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國上將中,鄧華是極為出彩的,不管是軍事素養還是領導能力他都能名列前茅,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爆發前林總的一句話最能提現鄧華的水平。
本來預備入朝的13兵團司令員是黃永勝,這也是林總的愛將,與林總的私人關係更好,黃永勝指揮作戰也有一套,但林總還是力主把兵團司令員換成鄧華。
當中央首長問及原因時,林總回答:黃永勝‘有些弱’,比不上鄧華穩健。這個評價非常可觀,到了朝鮮戰場後,鄧華表現出來的能力讓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最初鄧華作為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配合司令員彭老總部署作戰方針,成績特別耀眼,尤其是第五次戰役,鄧華提議“口子別張得太大,不要企圖一起圍上打,必須實行分割猛插,然後一塊一塊吃。”這次上級綜合考慮後,沒有採用他的方法。
但事實證明,鄧華的意見才是正確的,第五次戰役我軍雖然殲敵8萬多人,但自身也付出了對等的傷亡,還出了一個慘痛的180師。彭老總事後都懊悔:不聽鄧華言,吃虧在眼前。
1952年4月彭老總因為身體原因回國治病,情況好轉後中央考慮到朝鮮半島運動戰階段已經結束,當下的戰事規模鄧華足以應付,所以彭老總就留在了國內,鄧華擔任志願軍代司令員,這是對他能力莫大的信任。
後來鄧華組織了秋季戰術反擊、上甘嶺、金城等多次著名戰役,用實力逼迫美國人坐在談判桌前,最終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
1954年10月末,這時朝鮮平息戰火已經年余,局勢漸漸平靜,中央便將鄧華調回國內,改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不久東北軍區擴編,按城市名字命名為瀋陽軍區,由鄧華出任首任司令員。
半島激戰時東北是志願軍的大後方,讓鄧華在這裡坐鎮,實際上也是準備好了若美國撕毀協議,我們能隨時再過去支援!
種種人事任命,都可以看出中央對鄧華的重視與信任,可惜的是,在1959年彭老總處於漩渦之中,而在朝鮮戰場上與彭老總並肩作戰的鄧華,很清楚彭老總的為人。
鄧華不願意違背良心去抹黑,因此被定性為“彭的人”,不久便被解除了軍職,去往四川擔任副省長。
鄧華這個副省長比較尷尬,畢竟先前的事有些敏感,他手上幾乎沒有什麼實權,好在他人品人緣都不錯,省委書記還比較照顧他。
在四川期間,他的心裡是比較鬱悶的,多次給組織寫信申辯,可一直沒什麼作用,悲憤交加之下,鄧華生過一場大病,原本120多斤,後來受到了70多斤,可想而知他當時的心情。
1968鄧華接到通知,組織批准了他赴京參會的請求,這個消息讓他極為高興,就算僅僅只是旁聽,但這也意味着他的身份已有所改變,離希望近了一步。
既然中央已經有了態度,地方上開會時也開始邀請鄧華參與,當然,也只是旁聽,基本上沒有說話的機會。
鄧華雖然沒有了軍職,但他在軍隊里還是很有威望的,成都歷任司令員都前去探望過他,不過也僅僅是探望。直到1973年秦基偉復出工作後,鄧華才得到了額外的尊重。
鄧華與秦基偉在國內的革命時期並沒有交集,紅軍時期鄧華在紅一方面軍,秦基偉在紅四方面軍;抗戰時期鄧華在晉察冀,秦基偉在晉中;解放戰爭時期鄧華在四野,秦基偉在二野。
直到抗美援朝,兩人才有了共事的機會,1951年秦基偉主動請纓率領15軍入朝參戰,次年他在上甘嶺揚名天下,打出了志願軍軍威,打出了中國國魂!
這時的鄧華是志願軍代司令員,也是秦基偉的上級,上甘嶺能取得勝利,鄧華也在背後給予了很多支持。當時美軍火力封鎖了志願軍的後勤線,想將食物、炮彈等物資送上去難之又難,鄧華與司令部相關人員一直在組織人手,給前線陣地提供了足夠的保障。
這次合作讓鄧華和秦基偉對彼此都有很深刻、很好的印象。
特殊年代,秦基偉也受到了衝擊,被下放到湖南的軍墾農場勞動,直到1973年才重返工作崗位擔任了成都軍區司令員,後來在一次會議上與鄧華重逢了。
一次省里召開幹部大會,鄧華如往常一樣選了個不起眼的位置坐下,這是他1968年以來的待遇,他對此已經習慣,從來沒有去爭過辯過。這天秦基偉也要參會,他的秘書先到會場拿文件,離開時正好看到了鄧華坐在偏僻的角落裡。
這位秘書也是一名老兵,知道秦基偉最輝煌的一戰就是上甘嶺,也知道鄧華是志願軍的第二任司令員、秦基偉曾經的上級,所以他回去後把這個情況報告給了首長。
秦基偉聽後頓時心中有氣,連忙趕往會場,然後走到鄧華面前恭敬地行了一個軍禮,握着鄧華的手說:老首長,是一些幹部沒注意,讓您受委屈了,請上主席台就座。
這份禮遇讓鄧華心中很暖,但他不希望因自己影響到秦基偉,就笑着客氣道:秦司令,不用了,在哪坐着都是開會,我坐在這裡也是一樣的。
秦基偉哪肯依,拉着鄧華就走上了主席台,然後半強迫地把鄧華按在了座位上讓他就坐在這裡,服從安排。鄧華拗不過,只好答應了。
我想,鄧華那一刻心情肯定很複雜,他自己是因為耿直導致受到影響,14年又有一個不怕被影響的耿直人給了他應有的尊重,這樣的感情,很溫暖,也很動人!
1977年鄧華復出工作,終於又能穿上心愛的軍裝了,這一刻他等了很久。後來他們一家搬入了軍事科學院宿舍後花園一號樓,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不過,他始終沒有忘記落難時對他有過幫助的人。
他常常對自己子女說,自己下放後最感激三個人,其中有一個就是秦基偉。
都是重情重義不忘本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