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一座女性雕像悄然揭幕。只見她目視前方,眼神中似乎帶着堅毅,也帶着回憶;左手捧着一本手,醒目的RAPE屠殺赫然印在封面上,另一隻手舉着示意的手勢,像是在為大家講解着那幾十年前的慘案。
這位女性就是著名的美籍華裔記者,《南京大屠殺》的作者——張純如。
張純如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從小就跟隨知識淵博的母親長大,後來考取了伊利諾伊大學新聞學學位,畢業後就作為撰稿人工作。從小就喜歡寫作的張純如之後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了寫作碩士學位,她的第一本書《蠶絲——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在1996年出版後就廣受讀者好評,獲得了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頒發的“和平與國際合作計劃獎”。
但是,張純如從小在父母輩的談話之間就知道在五十多年前的那場世界大戰中,自己的家鄉曾經發生過一場慘無人道的屠殺,但在當時僅僅只有少數的中國老人知道。1994年12月,張純如第一次在洛杉磯看到了當時南京大屠殺遺留下來的照片資料,看着黑白相片上同胞們的悲慘結局,張純如出離的憤怒,當時她就想這段歷史不能夠被遺忘。
第二年,張純如就開始四處收集南京大屠殺的資料,她首先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和華盛頓國會圖書館查詢了所有遺留的新聞報道資料,然後毅然踏上了回國之旅,來到南京進行資料的收集,就是在那一段時間內,他找到了被稱為“中國的辛德勒”的拉貝教授的日記,還有當時擔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院長和教育系主任的明妮維斯特女士的日記,上述都清晰的記錄著慘案的過程。
1997年,正值南京大屠殺發生六十周年,《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在美國正式出版,書內觸目驚心的文字與圖片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震驚,一個月內就打入美國最受重視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並被評為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書籍。時任哈佛歷史系系主任、中國現代史教授威廉·柯比在該書的《序言》中寫道:“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幾乎被人們遺忘,所以,本書的問世尤顯重要。”正是這本書的問世才讓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那一場可怕的屠殺,才讓南京三十萬冤魂的吶喊讓世人聽見。
可惜的是,由於在寫作過程中一直接觸血腥可怕的史實資料,張純如一直飽受內心的煎熬,書出版之後更是受到日本右翼勢力的頻繁騷擾,這位為了南京同胞們奔走不斷的女士在2004年,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她留下的記憶是永遠的,是深刻的。
正如新美國人權義基金會在其喪禮上所寫的詩歌:
如彩虹一般 你帶給人間美麗 希望;
如彩虹一般 你展現天地間的一座橋樑;
如彩虹一般 你只能短暫地逗留,留下來的人們只有無限的回憶;
如天使般你代表 善良 勇敢;
如天使般的你是她的使者,
為正義 你為無言者請命,為歷史見證,
為人道 你付出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