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曲靖日報-曲靖新聞網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社會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宅在家裡的線上生活,改變了人們觀察事物、社交、購物、閱讀的習慣,這種變化在未來若干年將會持續顯現。
現金為王消費降級還是極簡生活?
“突然之間,我之前省吃儉用吃土買的限量版包包、上百隻口紅、名牌衣服、幾十雙高跟鞋,百無一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業務員肖玲對記者說,這段日子她一直居家辦公,出最遠的門就是戴着口罩到小區門口取快遞。“原來不買這些曾經認為是剛需的東西,似乎也還生活得挺好,每天只要有食物、家人和手機的陪伴就足夠了。”
當前疫情把大多數人困在了家裡。一方面,沒有出門的機會,沒有了買買買的便利。另一方面,沒有了出門的機會,衣食住行突然間只剩下“宅在家裡吃”還有一些消費的空間,鞋帽、化妝品、護膚品等等一大堆東西,突然都沒有消費的必要了。
在這場疫情中,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健康理念升級、雲生活方式普及、智能家電更新換代、非接觸式消費初體驗……一種更“綠色”、更“健康”的消費觀念悄然生成,一種更“生態化”和更“可持續”的消費時代也在悄然來臨。是繼續為奢侈品買單,還是從自身實際出發,理性消費?不少年輕人在這次疫情的影響下,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財觀和消費觀。
有網友留言,“經過疫情,我深刻感受到健康第一,今後只買需要的東西,省下錢投資綠色飲食和健身。”不少人跟帖說:“其實健身有時候也不需要錢,走路跑步,多擁抱大自然,陽光、氧氣都是免費的。”“實際上負債買的很多東西都是為了面子和攀比,現在的我更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肖玲說,“以後我會更加理性地優化自己的資產,比如孩子的教育,老人的養老,自己的培訓投資,這些都比包包更有可持續性。”
宅家數月
社交達人還是回歸自我?
因為工作關係,在一家國企做銷售的陳淼幾乎每天晚上都有應酬,很少回家吃飯。這次疫情,因為公司訂單取消,他在家當上了“家庭煮夫”,陪孩子看書、下棋,和愛人一起追劇。
“自製的飯菜比高檔酒樓可口多了,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日子也沒有想象中的難熬,閑逸的時光可以過得很溫馨充實有趣。”陳淼感嘆:“以前總覺得人脈和資源就是我的全部,現在才知道,精神的富有一點也不比物質帶來的快感少,反而體會到更多的生命價值。”
近些年,社會一直提倡為自己的生活物品來一場斷舍離,有人從中重新認識了自己,不再浪費金錢去追求無用的東西,找回了一個真正快樂、富有精神的自己。喜歡聚會、飯局的國人的社交活動突然被按下了暫停鍵,是時候思考社交的斷舍離了。“當我們沉下心來思考的時候,發現我們之前以為的社交大多是沒用的,只是自己以為的重要或不可罷了。”心理學家王薇華說,“當所有的一切回到靜止,消散以後,當沉下心來獨自用另一種眼光和方式去看這個我們熟悉的世界與周圍的一切時,才發現原來可以不用太多的社交也能過好自己的生活,遠離人群回歸自我更加充實。”
記者採訪發現,遠離了功利性的應酬,更多人感受到“社交斷舍離”的好處。有人把生命里最初的熱愛撿起來,學繪畫,練書法,熟悉樂器;有人利用這一段時間給自己充電,在網上參加培訓學習;更有些職工沉下心完成了小改小革和發明創造,在慢下來的時間裡成為人生贏家,也為自己今後的發展儲備了競爭力,給未來不確定的職場提升了免疫力。
浴火青春
撒嬌賣萌還是時代棟樑?
一個男孩走進派出所,放下一個包裹轉身就跑。民警打開發現,裡邊放着1000元錢、4個口罩、4包QQ糖和一封感謝信。信中說,我雖是一名中學生,但在這全民抗疫的時刻,不願意去做那個台下的看客;一個小學生下車扔瓶子,發現垃圾箱旁佝僂着背的拾荒者沒有口罩,他轉身去同伴那裡要來一個口罩,親手給拾荒者戴上;上海一名15歲的學生前往位於印尼的親戚家過寒假。疫情發生後,兩天搜集到了1.5萬隻口罩,但由於航班陸續停飛,口罩無法運送出去。他決定隨身帶回去,帶着5個大行李箱,在周圍人的協助下才順利通過了海關。他說:“我們只是做了普通中國人應該做的事。”
“賣萌”“佛系”“吃土”“養生”“二次元”“追星”……提到“這屆”年輕人,總是避不開這些標籤,成為90後、00後“不務正業沒有鬥志”、被家長“過度溺愛”的證據。然而,在這次戰“疫”中,他們的表現讓人驚艷。
據統計,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有近三分之一也就是12000人為90後、00後,他們昨天是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成為新時代的棟樑。採訪中,多位思政專家認為,曾經諸多質疑90後、00後的各種言論甚囂塵上,也曾讓人擔心年輕一代會遺失中華民族的傳統和擔當。但事實證明這種輿論錯了,這次援鄂他們不但交出了漂亮答卷,而且也正用事實證明,自己正在成為中堅力量。磨難中,他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並且一夜長大。
一個多月前,海外的留學生自發組織起來,把自己的生活費、獎學金都用上了,成批往國內寄送口罩。至今仍留在英國的王瀟在朋友圈裡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其實能定義我們每個人的從來都不是幾零後,而是努力後、奮鬥後,我們究竟能為國家、能為社會帶來什麼。”他的話,或許將成為經歷疫情的人們的共同體悟。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