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胡莉
實習生 溫佳儒
初入美國的貨架,可能會被這樣的情形所困惑:用“盎司”標註的罐頭,以及用“升”標註的水。據CNN6月12日報道,同一產品的計量單位在美國是不一樣的。為何美國作為發達國家之首,卻不願使用公制呢?

美國超市貨架。圖源:CNN
政治、歷史因素導致美國使用英制
美媒曾說:“美國使用英制是一個自殖民時代以來就一直主導着的政治故事。”
關於美國人的公制和習慣單位的文化故事,還得從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說起。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現有的度量系統對貿易的擴張逐漸變得不友好,因此取而代之的是基於千克和米的十進制系統。1795年4月7日法國國會議決頒布公制,這種度量衡制度後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用,成為國際度量衡制度。
當法國和英國在1790年代交戰時,美國不得不選擇一方支持,所以採用英製表達了美國的態度。而美國這麼一採用英制,就維持了數百年。
美國是全世界僅剩3個使用英制的國家之一
據加拿大廣播公司報道,目前地球上還沒有使用國際公制單位的國家只有三個:緬甸,利比里亞和美國。
而美國使用的英制長度主單位為英尺,重量主單位為磅,容積主單位為加侖,溫度單位為華氏度。
幾個世紀前,使用哪種度量製取決於這個國家被哪個國家殖民。
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哈里·克拉辛斯基說:“因為英國曾殖民過北美,所以加拿大和美國的度量衡就採用英制。”

加拿大超市貨架。 圖源:加拿大廣播公司
美國一旦接受了這種度量衡的設定,社會在英制的規則下運行,那人們就不願意再改變了。
克拉辛斯基說:“人們不喜歡改變已習慣的事情,因為過渡成本很高。為了建立一個特定的系統,政府需要進行大量投資。”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同樣是使用英制,加拿大卻在1970年決定和國際接軌,使用公制。
“例外主義”成推進公制改革上的最大阻力
在美國的測量單位的改革史中,有許多美國人曾致力於推動公制的改革。比如早在1975年,福特總統就簽署了“公制轉換法案”,並稱公製為“美國貿易和商業的首選度量衡系統”。
但根據1977年的一項民意調查,有60%的人都反對美國採用公制。這樣的民意壓力下,幾年後的里根總統就取消了福特建立的公制委員會的資金來源。
2016年,美國羅得島州前州長林肯·查費在競選總統的演講中指出,公制的改革是“對國際主義的大膽擁抱,讓我們加入世界其他地區”。但查費的想法被人們嘲笑,使得自己的競選活動毫無進展。
美國人對於計量單位的態度是很複雜的:32%的美國人希望採用公制,但更多的人希望美國的度量單位“維持現狀”。而這些複雜的態度背後,反映出了美國的更深層次的心理:例外主義。
美國歷史學家莫雷爾·希爾德等人在《文化與外交》一書的導言中寫道:“美國外交事務的出發點是這樣一種信仰,即美國在外部世界關係中享有一種任何其他國家都不能享有的特殊使命。”這種對自身獨特身份的定位和認知以及由此產生的強烈宗教使命感和道德優越感構成了美國例外主義的核心。
公制和英制的共存,以及公制轉換改革推進的困難,都體現了美國作為一個多黨國家,其社會因為觀念不合和頻繁的黨爭,而造成的深深的割裂。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