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眾議長佩洛西8月初竄訪台灣後,又有多國政要及團體訪問台灣。而這和美國的慫恿有極大的關係。佩洛西一事,讓中美關係持續惡化。未來,如台當局一意孤行實施“台獨”,美國也對其加大支持,相信大陸必會祭出“武統”劍。兩岸統一,美國的阻撓是重要因素之一,若中美關係惡化至極,蔡當局就不會存在。
在佩洛西8月3日離開台灣後,先後有:
8月7日,立陶宛交通暨通訊部副部長瓦伊丘凱維丘特率立陶宛政府官員及電動巴士等企業代表共11人竄訪台灣。
8月14日,美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馬基率領由兩黨5名議員組成的代表團竄訪台灣。
8月中旬,日本國會跨黨派團體“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率團訪台。古屋圭司強調中國大陸對區域的“威脅”。古屋圭司還稱,當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後,相信中國可能會分析其中的信息,用來套用在台海之間,因此享有普世價值的日本和台灣地區應緊密合作。
8月30日,台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接見了危地馬拉外交部長步卡羅訪問團。步卡羅則表示,危地馬拉將永遠支持台灣,他率團來訪,是要聲援台灣當局。
8月中旬,英國下議院外交委員會召集人Alicia Kearns也稱,要在11月竄台。
外媒甚至傳出,若美國共和黨在期中選舉中獲勝,則共和黨籍的議長也要竄台。
這麼多外國政要竄台,目的各有不同,但都把台灣當成傾銷地倒是真的。
就拿“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來說,他在與蔡英文見面時,就向其推銷台灣高鐵車廂採購案與日本新幹線系統合作,並強調台灣高鐵是台日兩國之間堅固友誼的具體象徵。不過,這段談話在台當局的新聞稿中一字未提。
今年4月中旬,美國聯邦參議員葛瑞姆拜會蔡英文時,也當面表達希望台灣購買波音787客機,不過,台當局也在新聞稿中沒有提及。
對於這些外國政要頻繁竄台,中國大陸祭出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如對立陶宛,暫停與其交通暨通訊部任何形式的交往及與立陶宛的國際道路運輸合作。
中國外交部更是痛批他們是在跟風作秀表演,與“台獨”政客勾連不會有好果子吃。更奉勸他們,不要在台海趟渾水、謀私利,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而美國專家擔心,佩洛西訪台引發的台海危機還處於初始階段,後續美國反應動作更多,中方反應也會更激烈,從而產生“棘輪效應”。專家更是引用美國人常用的俚語“精靈裝不回瓶子里”,指解放軍在台海的行動已不可逆轉。
美國海軍研究生院副教授杜孟新認為,當前的台海危機還處於初始階段,以往的危機通常都延續更長時間,比如1996年的台海危機延續了8個月。
杜孟新指出,不應單純將中國大陸的反應視為只針對佩洛西訪台,更廣泛地說,是中國大陸擔心美國對其傳統的“一中政策”進行“切香腸”。在中國大陸看來,這種戰術以某種不正常的方式對待台灣,為台灣提供不同的政治和外交地位。因而大陸要划出“更清楚、更明顯”的紅線,向美國和台灣地區表明態度。美國侵蝕“一中政策”,對中國人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因而未來幾個月,這場危機仍可能繼續擴散和發展。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傅泰林表示,目前台海正處於非常微妙的形勢中,他評估解放軍已經發生的存在變化不會後撤,這就是為什麼人們開始用“新常態”這個詞。這種存在的強度不太可能隨時間推移而變化。“我不認為精靈還能裝回瓶子里”,他的話意指台海形成的“新常態”不可逆轉。
傅泰林擔心,“如果美國的盟友參與,將會發生什麼。”他更擔心下次北京認為紅線又被跨越時會發生什麼?如果再發生這樣的事情,會否引發新的行動與反行動?“我們正處於相當不穩和緊張的時刻。”。
此外,美國國內通膨嚴重,當權者很可能會加大對中國的施壓挑釁力度,以轉移國內民眾的關注點。所以,美國在台海,挑釁動作不會斷。
杜孟新指出,“棘輪效應”意即每次行動在上次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具有不可逆性。如果美國再挑釁,中國大陸就會釋放更強大的信號來顯示收復台灣的決心,到時,可能會有更多的導彈飛越台灣島,更多導彈射到更接近台灣的地方。
杜孟新分析,過去幾年,美國在“一中政策”上公開討論美軍駐台的可能性,拜登三次表態有防衛台灣的承諾,國務院網站改變關於台灣的語言,助理防長稱台灣為戰略資產等,如果類似的事情再發生,中國大陸就可能將之變成發送信號的基礎,成為進一步升高情勢的基線。
蘭德集團政策研究員葛嵐也認為,中國大陸目前的反應只是未來有可能有更多閃爆點的頭兩周。更讓她擔憂的是,她不覺得美國現在還有像1995年台海危機時那樣的籌碼,當時中美還能尋求對話。而現在的形勢正相反,中國大陸主動切斷了與美國在多個領域的對話。
所以,危機嚴重時,大陸難免不會按照部署一舉收復台灣,而那些竄台的政客,算是見了蔡英文最後一眼。(井上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