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校園欺凌”僅限於身體的傷害。其實,有些時候,言語上的欺凌,對孩子的傷害遠大於此。
去年11月,15歲的童星邵一卜,就因同學造謠誹謗及言語攻擊,讓她的精神受到了嚴重的傷害。萬般痛苦之下,她選擇從6樓跳下,以求解脫。
所幸的是,在她墜樓的過程中,被電纜線短暫地接住,隨後才摔落在地。這才讓她有了生還的希望。經過了3個半月的治療,邵一卜死裡逃生,保住了性命。
由於言語上的欺凌較為隱蔽,許多家長、老師都把它誤以為是開玩笑,所以沒有加以干涉。然而,家長及老師的這種忽視,卻可能導致欺凌者更加變本加厲,進而使孩子長時間受到言語上的欺凌,給孩子造成嚴重的精神傷害。
什麼是言語欺凌?什麼是開玩笑?如何辨別開玩笑和欺凌間的分寸?家長又該如何教孩子正確應對言語欺凌呢?
什麼是言語欺凌?什麼是開玩笑?
言語欺凌,通常指的是欺凌者用挖苦、嘲笑、諷刺、辱罵等語言,直接或間接地攻擊他人,導致他人名譽、尊嚴受損,進而使他人產生尷尬、憤怒、沮喪等感受。
在心理學上,開玩笑被稱之為遊戲性玩笑。是表達者為了給大家營造出愉悅的氛圍,通過和藹的語氣、幽默的語言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時,被開玩笑的人,並不會感受到苦惱,也會因開玩笑而開心。
俗話說:“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言語欺凌和開玩笑的最大區別,在於聽者的理解和感受上。當然,要辨別出對方的話有沒有攻擊性,對於有一定認知能力的人來說,是沒問題的。但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就不一定能辨別出來。
有研究表明,開玩笑的行為,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大多只會看到玩笑中消極的一面。只有年齡較大的孩子,才會看到開玩笑中積極的一面。
可見,開玩笑與言語欺凌的意圖,存在着很強的主觀性。而兩者帶給孩子的感受,又有着天差地別。
如何辨別開玩笑和欺凌?
在我國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中,有這麼一條規定:“學生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一方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
從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欺凌行為的實施人,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給對方造成傷害,但又故意為之。而開玩笑的實施人,主觀上並不希望給對方帶來痛苦。開玩笑的孩子,更多的是抱着好玩、好奇的心態而為之。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些孩子在起初本來是抱着開玩笑的心態,並沒有惡意。但當對方明確表現出抗拒行為後,開玩笑的孩子還是不停止,這時,行為就從無意轉變為故意,最終可能發展成為欺凌行為。
比如,看到比較胖的同學,有些孩子會用侮辱性的語言給對方取外號,故意稱對方為“胖豬”,這種行為就屬於欺凌行為。而在一些關係比較好的同學之間,會稱比較胖的朋友為“國寶”,當對方沒有表示反對,也樂於接受,這就屬於開玩笑。但當對方表達不喜歡被這麼稱呼,同學還是故意這麼叫他,那麼,這種行為就可能會發展成欺凌。
家長該如何教孩子正確應對言語欺凌?
有些家長在得知自家孩子被欺負時,常常會責備孩子:“你不會罵回去啊?怎麼這麼沒用!”這種做法,不僅沒辦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認為跟父母講也沒用,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孩子就會不想再告訴家長了。
那麼,當孩子遭遇言語欺凌時,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應對呢?這裡給大家提供三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淡定忽略法。
我們可以建議孩子,當有人故意用言語攻擊他時,如果一時不知如何應對,可以嘗試直接忽略對方的話語。讓孩子不要表現出害怕的樣子,盡量保持鎮定,假裝對方的話並沒有傷害到自己,然後自然地走開。
當然,也不要忘記告訴孩子,事後將事情經過告訴父母或老師,以尋求大人的幫助。
第二種方法:幽默應對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反應比較機智靈敏的孩子。當孩子用幽默的方式回應對方時,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他的攻擊不但沒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還可能會自討沒趣,也就會停止攻擊了。
這裡推薦幾個實用的幽默回應句式。如果對方跟孩子說:“滾”時,孩子可以回應:“我不會,請你示範給我看下!”;如果對方說孩子“有病”,我們可以教孩子回復:“看來是被你傳染了”;當對方說孩子太胖時,孩子可以回應:“請你不要因為我的寬度,而忽略了我的高度和內涵!”
第三種方法:直接表達法。
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在面對言語欺凌時,勇敢地告訴對方:“這樣做並不好笑,因為這讓我感到沒有被尊重,請你不要再對我說這樣的話!”
同時,我們還要告訴孩子,在直接表達的過程中,不要添加一些讓對方感受到威脅或挑釁的語言,以免引發對方更加強烈的攻擊。
最後想提醒各位家長的是,對於校園欺凌,預防遠比事後處理更有效。為了有效預防校園欺凌,家長平時可以跟孩子講些相關的知識,也可以在家跟孩子模擬校園欺凌的場景。讓孩子從意識上和行動上,學會對校園欺凌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