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3分鐘,速覽全國法治新聞
10月10日星期二,農曆八月廿一
重新聞
1、習近平:再接再厲、紮實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習近平指出,擺脫貧困,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是我們黨和國家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莊嚴承諾。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自強自立、苦幹實幹,全黨全社會用心用力幫扶,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創新體制機制,推動脫貧攻堅取得顯著進展,成績值得充分肯定。(央視新聞)
2、《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出版發行 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全書共分9個專題,收錄了習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7年9月19日期間的326段論述,其中許多論述是第一次公開發表。(新華網)
3、李克強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批示 李克強批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保障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這次評選表彰的獲獎者常年奮鬥在脫貧攻堅主戰場和基層一線,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積極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做出了不平凡的感人業績,謹向受到表彰的同志表示熱烈祝賀!(央視新聞)
4、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召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講話。全會審議並通過了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同意將報告提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審議。(央視新聞)
5、孟建柱:做好新形勢下信訪工作 依法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孟建柱於日前發表署名文章,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廣大信訪工作者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信訪工作,促進社會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更加積極運用科技創新成果,提高信訪工作信息化水平;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形成做好信訪工作的合力。(中國長安網)
6、特朗普言論釋放動武信號?外交部:解決半島核問題需不忘初心 9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稱,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發表了有關朝鮮半島形勢的言論,被認為釋放了美國可能使用武力的一個信號。華春瑩回應,半島核問題的核心和本質是安全問題。解決半島核問題需要不忘初心。(人民網)
硬新聞
1、第二期全國“公安楷模”發布活動圓滿結束 9日上午,公安部第二期全國“公安楷模”發布活動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人民網一號演播廳舉行。公安部刑偵局副局長劉忠義、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西山派出所民警黃文祝、雲南省玉溪市公安局禁毒支隊副支隊長李瀏華、吉林省吉林市公安局特警支隊技術大隊大隊長朱建民,黑龍江省雞西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副支隊長朱振龍獲全國“公安楷模”;生前系四川省布拖縣公安局原黨委委員、政工室主任賈巴伍各獲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榮譽。(人民網)
2、公安部原政治部主任夏崇源,重慶原副市長何挺、沐華平被處分 公安部原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夏崇源因嚴重違紀受到留黨察看二年、行政撤職處分;重慶市政府原黨組成員、副市長,市公安局原黨組書記、局長何挺因嚴重違紀受到開除黨籍、行政撤職處分。(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
3、司法部:為軍隊等停止全面有償服務提供法律服務 近日,司法部印發《司法部關於做好為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提供法律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貫徹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戰略部署,充分發揮司法行政機關職能作用,為軍隊和武警部隊全面停止有償服務提供優質高效的律師、公證、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法制網)
4、食葯監總局:臨床試驗中弄虛作假、捏造數據將被嚴處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註冊司司長王者雄今日表示,將會同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出台臨床試驗機構的備案條件和備案管理辦法,建立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機構和臨床試驗項目備案管理信息系統,加強監督檢查,對臨床試驗過程當中弄虛作假,捏造臨床試驗數據的違法違規行為,將依法予以嚴肅查處。(中國新聞網)
5、工信部:冒充公檢法的境外電話年底前實現全部攔截 工信部於日前表態,將從源頭遏制電信網絡詐騙,於年底前對冒充公檢法的境外改號電話實現全部攔截。(檢察日報)
6、“百名紅通”到案人數增至47人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10月8日發布消息,在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的統籌指導下,經雲南省追逃辦、省人民檢察院紮實工作,成功規勸“百名紅通人員”第27號郭欣回國投案。目前,“百名紅通人員”已到案47人。(人民日報)
7、章瑩穎案續:大陪審團追加起訴 法庭本周將再次提審嫌犯 當地時間10月3日,美國聯邦檢查院辦公室宣布大陪審團對章瑩穎綁架案嫌犯克里斯滕森提出追加起訴,新的罪名是綁架致死罪。據起訴書介紹,第二次法庭提審的時間是2017年10月11日下午兩點三十分,法官會例行地詢問被告是否認罪,然後安排正式審判的日期。(人民網)
8、“雪龍號”第8次北極科考開闢新通道 抵達長江口 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的科考船“雪龍號”歷時83天,完成了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9日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科考隊方面9日透露,此次“雪龍號”順利進入波弗特海,意味着中國船舶首次成功試航北極西北航道,為中國開闢了北美經濟圈至東北亞經濟圈的海上新通道。(中新網)
9、首批北京市居住證有效期滿 4萬人完成簽注辦理 首批北京市居住證有效期滿。記者近日從市公安局獲悉,自本市正式啟動居住證簽注業務,一個月已為居住證有效期將滿一年的41438人辦理了簽注業務。(北京日報)
10、中國長二丁火箭成功發射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二號 中國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9日12時13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將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二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新聞網)
11、棗莊破獲部督“3·12”特大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 近日,山東省棗莊市公安局成功破獲公安部掛牌督辦“3·12”特大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抓獲犯罪嫌疑人28名,其中社會行業信息泄露源頭12人,包括通信公司經理、機票經銷代理商以及多名銀行員工。(法制網)
12、“雙十晚會”於9日晚舉行 “拔菜總部”提前到場高喊“蔡英文下台”! 台灣“雙十晚會”於9日晚在台中市舉辦,但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還沒到場,島內民間團體“拔菜總部”的人員就已到場,並高喊“蔡英文下台,賴清德‘叛國’”。(環球網)
囧新聞
1、宿舍無學生 猴子做了所有男生想做卻不敢做的事! 國慶長假倒數第二天,貴州師範學院校園裡,猴哥突然造訪,成功進入女生宿舍“作了案”……學校物業:保安已將猴子趕走;同學們不要圍觀打逗,以免被抓傷咬傷;關好門窗,收好瓜果零食。網友:猴子做了所有男生想做卻不敢做的事。(@貴州高校那些事)
2、"師傅,大師兄被抓走了!"孫大聖被千名遊客堵截,求助保安脫身 6日,河南濟源五龍口,曾因開大巴被交警拿住而意外走紅網絡的"孫大聖"遭上千遊客圍追堵截,男女老少爭相求合影,失了"神通"難以脫身,導致無法按時上場演出,"孫大聖"只好搬出景區保安當做救兵解圍。網友:這個是免費的(中國新聞網)
3、我們要辣醬!抗議示威大打出手 美國人民為了四川辣醬拼了…… 近日美國各地的麥當勞出現示威及混亂,更有顧客大打出手,要向警察求助,一切都源於一款卡通電影《花木蘭》的四川辣醬,近日再推出特別限量版,但供不應求,惹怒了排隊搶購的顧客。失望的粉絲為爭奪辣醬大打出手,甚至打電話報了警。而在紐瓦克,客戶們舉起標語,高呼“我們要辣醬”。搶到辣醬的消費者,甚至在拍賣網上以數百美元叫賣。(環球網)
4、印度首都空氣質量有多差?警犬的鼻子都失靈了 印度首都警方表示,由於該市的嚴重空氣污染,警隊中警犬的鼻子似乎都“失靈”了,它們無法在犯罪現場找到來自嫌犯的蛛絲馬跡。(海外網)
微新聞
1、女子飛機上叫囂執意使用手機,下了飛機就被拘留 近日,廣州飛往杭州的航班上,連續發生兩起,飛機起飛過程中旅客使用手機的情況。安全員反覆勸說,兩名女子都不肯關手機,安全員嚴肅地說:如果再不關機可能面臨拘留。女子依然叫囂:不要為了你的面子說什麼拘留。結果女子一下飛機就被行政拘留。(央視網)
2、網傳因孩子搶玩具家長互毆致一方成植物人? 警方闢謠 10月7日,深圳龍華一商場,幾位家長因孩子爭搶玩具大打出手,網傳其中一名男性家長被打成植物人。8日晚,深圳龍華公安 官微發布通報,表示當事人為輕傷,目前涉案人員已被警方控制。 (@新京報 )
3、西南大學闢謠女學生為鹿晗跳樓:系男生意外墜樓 8日,有網友發微博稱西南大學一位鹿晗粉絲得知偶像戀愛後,跳樓自盡。西南大學官微當晚7點發布聲明稱,確有一男生意外墜樓,暫無生命危險,該事件與網傳“西南大學女生為鹿晗跳樓”事件真相不符、嚴重失實。(環球時報)
4、廣州:掃碼繳違停罰款?騙局! 近日,廣州網警發現,一些網民在微信朋友圈反映,遭遇偽造廣州交警《違法停車告知單》掃碼繳付罰款而被騙。經查,嫌疑人通過偽造交警違停告知單,將自己的微信收款二維碼印在偽造的告知單上,誘騙事主掃碼轉賬到昵稱為“交通服務”的微信賬號上。10月6日,警方在白雲區鍾落潭鎮將犯罪嫌疑人楊某(男,24歲,廣州人)抓獲。目前,楊某已被刑拘。(人民網)
5、老外漫天要價“成就”中國一世界級超級工程 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稱,工程籌備時曾找荷蘭公司合作,對方要價15億,他們決定自主攻關。外國人在看着,中國工程師到底行不行?外國人可以,我們中國人也能做得到!如今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部竣工,成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為中國工程師打call!(錢江晚報)
6、韓國短道演雷人一幕:阻擋中國,卻拉隊友一起摔趴 國際滑聯短道世界盃第二站荷蘭多德雷赫特站結束了接力的半決賽爭奪,中國男女隊雙雙進入A組決賽。有意思的是,中國男隊第三個撞線,但因為韓國隊對中國隊犯規,中國隊被裁判判進了決賽。比賽還剩四圈時,韓國隊殺了上來。交接時,韓國的徐一拉又想阻擋身後的中國選手,不但沒把隊友黃大恆推出去,還兩手一拉把黃大恆拉倒了,兩人雙雙摔趴在地……(觀察者網)
暖新聞
1、消防員父親尋子走失12天被找到:人已失憶 手裡卻攥着月餅26日,潘普全老人從重慶趕往北京看望消防員兒子走失。12天後,老人被找到時,已認不得兒子,兒子前來相認,老人警惕地看着,看到兒子落淚後,老人有些不知所措,一隻手被他握着,另一隻手仍提着月餅。(北青報)
2、82歲“毒舌奶奶”專治單身64年,成功撮合1700多對新人 蘭毓雲是武漢著名的紅娘,從1954年開始做義務媒人,如今已經免費為1700多對男女牽線搭橋。因為她不留情面地指出相親男女存在的問題,被大家成為“毒舌奶奶”。(@二更視頻 )
3、孕婦爬華山身體不適,倆民警接力“公主抱”護送其下山 6日,一懷孕五六個月的孕婦在爬華山途中身體不適,面色蒼白。華陰市公安局倆名執勤民警趕到現場,接力“公主抱”將她護送上纜車,並送其下山就醫。民警提醒:華山雖美,但山路陡峭崎險,孕婦、老人請量力遊玩。(華商報)
4、93歲“核潛艇之父”30年沒回家 女兒:你回家像出差 “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今年93歲,從青絲到白髮,把一生獻給核潛艇事業。曾一別30年,再回家鄉時,母親已是95歲高齡,自己也兩鬢斑白。如今,他每天仍舊工作一上午。他的人生,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力量無窮。(@央視新聞 )
5、產婦臍帶脫垂胎兒缺氧 醫生跪姿托舉半小時救人 6日,山西澤州縣婦幼院一產婦被發現出現臍帶脫垂。值班醫生王新華跪着托舉產婦腹中胎兒的頭部近半小時,直到母子平安。臍帶脫垂是醫生談之色變的產科急症,如不及時搶救,最多8分鐘胎兒就會死亡。(山西晚報)
洋新聞
1、153萬!美國50年來死於槍擊人數超過歷次戰爭軍人死亡總和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報道,自從1968年以來,全美共有153多萬人死於槍支相關事件;相比之下,有大約120萬軍人死於美國歷史上的所有戰爭。(人民網)
2、土耳其開審部分參與去年未遂政變的軍人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一家法院9日開始審理去年未遂軍事政變期間在博斯普魯斯大橋(又名“七一五烈士橋”)與市民發生衝突的143名軍人。據土耳其媒體報道,如果被定罪,這些軍人將因“謀殺”和“企圖推翻議會和政府”的罪名被判終身監禁。(新華社)
3、泰國前總理英拉考慮向英法德多國申請政治避難 據法新社報道,被缺席判監5年的泰國前總理英拉考慮向英國申請政治庇護。英拉今年8月成功出逃抵達迪拜,並轉道暫居英國。英拉持旅遊簽證,考慮申請政治庇護。由於英國政治庇護審判繁瑣嚴格,英拉的法律顧問建議也向法國或德國申請政治庇護。(人民網)
4、伊朗警告美國:若採取新制裁或發射導彈攻擊美軍基地 據美國媒體報道,伊朗強大的革命衛隊負責人8日警告說,如果華盛頓對德黑蘭施加新的制裁,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基地將面臨遭受伊朗導彈襲擊的危險。美國總統特朗普計劃在未來幾天宣布伊朗沒遵守2015年為限制其核武計劃而達成的國際協議,不過給國會60天期限決定是否對德黑蘭重新實施經濟制裁。(人民網)
5、屋漏偏逢連夜雨!特雷莎梅執政生涯面臨最大挑戰!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上任已一年有餘,然而過得並不順利。“脫歐”進程緩慢、財政政策遭疑、恐怖襲擊頻發、大火處理欠妥等都給她帶來巨大壓力。此前就面臨下台危機的特雷莎·梅,在英國“脫歐”談判進入關鍵期之際,又再度傳出遭黨內“逼宮”的消息。有評論稱,這將是特雷莎·梅執政以來,黨內領導權面臨的最大挑戰。(中國新聞網)
6、印度北方邦一醫院24小時內16名兒童死亡 據報道,印度北方邦戈勒克布爾縣巴巴·拉加夫·達斯醫學院過去24小時內超過16名兒童死亡,其中包括10名嬰兒。報道稱,過去24小時內,有20名腦炎兒童患者送入該學院。醫生表示,這次16名兒童死亡不是因為缺氧或醫護不到位,是因為他們進來時已經處於非常危險狀態。(人民網)
7、巴塞羅那爆發反獨立大遊行 35萬民眾大游行 當地時間2017年10月8日,西班牙巴塞羅那,35萬名西班牙工會成員在巴塞羅那舉行遊行,以回應周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環球網)
8、為一個“無心之錯”,菲律賓向中國正式道歉! 上周,北京捐了3000把步槍給菲律賓用於打擊當地恐怖組織。而在當天的捐贈儀式上,菲律賓卻錯把台灣防務部門的標誌掛上。路透社10月9日報道稱,周一,菲律賓就此正式向中國道歉,稱該行為系“嚴重但純屬無意”的錯誤。(環球網)
9、一美航客機在香港機場起貨時起火,機場員工逃生受傷 10月9日下午17時許,停在香港國際機場的美國航空航班編號為AA192的飛機,在工作人員將行李搬上飛機時,運送行李車的起落架懷疑漏油起火,部份行李被火焚燒,一時間火光熊熊,冒出滾滾黑煙。機場方面在接到消息後採取了消防措施,59歲的工人陳某在逃生時面部及腳部受傷,被救護車送院治療。報道稱,受傷工人負責機底工作,當時正站在貨物艙上貨,在跳下逃生時受傷。(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