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總會”前會長劉兆玄
劉兆玄前天請辭了台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的職務。
此前,民進黨當局使盡了洪荒之力搶奪“中華文化總會”,蔡英文似乎對這個位子志在必得,不知道她會不會如願接下“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呢?
中華文化總會:
“中華文化總會”成立於1967年7月,原名“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由蔣介石兼任會長。
1991年3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改稱“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由李登輝兼任會長。李在位時,在任何公開場合均頌揚中華文化。
2006年12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改稱“‘國家’文化總會”。這是陳水扁一連串的“去中國化”行動的一部分。
2010年元月,馬英九推薦劉兆玄為“‘國家’文化總會”會長。同年年底,劉兆玄宣布再改名為“中華文化總會”。文化總會恢復“中華”,代表了馬英九與國民黨對陳水扁作法的糾偏改正。
2011年元旦起,“’國家‘文化總會”名稱改為“中華文化總會”。
這就是“中華文化總會”的前世今生。
A“中華文化總會”有錢嗎?
據綠營民代陳其邁說,文化總會於1967年成立之初,總共收受捐款1600萬元新台幣,其中公事業1400萬元,比例高達87%,且執委多是馬當局的政務官,顯見多由台當局主導任命,如今若有人拒絕歸還,台內政部門應依法行政,依照“人民團體法”提出警告,若3個月內沒有改善就解散。
小編:
等等,這中間藍綠之間有多少愛恨情仇,小編不知道,但是1967年距馬英九上台的2008年可是有41年之久,馬當局的政務官穿越了嗎?其次,“中華文化總會”歸還給誰?給蔡英文當局嗎?民進黨籍民代剛剛創造新成語“世芳扯鈴”,不就是在台當局默許“去中”的政治氣氛下致力於“去中華文化”嗎?第三,按陳其邁的說法,若不能讓蔡英文當成這個會長,“中華文化總會”似乎就要被解散,那搶過來的目的是為了像陳水扁一樣再次更名嗎?
而今天的《中國時報》則指出,“中華文化總會”或許有風光的創立歷史,但是經過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當時再次“執政”的國民黨,所接收的其實已經是個小而又小、連自己都養不活的窮機關,只是掛着個“文化總會”名稱而已。
小編:
似乎,媒體同行的話更可信些吧?
B“中華文化總會”有權嗎?
這個小編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中華文化總會”是個民間團體,一直致力於以民間社團方式推動文化;換句話說,這不牽涉權力。
但是,蔡辦不這麼認為。因此,剛剛請辭的前“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建議,既然台當局認為“文化總會”非民間團體,那應該編列預算讓其永續發展。避免每四年需動員幾百名會員入會這樣奇怪的事情持續發生。
這奇怪的事情是這樣的:
劉兆玄11月任期屆滿,早在今年8月就有親綠媒體呼籲,“中華文化總會”應回歸過去“總統”兼任會長的慣例,由蔡英文擔任會長。但劉兆玄認為此舉並非慣例,引發雙方互掐。
台媒報道稱,為確保蔡英文能順利“上位”,綠營動員了600多名“自己人”申請入會,意圖擠走劉兆玄。
小編:
而民進黨動員的這600多人比“中華文化總會”原本會員的兩倍還多,“洗綠”會員結構的意圖很明顯。綠營還一直抨擊劉兆玄“公產變私產”、“霸佔文化總會”。
國民黨智庫召集人林郁方曾表示,“民進黨看來就是個‘大胃王’,什麼都想吃,什麼都能吃,什麼都敢吃!國民黨是倒了,民進黨卻好像還沒吃飽呢?
“中華文化總會”第六屆第十次執委會召開
劉兆玄本於2016年11月21日任職屆滿,同一天召開“中華文化總會”第六屆第十次執委會議研議交接問題。而前“立法院長”王金平領銜,偕同擔任“總會執委”的12位企業家於20日發表聲明,呼籲“循歷屆慣例完成交接”。
小編:
小編必須在這裡插播一句,這個“循例交接”指的就是,把會長的位子交給現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這難道不是傳達蔡當局的意思嗎?
因為這12位“執委”皆未出席21日的“執行委員暨諮詢委員會議”,導致會議流會。
劉兆玄批評王金平與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連手,用政治手法處理文化總會人事案。對此,王金平喊冤。
王金平昨天(23日)表示,關於“中華文化總會”執委會議流會,從頭到尾他只有跟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聯繫,外界說他主導完全是誤解。他並否認自己是“倒劉派”,他尊重劉兆玄的請辭,也肯定其在文化總會的貢獻。
王金平的介入,讓外界傳出“王柯體系”再度重現。王金平還進一步表態,說柯建銘告訴他,蔡英文不一定會任總會會長。在此時,王金平這個表態有什麼意義?王柯體系這樣的一種重新再現又意味着什麼呢?
《海峽新幹線》時事評論員邱毅指出,蔡英文一定要拿下“中華文化總會”,是因為這個會裡面既有資源又有功能。一則剪了馬英九的羽翼,劉兆玄的會長也沒了,對於蔡英文要落實權力一把抓以及“文化台獨”有非常好的效果;二是拿下“中華文化總會”以後,如果蔡英文自己擔任這個會長的話,反而會引起社會的反感,所以柯建銘講蔡英文只會擔任名譽總會長。找誰當總會長呢?很明顯王金平是最好的人選。這樣外界就不能說這叫藍綠鬥爭,因為王金平表面上也是藍的。
23日 台灣《聯合報》:
在劉兆玄擔任會長期間,以“中華文化”之名,與大陸文化、政治界頗有往來,蔡英文在當前的兩岸關係下,是否想循此“文化小徑”開闢兩岸的“第三軌道”?
24日 台灣《中國時報》:
此若為真,只能說蔡英文天真。兩岸要交往,明擺着一條康庄大道,蔡英文不走,卻偏要去搶這條羊腸小道,文化總會要人沒人、要錢沒錢,能有今天這點局面,憑的還真是劉兆玄的名字、面子和里子。上官鼎有辦法跟對岸談文化交流,蔡英文就是不能(上官鼎為劉兆玄筆名)。
24日 台學者:“名正”更要“言順”
近日“中華文化總會”交接及民代對扯鈴及書法的發言不當事件,都與中華文化未來在台灣何去何從有關。
蔡英文當以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高度,對“中華文化總會”未來發展方向提出說明,發揮“中華文化總會”應有功能。畢竟此攸關台灣文化主體的格局及兩岸文化交流的大事,除了“名正”更要“言順”。
對於台媒的美好猜想,小編是不太看好的。畢竟民進黨從上台之後吃相就非常難看,一路搶搶搶,搶官位、搶肥缺、搶話語權、搶資源……現在連這個一直要去之而後快的“會長”之位也要搶,不知道是不是打算掛着“文化”的羊頭去賣“政治”的狗肉?
小編先在這裡打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