沖向衛生紙的貨櫃,有多少拿多少:
(圖源:Facebook)
商場和超市裡面結賬的地方都排起了長隊,每個人的手裡都提着大袋小袋子的衛生紙,搶到就是賺到:
(圖源:Twitter)
(圖源:Twitter)
一時間,這些超市、葯妝店的貨架上,早就被人給買空了:
(圖源:Twitter)
面對突如其來的搶廁紙人潮,一些商家推出了限購的政策,從一人只能買一袋廁紙到一家只能買一袋:
(圖源:Twitter)
但是這樣依然擋不住日本民眾搶廁紙的熱潮,許多商家的櫃檯上早就被搶購一空:
(圖源:daily-rose)
許多商家都掛出來衛生紙被售空的告示:
(圖源:Twitter)
真的是一滴都沒有了
而搶到成堆廁紙的宅男們,此刻彷彿已經站上了人生巔峰:
(圖源:YouTube)
面對瘋搶廁紙的人潮,起初一些商家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後來才知道,自從疫情爆發以來,日本網上的謠言已經各種漫天飛了。
而這些消息大概都是這樣的“由於口罩和廁紙的原料相同,導致廁紙可能會短缺。”、“中國工廠停止生產,可能會導致廁紙短缺。”
(圖源:fnn)
不過隨後就有人進行了闢謠,日本的廁紙98%都是日本製造的。從中國進口的廁紙原料只有大概2%,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並且,現階段也不會出現貨品短缺的情況,呼籲大家理性購買。
至於廁紙的原料和口罩的原料也並不相同,口罩的主要原料是不織布,衛生紙的主要原料70%以上為短纖紙漿。而且,廁紙和口罩,好像都不是用在一個地方的吧.....
(圖源:amomize)
但是也有些小夥伴很疑惑,日本的智能馬桶普及率那麼高,馬桶圈不是都有沖洗pp的功能嗎?為什麼還要買廁紙?
據說日本人民用水充完了之後,還是會習慣性的用廁紙擦一擦,才覺得放心。
當然,除了這些原因之外,日本由於地震海嘯多發的原因,2015年的時候,日本官方曾經發布過通知,儲備一個月用量的衛生紙。
(圖源:news24)
稍微儲備一些衛生紙感覺也無可厚非,但是因為謠言的原因,變成了瘋搶衛生紙,這就有點讓人迷惑了。
(圖源:snow-board-matome)
不過,所謂的“口罩和廁紙原料相同”的謠言,並不是日本“首創”的。早在2月初,我國的呆灣省就已經開始傳播這樣的謠言了,以至於在呆灣省也引發了一波搶衛生紙的熱潮。
(圖源:YouTube)
隨後,台灣省的各家電視台趕緊出來闢謠“口罩和衛生紙的原料不相同”:
(圖源:YouTube)
不過依然擋不住台灣省人民搶購衛生紙的熱潮:
(圖源:Facebook)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省在2018年的時候,因為有媒體聯合說國際紙漿原料價格要上漲百分之三十,並且會反映到零售端價格上(也就是說衛生紙要漲價啦!),隨即引發了一波台灣省人民搶購衛生紙的熱潮。
(圖源:YouTube)
事後也被查處,那次事件是因為廠商行銷手法不當以及媒體報道造謠。2018年的那次搶衛生紙風波,也被稱為安屎之亂。
當然,台灣媒體的姿勢水平,大家還是都懂得。
同樣的,有關“中國工廠即將停工”的謠言,在特區香港也發生過:
有人在香港的論壇上發布了一條來自惠康(香港一家連鎖超市)的內部消息:說內地生產線停工,包括衛生紙在內的許多東西將要缺貨。
(圖源:網絡)
於是在香港的超市裡,老老少少都開始了搶廁紙:
據說有人為了搶廁紙差點打起來:
(圖源:hk01)
香港超市和商場的衛生紙貨架上很快也什麼東西都沒有了:
(圖源:udn)
更讓人沒辦法理解的是,因為廁紙買不到,前陣子在香港還發生了一起打劫事件,別的不搶,只搶衛生紙:三名歹徒持刀搶劫了送貨員50條總共600卷衛生紙。
(圖源:topick)
廁紙突然也變成了和口罩一樣的稀缺物資,即便是特區政府早就有過闢謠:
(圖源:gov.hk)
同樣情況在新加坡也發生着:
(圖源:cincainews)
以至於彭博社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廁紙現在是香港和新加坡新的硬通貨》:
(圖源:bloomberg)
不過,搶廁紙的情況並不單純發生在亞洲的國家和地區。今天,美國的夏威夷也開始搶購起了廁紙:
(圖源:fox5ny)
據說,夏威夷的Costco超市已經開始規定,每個顧客只能限購5袋廁紙:
(圖源:fox5ny)
根據報道,澳洲一些超市的衛生紙庫存也很低:
(圖源:dailymail)
當然,我們也沒有什麼好嘲笑他們的,畢竟我們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不也搶購過雙黃連等東西嗎?
在疫情面前,人類的恐懼都是一樣的,並且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搶購物資,有時候也是為了買個心安。
不過,在這些資訊紛飛的時代,學會辨別,冷靜面對,有時候會比這樣一股腦的加入搶購熱潮好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