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齊平
2020年初,不少專家曾研判台海發生衝突的概率很高,時至今日總算平穩度過。但這不表示形勢轉穩了,恰恰相反,因為所有相關能量都仍在持續蓄積之中,不妨從以下三個角度深入視察:
(一)時間大背景,有兩個關鍵時刻:(1)2021年,正逢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2)2022年,中共要舉行二十大,領導班子換屆。綜合起來,就是台海形勢與兩岸關係的敏感“點”。
(二)空間大背景,是當今全球兩強在西太平洋、焦點更是集中在台灣的大博弈。美國一方,從奧巴馬時代就展開了亞太再平衡戰略,特朗普上台之後,並將戰略覆蓋從太平洋延伸到印度洋,名曰“印太”。其中軍事部分,是將美國全球軍力的60%部署於西太平洋,目的是對中國家門口的四海(黃海、東海、台海、南海)進行強力“介入”。介入的依託點,是第一島鏈的日、韓、台灣、新加坡及第二島鏈的關島與澳洲達爾文港。
在中美持續大力投入之下,雙方軍備已上升到隨時可以爆發衝撞的臨界“點”。
中國一方,除了啟動全面軍事改革外,更傾全力投注軍備建設,強化海、空及火箭軍的反介入及區域拒阻能力,目標是把美軍介入能力排拒在第一島鏈甚至第二島鏈之外。與此同時,分別在東海成立防空識別區、執行釣魚島常態巡航,在南海成立三沙市,並進行吹填造島,對台灣執行繞島巡航。
可以看到,在中美持續大力投入之下,雙方軍備已上升到隨時可以爆發衝撞的臨界“點”。
(三)台灣內部形勢。這又分兩方面看,一是“和統”機遇漸趨渺茫。在民進黨兩次執政下,全力推動“去中國化”教育,並掌控媒體話語權營造“反中、仇中”意識,台灣民眾對中國認同快速下降,對“台獨”傾向日趨明顯。與此同時,國民黨不但能量萎縮,影響力下降,甚至在“統獨”立場上也開始模糊動搖。對北京而言,既不能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又不能寄希望於國民黨,當然更不能寄希望於台灣執政當局。
在民進黨兩次執政下,台灣民眾對中國認同快速下降,對“台獨”傾向日趨明顯。
另一方面,在美國加持下,台灣軍事力量已從防禦型快速轉變為攻防兼備型,對大陸東南沿海甚至內陸的威脅日增。
一方面,“和統”接近無望,另一方面所受軍事威脅日增,這是北京當局面對今後台灣及台海形勢的壓力“點”。
敏感點、臨界點、壓力點,因此就形成了台海形勢2021的主要內涵,三“點”匯聚,形勢之詭譎與緊繃可想而知。
在這樣的認知下,也許我們就比較容易解讀北京當局針對當前局勢所做的相關部署了:
(一)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中央軍委2021年1號命令”,向解放軍發布“開訓動員令”,要求全軍“備戰打仗”,確保“全時待戰、隨時能戰”。動員令強調,全軍要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戰鬥精神”,磨礪戰鬥意志,錘鍊過硬本領,完成新時代使命任務,以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二)《國防法》修法。2020年12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發主席令,正式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已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正通過。修訂後的《國防法》在第二章定義了通用範圍,在原本“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的定義範圍上,加上了“分裂”及“發展利益”這兩個概念。換言之,今後只要出現了“分裂”或影響到“發展利益”的情況,都構成解放軍發動軍事行動的要件。
(三)《國統法》立法。2020年12月下旬,大陸國台辦例行記者會中,新華社記者提問大陸是否制定“國家統一法”,發言人朱鳳蓮並未否認。一般推測,此法已在研擬之中,如有必要,隨時可如香港國安法一樣,以閃電方式完成“國家統一法”。
早前在2005年,大陸已訂定《反分裂國家法》,顧名思義,是以“反獨、反分裂”為標的。但現實的形勢是,台灣不會公開宣誓“台獨”,以致此法對台灣當局不搞“形式台獨”、但搞“實質台獨”失去了着力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乃訂定《國統法》作為補充。《國統法》是促統,促統不外和平及武力兩種手段,如“和統”無望,則依《國防法》——若有影響國家“發展利益”者即可進行軍事活動,為徹底解決台灣問題完善了法制。
台海形勢2021,應比2020更值得關注。
(作者系鳳凰衛視著名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