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皇帝隆武帝賜鄭成功姓朱,封忠孝伯,人稱“國姓爺”。所以鄭成功誓死抗清,李自成、張獻忠等部隊經受不住清軍打擊,已經退入了緬甸境內,西南永曆朝廷一蹶不振,鄭軍雖然有效控制了沿海島嶼,但是這無法滿足無法一支龐大軍隊的後勤供應。在清軍的重重壓制之下,東南沿海被逐步蠶食,鄭成功可以迴旋的戰略餘地越來越小。滿清入關後,在內地逐漸站穩了腳跟,國力越來越強大。
相反明王朝氣數已盡,已無力組織大規模的反攻,特別是反攻南京的戰役中,鄭成功所部損失慘重。鄭成功在廈門建立了一支水師,跟抗清將領張煌言聯合起來,乘海船率領水軍十七萬人開進長江,分水陸兩路進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是清軍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騙他。鄭成功中了清軍的計,打了敗仗,又退回廈門。可以迴旋的空間是廈門和金門二個小島,不可能與強大的清軍正面對抗。
為了找到一個安全的根據地抵抗滿清和從事反清復明大業,不得已向台灣發展。鄭成功是很明白的,在生存空間日益縮小的前提下,他必須拓展新的“根據地”。正巧這個時候,鄭芝龍當年的一個部下福建南安人何斌,從台灣來到金門,向鄭成功獻上了一份秘密地圖。何斌逃離台灣之前曾經暗中派人測量了進入大員灣的鹿耳門水道,同時標明船艦如何航行,才能繞過荷蘭炮台在鹿耳門登陸。何斌自告奮勇充當先鋒,鄭成功大喜。
有何斌助陣,加上自己早年對台灣也很熟悉,收復台灣相對把握是很大的。還有個重要原因,早年父親鄭芝龍就曾屯兵台灣,當年,鄭芝龍曾招納福建漳州泉州地區的數萬災民去台灣謀生,只要敢去一人給銀三兩,三人可分一頭牛。在台灣歷史上,鄭芝龍是組織大規模移民的第一人。台灣有眾多當年鄭芝龍的追隨者。他深知,此去台灣,應該是有較好的群眾基礎的。
在1661年4月30日,上午9點,明朝鄭成功的遠征大軍終於來了。龐大的戰船艦隊出現在海平面上。400多艘大小船隻首尾相連,把海面鋪得密密麻麻,飄蕩的帥旗上“招討大將軍”五個字金光閃閃。荷蘭人在島嶼邊緣建造了一座城堡:熱蘭遮城,任何船隻若要進入大員沙洲所夾的台江海域,都必須經過熱蘭遮城前方的水道,敵艦隻要經過水道,就勢必暴露在荷蘭優勢炮火的射程之中,上午10點,鄭成功的大批船隊沒有進入瓮中,卻往北方遠處的鹿耳門水道開去,一拐彎直接轉向進入台江。
此時荷蘭大勢已去,歷史似乎在這一刻註定了要扭轉。當時明軍也裝備有大量的火器,明朝中國的科學技術還是比較先進的,火器的質量上和荷蘭不相上下,當時的火槍射程近,射速慢,對付滿洲騎兵的突擊不太好使,但和荷蘭人打起碼不吃虧。以後的發展如水到渠成、順理成章。鄭成功在台灣西部沿海與荷蘭軍隊展開了激戰,最後將荷蘭軍隊的據點熱蘭遮城包圍起來,並在海上打跑了荷蘭派來的援軍。揆一在熱蘭遮城死守九個月後,荷蘭殖民者實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投降,撤出了台灣。被佔領了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而“收復台灣”的鄭成功,贏得後世“民族英雄”的稱號。
鄭成功是在死後50年才在日本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可能是因為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的緣故。關於鄭成功在日本的遺迹,基本在平戶,自古以來,平戶就扮演着日本與外來文化交流的門戶,11世紀榮西法師以及眾多“遣唐使”由此東渡中國,將禪宗佛教傳入日本。10世紀後此區域,由與日本天皇有血緣關係的松浦家族統治。13世紀,元世祖忽必烈兩次揮軍攻打日本,松浦家藉助“神風”兩次擊退來自中國的武裝力量。
松浦家族的武士集團,開始對朝鮮與中國沿海進行侵擾。中國沿海走私大戶,徽州人王直在1542年來到平戶,以平戶為基地,從事日本、中國、東南亞的海上貿易,使平戶搖身一變成了日本對外貿易的重鎮。王直還率領日本浪人多次攻打中國沿海,在江浙閩粵地區燒殺擄掠,逐漸演變為純粹經濟性的掠奪,並要挾明朝廷開放海禁。1557年王直被浙江總督胡宗憲誘捕,兩年後被處死,所以平戶這個地方絕不簡單。
平戶是九州長崎縣轄下的一個市,“市中心”圍繞着一個小港口,鄭成功就在這裡出生。沙灘上突兀地出現一堆黑色的玄武岩,黑色的石堆前,立着一根看來頗新的方形石柱,上面深深刻着“鄭成功兒誕石”幾個大字。當地人傳說鄭成功的母親在海灘撿貝殼海菜時,突然感覺要臨盆,便在石後產下小鄭成功。時為天啟四年,也就是1624年七月十四日午時。這塊石頭因為飽受海浪侵蝕而日漸縮小,根據一位台灣學者的說法,許多信奉國姓爺的台灣廟宇前來朝聖時,都不忘敲下一塊石頭帶回去供奉。
中日都有關於鄭成功出生時天現異象的傳說,這些傳說與平戶的各種鄭成功遺迹一樣透着幾分懸疑。鄭成功的父親為海盜出身的南明將領鄭芝龍,母為日本人田川氏。鄭成功祖籍福建泉州,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鄭成功六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直到父親鄭芝龍受明朝招安之後,鄭成功被接回泉州府安平居住讀書。以後他領軍和清朝對抗十五年,是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勢力,他渡過台灣海峽,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隊並接收其領地,建立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史稱明鄭時期。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將赤嵌城改為承天府,下管二縣,北部為天興縣,南部為萬年縣,稱台灣為“東都”。他廢除荷蘭殖民者的制度,興辦學校,同時號召大陸人民移居台灣開荒種地,使台灣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但由於多年來連續征戰,收復台灣後,鄭成功終於積勞成疾,收復台灣5個月後就病逝了,那年他只有3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