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一高校推出失戀博物館,學生自發捐出“曾經的心愛之物”告別過去。
5月11日,鄭州西亞斯學院校內新開設的失戀博物館走紅。160餘件展品和它們背後的故事引發了觀眾和網友共鳴。“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其他物主相比,自己的感情路也許並沒有那麼坎坷。”博物館的策展人胡會麗說。
匿名展品訴說青春的故事
火車票、玩偶、日記、情書……博物館迄今已經陸續收到了160餘件各色物品,規模還在繼續擴大。所有物品展出前都做了匿名處理,看起來似乎平淡無奇,但“展品簡介”上的話讓它們鮮活起來,那是各自主人留下的“最後告白”。
一名女生在一束滿天星的簡介里寫道:“糖花是他告白時給的,他拿着花說他做了兩個多小時。滿天星是吵架時他送給我的第二束花,他跟我道歉,我們和好了。”如今,這束保存完好的滿天星被擺在失戀博物館的展台上。
不願具名的趙同學跟正觀新聞記者聊起往事:去年疫情期間和女朋友分手以來,自己很長一段時間難以從壓抑中走出,如今終於慢慢好起來。趙同學把沒有送出的禮物——一對網紅玩具鴨交給失戀博物館。他說:“之前對着鴨子說了很多話,現在拿出來晒晒,算是一種告別。”
還有一張手機截屏的打印件作為展品單獨陳列,可以看出的是,手機的主人在刪除1109張照片之前,按下了截屏鍵。承載回憶的照片都刪掉了,但卻留下了這張截屏。
“失戀博物館”首次進校園
2006年,世界上第一家失戀博物館創辦於克羅地亞,隨後風靡一時。如今,各地類似的場館並不鮮見,但商業氣息漸濃,且距離學生群體“太遙遠了”。正是基於對“共情”的探索,胡會麗和學生們將失戀博物館在校內推出。
5月9日,失戀博物館“開館”第一天即有大批學生前來觀展。據負責布展和維護的學生幹部介紹,大家排課時間不同,因此每個時間段都有絡繹不絕的觀眾。
觀眾們並非只滿足了好奇心。
慕名而來的陳天、劉奕成看展之後表示很受觸動,即將大四的他們一個要考研、一個要考公務員,在向同一座城市努力。“看完之後覺得要更加珍惜。”
對話策展人:幫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
策展人胡會麗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失戀博物館樓下的心理諮詢室里,她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正觀新聞記者:為什麼想要推出失戀博物館?
胡會麗:大學生正處於自我意識比較強的階段,理智與情感、獨立與依賴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許多學生承受不了失戀的挫折。此外,一般的心理輔導課程難以真正走進學生心裡。失戀博物館能讓他們感觸得更深,從而引導他們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挫折。
正觀新聞記者:失戀博物館有效果嗎?為什麼?
胡會麗:是有效果的。對於展品的主人來說,他們拿出曾經的心愛之物,是一個重新梳理和面對的過程;對於觀展人來說,一方面能以“後知之明”的角度思考愛情是什麼樣的,另一方面,他們看到的是身邊的愛情故事,更容易產生共情。
正觀新聞記者:在校園裡推失戀博物館,有阻力或顧慮嗎?
胡會麗:大學生談戀愛的現象是很普遍的,要直面而不是迴避其中的問題,如果學校不去引導,學生可能會走很多彎路,不能讓他們自己碰得頭破血流。失戀博物館是一種很新穎的形式,目的還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正觀見習記者 程帥星
編輯:李冰潔 馬少劍
統籌:石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