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來,台海局勢風起浪涌,解放軍環台演訓抹掉中線,抵近懾壓,順勢實現台海周邊常態化巡航,而靠近大陸的外島更是常被大陸無人機打卡圍觀,甚至民用無人機都來丟“榨蛋”湊熱鬧,這一列組合拳着實讓台灣當局及島內台獨勢力心驚膽戰,壓力山大。
幾乎出於本能反應,台軍直呼“得加錢”,以便買槍造炮,自壯膽氣。
■台軍面對解放軍的強勢逼壓,化身“加錢居士”,要求增加軍費。
果不其然,8月25日,台當局通過了2023年度總預算,其中防務預算達到新台幣5863億元,約合191億美元,相較去年增幅達13.9%。
除了軍隊日常運作外,新增的軍費主要用途無非兩項,
一是繼續向美國採購更多裝備,比如“海馬斯”火箭炮及其彈藥,“魚叉”反艦導彈等,
二是加大自研裝備的開發力度,特別是輕型護衛艦和無人機的研發,以強化所謂“非對稱作戰”能力。在兩岸軍隊對比差距持續增大的狀態下,台軍自主研發的新裝備能發揮多大作用?
“震海專案”後繼乏力
2014年,在時任台“海軍司令”陳永康的推動下,所謂“未來15~20年造艦計劃”宣告出爐,經多次修改補充後於2016年6月正式定型,更名為“12項造艦計劃”,內容涵蓋兩棲船塢運輸艦、兩棲攻擊艦、潛艇、救援船、佈雷艇、海洋測量船、驅逐艦、護衛艦等各型艦船,其中新型護衛艦的建造計劃被命名為“震海專案”。
■2021年4月13日,台海軍“玉山”號兩棲船塢運輸艦下水畫面,該艦系“12項造艦計劃”發展裝備之一。
台海軍對新型護衛艦提出了多項技術要求,如可在七級風力條件下遂行作戰任務,十級風力條件下可安全航行,具備多任務模塊切換及較高的自動化能力,進一步壓縮艦員編製,擁有良好的隱身能力等,用於替換服役多年的康定級、成功級和濟陽級護衛艦。
■2017年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上的新一代護衛艦模型,值得注意的是,位於主炮後方的垂髮系統共有32單元。
據台媒報道稱,新型護衛艦標準排水量4500噸,全長135米、舷寬15米、吃水5米,最大航速28節,續航力為4500海里/16節,未來視情況可能將排水量增至5200噸~6200噸。
在艦載電子系統方面,該艦將採用台“中科院”自研的艦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及“宙斯盾”作戰系統,切實提高態勢感知與數據處理能力。
在艦載武器方面,該艦於艦艏甲板設置3組8聯裝垂髮裝置,發射海弓-3/海劍-2型防空導彈,用於防空作戰;舯部配備2座四聯裝傾斜式發射箱,配備雄風-2/3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用於制海作戰;此外還配備1架S-70反潛直升機。
客觀地講,新型護衛艦的設計及配置確有亮點,其建造數量眾說紛紜,少則6~8艘、多則22艘,至今都沒有定論。
■經歷修改後的台海軍新一代護衛艦概念圖,垂髮裝置減少至24單元,且呈品字形布置方式。
“震海專案”推出後,台海軍充滿期許,但隨着設計工作的推進,原始方案暴露出艦體過小而雷達系統過重的問題,而台“中科院”在艦載雷達及垂髮裝置的研製上也遭遇瓶頸,一時難以突破,導致項目進展大幅宕後。
有鑒於此,台海軍於2022年8月將“震海專案”擱置,轉而發展排水量在2000~2500噸級的新型輕型護衛艦,以此來彌補戰力缺口。
據悉,輕型護衛艦由防空、反潛兩種構型組成,共計建造8艘,此外,還將承擔反封鎖、護航等任務。
■台“中科院”主導開發的1400噸級巡防艦性能諸元,從一定意義上講,台海軍新新一代輕型護衛艦或將是該艦的深度改進型號。
台海軍計劃在新型輕型護衛艦服役後,將主要與沱江級和塔江級巡邏艦配合使用,為後者提供指揮管制和近程防空掩護等。
新型輕型護衛艦的詳細參數與配置目前尚未公開,但按照此前台“中科院”展出的1400噸級“輕型巡防艦”概念設計模型來推斷,輕型護衛艦將裝備雄風-2/3反艦導彈、海劍-2防空導彈、探測距離在50~100海里的對空中程雷達及相關聲吶系統等。
■台海軍濟陽級“蘭陽”號護衛艦,已經頗為陳舊,急需新艦替換。
不難看出,台海軍的輕型護衛艦是“震海專案”受阻後的應急過渡方案,並不能真正替代現役主力戰艦,噸位小,武備弱,台當局試圖用該型護衛艦來強化所謂“非對稱作戰”能力,只能說起目標和能力之間真的是非對稱的。
”騰雲專案“蹣跚而行
從伊拉克戰爭到俄烏衝突,無人機的軍事價值已經得到充分的證明,業已成為現代高技術信息化戰爭的標配裝備,而台軍對此也深有體會,在無人機研發和裝備上也是大力投入。目前,台軍列裝的無人機主要由兩種型號,分別是“紅雀”小型無人機和“銳鳶”(又名“中翔II”)中型無人機。
■台軍“紅雀”小型無人機,以美製RQ-11“渡鴉”無人機為基礎開發而成。
“紅雀”系台“中科院”於2007年在美製RQ-11“渡鴉”小型無人偵察機基礎上改進而來,除“紅雀”基本型外,台“中科院”還於2014年推出“紅雀II”型,在尺寸、載重、監控範圍、最大飛行速度等諸元上有一定提升,而最大改進是可通過降落傘進行回收。據悉,台陸軍共裝備30架“紅雀”系列無人機,台海軍陸戰隊則採購45架。
■台陸軍裝備的“銳鳶”無人機,採用迷彩塗裝,注意其主翼已被拆卸。
“銳鳶”無人機是台“中科院”在上世紀90年代開發的“中翔”系列無人機的子型號之一,該計劃早期的“中翔I型”以失敗告終,而被台防務部門寄以厚望的“中翔III型”至今仍未有實質進展。
“銳鳶”無人機由複合材料製成,採用模塊化設計,具備質量輕、強度高等特徵,動力系統為一台螺旋槳式發動機,機載設備由照相偵察系統、微型計算機和數據通信系統等組成,可進行晝夜偵察、監視及對指定目標跟蹤定位等任務。
但是,“銳鳶”無人機的可靠性欠佳,服役後故障頻發,台軍採購的32架中已有5架墜毀。令外界對其技術水準充滿質疑。相比之下,體型嬌小的“紅雀”系列更為穩定,這還要得益於美製“渡鴉”的技術底子。
■2015年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上的“騰雲”一代無人原型機,不論是外形設計,還是設備配置,與美製MQ-9“死神”無人機極為相似。
2009年,為了滿足台空軍對江西、廣東等地沿岸目標的偵察需求,台防務部門又推出所謂的“長征計劃”,開發新一代遠程大型無人機。
據台媒報道,台空軍起初要求新一代無人機的作戰性能要與美製MQ-9“死神”無人機相當。
台“中科院”採取“拿來主義”,直接借鑒MQ-9打造台灣版“死神”,並在2015年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上展示了“騰雲”無人機的模型。
不料,台空軍隨即加碼,要求“騰雲專案”要整合美製“全球鷹”的先進功能,對於實力有限的台“中科院”而言實在過於苛求,在許多關鍵性能上都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遠程控制和大續航力等,因此“長征計劃”於2018年壽終正寢,台防務部門轉而推出“騰雲專案”作為替代。
■2019年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上的“騰雲”二代無人原型機。
汲取了“長征計劃”好高騖遠的教訓,“騰雲專案”採取了較為務實的路線,據悉,“騰雲”二代無人機包括兩種構型:
一是承擔戰場態勢感知、情報收集、監視跟蹤的偵察型,二是加掛機載制導彈藥,擔負對地/海打擊任務的察打一體型,後者可掛載70毫米火箭彈、天劍-1空空導彈、“地獄火”空地導彈等機載彈藥。
然而,“騰雲”二代無人機的研發過程同樣磨難多多,先後發生原型機墜毀或無法升空的尷尬情況,着實令台“中科院”顏面盡失。
不過,進入2022年,“騰雲專案”的進展較為順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如6月下旬,“騰雲”原型測試機從台軍佳山基地起飛,環繞台島周邊空域飛行十餘小時後返回,令台“中科院”及台防務部門相當振奮,號稱該機業已具備“長時間監控台島周邊海空域之能力”,這可能與前期技術儲備的消化以及西方技術援助有關係。
■2022年6月進行環島長距試飛的“騰雲”二代無人機。
結語
所謂“非對稱作戰”,本質在於以己之長,克敵之短,而解放軍才是“非對稱作戰”的行家裡手。
長期以來,鑒於在實力上與美軍的現實差距,解放軍始終將“非對稱作戰”視為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發展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武器裝備,逐步構建起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體系,令美軍在企圖武力干涉時不得不謹慎行事。
在未來統一之戰中,台當局將面對解放軍全方位、全要素的體系壓制,從性能出眾、體系齊全的無人機到射程遠、精度高的多型遠程火箭炮,將令台軍防不勝防。
因此,即便台當局拿出再多的真金白銀,加強“非對稱作戰”能力,也不過是班門弄斧,螳臂擋車罷了。
■解放軍新型遠程火箭炮進行密集齊射的壯觀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