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我沿東南海岸線,一路跑了5座城市:台州-溫州-福州-泉州-廈門。
這5座城市有很多相似之處,不管先誇哪個,其他城市都會各種酸。再說寫了那麼多城市,但凡任何城市缺點多說兩句,總會有些熱愛家鄉的小夥伴受不了,各種杠……所以這回我避實擊虛,先從中國海岸線聊起吧。
01
1500年大航海時代開啟全球化征程後,人類文明中心就逐漸從內陸大河沿岸的肥沃平原,遷移到能更方便和全球聯繫的沿海地區。
這個過程中,最容易興旺發達起來的,就是港口城市。
天然良港要具備什麼條件?
水深港闊。
水深,意味着可以直接停泊大型船隻,運力更充沛。尤其到現代,動不動就是吃水20米深的巨輪,水深不足,大船就沒法貼岸停靠,港運成本會大幅提升。
港闊,意味着可以同時停泊很多大型船隻,而且港內風平浪靜,更方便船隻裝卸貨物,遇到颱風等極端天氣也更安全(避風港)。
中國海岸線非常長,北到鴨綠江口(丹東),南到北侖河口(東興),長度超1.8萬公里,位於中國國土東南方向,所以海岸線的南北分界點,不再是陸地南北分界線的淮河,而往南移到了杭州灣。
中國海岸線
杭州灣以南的海岸線,直面太平洋,蜿蜒曲折,島嶼眾多,幾乎都是基岩海岸,更容易形成水深港闊的天然良港。
杭州灣以北的海岸線,面對的是更淺的內陸海(渤海)和邊緣海(黃海),加上長期受泥沙含量非常高的大河衝擊(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導致大部分都是泥沙海岸,吃水淺,島嶼少,海岸線相對平滑,只有山東半島、遼東半島一部分,加上秦皇島附近有比較好的港口條件。
所以和南宋以後,北方經濟長期落後於南方一樣,北方天然良港數量也遠少於南方。
但港口說到底是個貿易中轉站,除了水深港闊,更重要的是有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內需旺盛、交通便利的腹地,來支撐巨大的貿易量,這樣港口作為龍頭,才能真正崛起為世界級大都會。
水深港闊和腹地廣闊這兩個條件,在中國形成了矛盾。
在北方,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有着廣闊人口腹地,但天然良港較少,能拿的出手的也就旅大、青煙威和秦皇島,但這些港口都沒有大河能直接與人口腹地相連,黃河和淮河由於歷史上不斷改道,泥沙淤積嚴重,入海口都不具備優越的港口條件,眯眯細的海河就更別說了~
在南方,腹地是山地丘陵地帶,浙江和廣東佔比超7成,福建山區更是超8成,所以才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
背後江西、湖南、廣西等內陸省份(欽廉地區歷史上長期歸廣東,廣西一直是內陸省)同樣7成以上都是山,到貴州更是“地無三尺平”,95%以上都是山山山……
山多平地少,意味着耕地面積不足,人口承載力較低,而且交通極不方便,這就導致南方深水良港雖多,但都小富有餘,大才難堪,無法孕育世界級中心城市。
珠江是南方唯一水系龐雜、流量充沛的跨省大河,珠江三角洲也衝擊出了1萬多平方公里的平原,雖然和三大平原不能比,但在南方也算獨此一家,逐漸形成了今天廣深港城市群的龍頭地位。
南北之間的長江入海口,雖然同樣泥沙淤積,港口條件差,但長三角腹地廣闊,自古魚米之鄉,經濟發達,還有通航能力遠勝於黃河的長江水道,能把鄱陽湖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直至成都平原都串聯起來,形成統一經濟帶。
上圖中藍色的長江流域是中國最龐大的水系
所以近代以來,上海崛起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港口和工商業中心,是歷史的必然。
畢竟,缺乏天然良港的自然條件,還可以靠砸錢弄出人工港,但缺乏腹地,就一點辦法木有了。
上海黃浦江吃水淺,泥沙淤積嚴重的問題,在上海開埠那會兒就存在了。
到改革開放後,黃浦江的通航能力完全不足以負擔巨大的貿易需求,上海港碼頭移到了吳淞口邊上的外高橋,那邊同樣泥沙淤積,也是靠人工挖出來的。
加入WTO後,外高橋也不夠用了,只能問浙江借了個洋山島,在大海中間造一個人工深水港,雖然耗資巨大,但對“基建狂魔”來說,也就洒洒水。
所以最近10年,自然條件那麼差的上海港一直是標準集裝箱吞吐量全球第一,而南邊自然條件好得多的寧波-舟山港,則在散貨吞吐量上排名世界第一。
搞明白上面這些戰略背景知識,再看中國東南沿海這些港口城市的定位和未來的發展潛力,就會看得更通透。
02
在近代殖民擴張過程中,老謀深算的英國人眼光最毒辣,全球最重要的戰略要塞,幾乎都被它拿下。
乾隆朝中葉,中國重啟閉關政策,只留下廣州十三行一處供洋人經商,江南的絲綢、福建的茶葉都必須先通過陸路運到廣州,再裝箱上船,運輸成本和時間大幅增加,英國商人覺得很虧。
此後近百年,英國人一直有三大訴求:
一是想辦法讓中國擴大進口,改變對華貿易長期虧錢(入超)的局面;
二是希望中國沿海港口全部開放,提高貿易規模,降低貿易成本;
三是像葡萄牙一樣,在中國沿海搞塊殖民地,商人囤貨,軍隊守衛,司法獨立,充分保障英國商人的安全和利益。
這三大訴求,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時就提出了,乾隆爺說滾蛋,我天朝賞你個做生意的地方,那是給你面兒,咱稀罕你那些個破麻布?別給臉不要臉啊~
1793年乾隆接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1816年,阿美士德使團再次訪華,嘉慶爺索性見都不見,小樣兒滾犢子~
沒辦法,第一大訴求,英國人後來通過鴉片貿易曲線搞定。
但清廷怒了,鴉片都給我燒了!
這回英國人怒了,開戰吧~
鴉片戰爭的訴求,除了賠償英國商人的損失,更主要還是上面說的另兩大訴求:開埠+割地。
然而英國人長期被限制在廣州做生意,對廣東以北海岸線的地理知識相當匱乏,越往北了解越少,所以英國人能想到的最好的殖民地,就是他們認知範圍最北邊的舟山島。
舟山面積不像台灣海南那麼大,還有兇悍原住民,不好管理;但也不是很小,足以建設一個不算小的港口城市和軍事要塞。
舟山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獨厚,往北能扼守長江口,再往北能直抵京師,往東還能成為進一步開拓日韓市場的前進基地,背後還靠着富庶的江南腹地,是中國最大的市場。
所以戰爭爆發後,英國艦隊邊打邊北上,目標很明確,先拿下舟山,造成既成事實,逼清廷簽約割讓。
但人算不如天算,英軍佔領舟山後,先是水土不服,士兵折損嚴重,後又遭遇當地居民激烈反抗,加上海況不熟經常觸礁,最關鍵的是道光帝死活不肯放手,被逼無奈,只能尋找plan B。
plan B,英國首先考慮的,是廈門。
相比舟山,廈門距離北京更遠,很難對清廷施加政治和軍事壓力,而且廈門背後的漳泉腹地也遠非富庶江南可比。
但即使是廈門,當時也已是沿海重要城鎮,道光帝一樣不肯讓……
最後英國談判代表實在沒辦法,只能拿下珠江口外一個鳥不拉稀,當時還是海盜大本營的荒島——香港島,回國後還被議會罵成豬隊友……
按照地理決定論來說,當時在英國人眼裡,舟山價值大於廈門,廈門價值大於香港。
幸好香港也是天然深水良港,尤其是49年後,成了整個中國大陸與海外交流的唯一跳板(澳門太小且長期受大陸影響,可忽略不計),佔盡人和,這才有了後來的東方之珠。
03
舟山到香港之間,沒能入英國人法眼的這段海岸線,從水繫上看,屬於東南沿海諸河流域,差不多包含浙江福建兩省全部和廣東東部(潮汕梅州一帶),地理上相似度很高,都是背山面海,交通閉塞,與中原王朝溝通困難,容易形成高度封閉的社會結構和割據政權。
這些不算很長的河流,一般又能在河口衝擊出一片不算很大甚至被分割得支離破碎的小平原,這些星星點點的小平原,就逐漸形成了這一地區的中心城市。
從甬江往南,這樣的河流和對應的河口中心城市依次為:椒江(靈江)-台州、甌江-溫州、飛雲江-瑞安、閩江-福州、木蘭溪-莆田、晉江-泉州、九龍江-漳州、韓江-潮州、榕江-汕頭。
台州和溫州都屬於吳方言區,但和上海、蘇州、寧波等地的吳語有明顯差異(後者講方言大多互相能聽懂個七七八八),台州相對更接近江南地區,台州話還好一些,溫州則更偏遠逼仄,所以別說外省人聽不懂溫州話,浙江其他地區的人也聽不懂,甚至溫州內部,隔了座山頭,有時互相之間講方言都聽不懂,只能用普通話交流……
這種情況,閩方言區也存在。
我這次逛集美學村時,坐在龍舟池邊上,查了一下午關於福建人內鬥的歷史資料,精彩極了,看得津津有味,結果導致我越看越搞不明白閩東、閩南、閩西、閩北、閩中到底是如何準確劃分的,尤其是閩東北和閩西南,感覺是互不相干的兩個世界,誰都不服誰的樣子。
在最北邊的寧德地區,因為貼着吳方言區的溫州,所以寧德話受溫州話影響很大(反過來說,正是溫州話受閩方言影響很大,兩種鳥語混一起,更難懂),福州人說的閩東話就和廈門人講的閩南話有非常明顯的差異,甚至我請福州會員吃飯時,他們說同屬於福州的福清人和閩清人講話,往往也是用普通話交流……
而因為“台語”名揚全國的閩南話,又受更南邊的潮州話和隔壁客家話的影響。
而潮州話的定位一直很模糊,不屬於一級方言,和漳州一帶的閩南話有點接近,聽說潮州人聽台語對白也能聽懂個七七八八,然而潮州話本身又受粵語影響,但又和閩南話和粵語不一樣……
順便多說一句,很多人以為廣東人都說粵語,錯!
潮汕地區主要講潮州話,梅州、河源主要說客家話,甚至改革開放前的深圳,說客家話的當地人也比說粵語的還多,所以客家話才是深圳本土方言,不過現在好像全深圳都說普通話了。
看到這裡,是不是要抓狂了?
上面這段話不是為了把你繞暈,而是想告訴你,東南沿海諸河流域,雖然地緣相近的地方也會相互影響,但整體上看,對外封閉期性強,內部撕裂度高。
其中,溫州和台州長期隸屬浙江管轄,在杭州面前都是小弟,所以內部還算比較抱團。尤其溫州,歷史上該地區治所一直沒變過,就在今天溫州市中心的鹿城區,所以抱團度極高。
潮汕地區則長期隸屬廣東管轄,在廣州面前,同樣是小弟,也比較抱團。
唯獨福建,過去一直沒出現過對其他城市形成碾壓級優勢的中心城市,所以內鬥就比較厲害。
04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福州廈門雙城記,誰都不服誰。但200年前,其實沒廈門啥事,清代福建省劃分為“九府二州”,最重要的是福州府、泉州府和漳州府。
今天因為統戰需要,歷史書里一直強調還有一個台灣府,證明台灣一直是清朝管轄的。
講到台灣,自然少不了最精彩的同屬閩南的漳泉之間的長期內鬥。
全國各地一路走來,省博看了無數,都有些膩了,但這次在泉州參觀的閩台緣博物館,還是讓我收穫頗多,感覺很值。
我此前多次去過台灣,對台灣了解較多,這次行走在泉州老城區,感覺和台南、鹿港甚至恆春古鎮都有幾分相似!台灣無非是把泉州的文化搬過去,加上兩蔣時代的文化遺產,並進行出色的營銷包裝,就成了對大陸人特別有吸引力的旅遊品牌。
泉州老城區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代中葉以後,大航海時代把土豆玉米等高產又好種的新大陸糧食帶到中國,導致中國人口開始大幅增長,福建沿海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加上政治迫害和各種戰亂,很多閩南人只能冒險結伴度海。
泉漳潮地區,民風彪悍,有械鬥傳統,也就是各家各戶甚至大到村鎮之間產生了矛盾,不走司法途徑解決(也解決不了),而是雙方拉幫結夥抄傢伙大打一架,以此解決問題。
這種矛盾在本土本鄉已很嚴重,到了當時還屬於化外之地的台灣,都是外來的和尚,沒有歷史根基,要搶好地盤,就看誰拳頭硬,所以打鬥更加慘烈。
於是最早到來的漳泉兩地漢人,就展開了從明末直到民國(日據時期),曠日持久的械鬥史。
從上圖可以看到,漳泉械鬥最終的贏家,是泉州。
在北部,最好的台北盆地都被泉州人佔了,漳州人只能躲到周邊宜蘭、淡水、新竹一帶聚居。
中南部是台灣糧倉,沿海最肥沃的耕地都被泉州人佔了,漳州人同樣被擠到更靠近島嶼中心的丘陵台地。
到了清代,特別是雍正“攤丁入畝”政策執行後,大大激發了老百姓生育能動性,到1741年,中國人口史無前例達到1億,隨後幾十年里又迅速突破2億、3億、4億大關,導致原本聚居在福建汀州(今龍岩)和潮汕梅州地區的客家人也被逼無奈,來台討生活。
結果又爆發了曠日持久的閩客械鬥……
但客家人畢竟新來人口少,最後只能被排擠到丘陵、台地為主的桃(園)新(竹)苗(栗)地區。
客家人雖然人數比閩南人少得多,但歷史上就不斷遷徙,飽經磨難,出了名的硬骨頭,後來日本人來了,桃新苗客家人組織的抵抗,是漢人中最勇猛最慘烈的。
再後來一次族群衝突,大家都很熟悉了,1949年老蔣帶了一兩百萬“外省人”去台灣,此後40年,這批人和他們的後代,成了台灣社會“人上人”。
真正的台灣原住民,是1萬年前第四紀末期的玉木冰期(就是動畫片《冰河世紀》里猛獁象劍齒虎活躍的年代),因海水消退,從台灣海峽走過去(東山陸橋)的南島語族人。這群人後來掌握了驚人的航海能力,從台灣開始,在整個太平洋和印度洋島嶼上四處遷徙。
然而由於掌握先進生產力的漢人越來越多,原住民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不願遷徙的就被漢人同化, 想保留自身文化的只能被迫遷徙到台灣中部的高山地區和東部的狹長海岸。
用羅永浩當年的段子來說,漢人一看這些野人整天在山裡遊盪,就哈哈大笑,稱之為“高山族”。
額……好像節奏有點帶偏了……
05
漳泉之間誰都不服誰,雙方長期鬥爭或者說爭奪的焦點,就是廈門。
因為從行政區划上說,從宋代漳泉正式分家開始,廈門島一直屬泉州府,但距離泉州府城比較遠,泉州並不太重視。
但廈門島正好位於漳州母親河九龍江的入海口,從軍事上說,廈門島是保衛漳州的關鍵屏障,從經濟上說,廈門島也是漳州最適合的貿易基地,所以漳州人奪取廈門,開發廈門的意願特別大,一有機會就向朝廷上奏討要廈門,泉州則一直死死壓着不放手……
這時,台灣對廈門命運的巨大影響,又體現出來了。
明末清初,鄭成功一直是以金廈為基地對抗清軍的,但隨着福建沿海大陸地區逐漸淪喪,金廈不足以承載那麼多願意跟隨國姓爺的人口,所以才把台灣打下來,有計劃地把百姓轉移到台灣,為來日反攻大陸,儲備力量。
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打下了台灣,關於台灣去留,朝廷有不同意見,一派想把台灣的漢人都遷回大陸,一勞永逸,以絕後患,但施琅卻力主守台留台。
施琅給出的理由非常中肯。
台灣本身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已有很多百姓在此安居樂業,能給朝廷提供稅收兵糧,這麼好的一塊地,幹嘛扔了?
更重要的是,台灣是中國東南沿海最重要的屏障,如果朝廷不去管,一定會成為海盜聚居地,加上當時西方列強都在垂涎,日後必成東南沿海一大禍患。從國家海防安全的戰略角度說,台灣絕不可棄。
尤其是從宋代開始,海上貿易越來越興旺,宋元明三代都在沒有土人居住的澎湖設立了海關(巡檢司),但澎湖離金廈遠,離台灣近,如果像前朝一樣,只守澎湖,不守台灣,澎湖是斷然守不住的。
事實上,就是因為荷蘭先把澎湖給佔了,惹怒了明王朝,出動水師把荷蘭人趕走,荷蘭人沒轍才跑到隔壁台灣去殖民。
這就說到一個很敏感的問題:我們一直說鄭成功收復台灣,更準確說是從荷蘭人手裡搶走了台灣——還只是佔了台灣西南一小塊最肥沃的嘉南平原,其他地方還是原住民的天下。
上圖是清康熙61年台灣全圖。可見直到1722年,清政府對台灣的有效管轄區域依然僅限西海岸平原地區,真正對台灣每一寸土地都進行準確丈量並有效管理的,是1895年以後的事了。
中國人對台灣進行有效行政管理,就是從鄭成功開始的,所以鄭成功應該和張騫一樣,屬於為中國開疆拓土的民族英雄。
總之,萬幸萬幸,台灣最終還是留在我大清版圖內,因此長期和台灣捆綁在一起的廈門島,地位就變得格外重要。
打下台灣後,福建水師提督立即移駐廈門,次年設立台廈兵備道,統一管理台廈兩地政務。
我們總說明清兩代中國閉關自守,這話不完全準確。
中華農耕文明發展到明清時代,已非常成熟,中國對外國特產的需求,遠小於外國對中國特產的需求。
而且海商流動性很強,我以前在《中國,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模樣?》一文里說過(原文已和諧,後台回復“中國”,可提取自我閹割版文章),這是古希臘海洋商業文明基因,和中國黃土農耕文明基因是衝突的,很難管理,出海總會遇上外國人和外國領土,容易有糾紛,就會給政府惹麻煩,甚至你在南洋搞個反革命基地妄圖顛覆中央也有可能啊,鄭成功不就是這麼乾的嘛,所以中央政府從一勞永逸的懶政角度出發,很容易做出一禁了之的粗暴決定。
但東南沿海人民靠海吃海,不讓人家下海經商是不可能的,官方途徑走不通,就只能走私,遇到官方雷霆掃蕩,就只能變成武裝海盜集團,這也是明朝中後期倭患不斷的根源——倭寇主體是漢人,恰逢戰國時代沒飯吃的日本浪人只不過是咱僱傭兵罷了。
所以明清時期,咱是有時開關有時閉關,閉關那會兒還能靠勘合貿易做點生意,一旦遇上開明皇帝,也會有隆慶開關和康熙開關。
搞定台灣後,康熙爺迅速開關,作為政治軍事地位非常獨特的天然良港,廈門的經濟地位也隨之不斷提高。
06
除了台灣小弟神助攻,廈門更要感謝隔壁“豬領導”。
宋元時期,泉州一度曾是全球第一大港,泉州港內和晉江江面出現的大小船隻最高峰超過一萬艘,那才是歷史上真正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這一時期的馬可·波羅和伊本·巴圖塔都在遊記里對泉州讚不絕口(歷史上有沒有真來過另說),其歷史地位,類似民國時期上海或上世紀70-80年代香港,甚至堪比盛唐時期的長安。
然而元末亂世,一場亦思巴奚兵亂(波斯兵亂),徹底摧毀了泉州城的繁榮根基。
關於亦思巴奚兵亂,背景非常複雜,牽涉到元朝的民族歧視政策,元末宮廷鬥爭,蒙漢戰爭局勢,福建地方軍政官員的爭權奪利,各宗教之間的衝突,甚至遜尼派和什葉派穆斯林之間的仇恨,我就不展開了。
總之,亦思巴奚兵亂平息之時,也是元明改朝換代之際,結果莆仙泉州一帶饑饉死傷遍地,甚至出現人吃人慘狀,因為教派對立,這裡原來布滿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印度教和波斯明教(摩尼教)的寺廟,也大多損毀,印度人、波斯人、猶太人、阿拉伯人、非洲黑人、歐洲白人也都非死即逃。
外商一個不剩,不敢再來,還做個毛線外貿生意?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代以後,晉江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被帶到晉江入海口,不斷淤積,導致泉州港逐漸失去了水深港闊的天然良港條件。
到了乾隆年間,廈門就逐漸超越泉州,成為閩南地區最重要的口岸。
英國人看得很清楚,所以才把廈門作為舟山之外的次選,哪怕沒能拿下廈門,也成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
到了1840年,英國人眼裡的福建,就只有廈門和福州,泉州靠邊站。
隨後大量遠洋貨運湧入廈門港,鼓浪嶼成了萬國建築博覽園,而泉州港則正式淪為廈門港的附屬港……
很多泉州人今天憤憤不平,覺得歷史上廈門就我下面一跟班小弟,類似於舟山和寧波的關係,老子歷史上可牛批了,然鵝,1979年對口台灣的開放口岸,居然不是泉州而是廈門,這才導致後來泉州一步差,步步差!
看完我上面的分析你就知道了,泉州被廈門趕超,是歷史的必然,是泉州的命。
其實這閩南三兄弟,真能形成合力,相互配合,也是很牛批的。
漳州耕地相對較多,所以農業最發達,泉州則類似溫州,以出口加工業為主,廈門由於地少人多,以三產為龍頭。
但問題是誰都不服誰,特別是泉州不是很樂意為廈門做嫁衣。
直到今天,廈漳泉三地依然為誰說的才是“正宗閩南話”吵個不停……
我看網上很多泉州人訴苦貼,言必稱泉州GDP全省老大,比福州還高,卻一直被福州廈門兩頭打壓,一肚子窩囊氣。
甚至我這次旅行原本沒準備在泉州停留,真是後台不斷有泉州粉絲擊鼓鳴冤,說我大泉州太憋屈了,整天被福廈兩惡霸欺凌,力哥一定要來看看,為小女子做主啊……
不否認,泉州工業的確比較發達,不僅市區,下面的石獅、晉江經濟也都比較發達,但我們不能只看總量,還要看人均誒~
泉州GDP總量比福州高一點,但人口也比福州多一點,算人均,半斤八兩。
至於廈門,人家面積只有你1/6,人口不到你一半,整天拿總量去壓人家,說廈門沒啥了不起的,好意思啊?
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泉州還是和福州差不多,被廈門拉開一大截。
特別有意思的是,我發現泉州居民可支配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還沒福州高,但經營性收入卻近3倍於福州,比廈門也多了兩倍多,說明泉州和溫州的經濟結構相似度很高,外來打工族數量相對偏少,自己做生意當小老闆的本地人數量很多,即中小民營經濟特別活躍,所以泉州豪車也多。
話說回來,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幾乎得不到中央和省府任何政策、資金或資源傾斜,完全靠自己打拚出今天這身家。
廈門是網紅副省級計劃單列市(城市級別還高於福州),甚至今天很多外省人提起福建只知廈門,還以為廈門是省會。加上泉州臨近廈門,導致金融、互聯網、高科技這些特別掙錢又特別乾淨的三產,全都倒給廈門,基本沒泉州什麼事,甚至連2017年金磚國家峰會都破天荒給了廈門,要知道福建歷史上從沒舉辦過類似的高規格活動。
而福州則在強省會戰略扶持下,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省內各種資源都往這裡傾斜,自然更容易吸引省內、國內乃至全世界的大型企業優先投資。
這麼多年下來,泉州依然沒被福州拉開來身段,真心不容易, 可見泉州人真是敢打敢拼,聰明又吃得起苦,台商“愛拼才會贏”的奮鬥精神,都是這裡傳過去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閩浙沿海逼仄的生存條件,把當地人的文化基因逼出了敢闖敢拼的激進型風格,相對而言,同樣沿海,江南地區的民風就沒這麼激進,更容易小富即安(好像在說我自己)
面對變化莫測的大海,面對前途未卜的命運,人們也就特別容易尋找宗教慰籍,保佑一生平安。
從溫州到廈門,我這一路上看到的教堂數量,遠超其他城市。
記得第一次進台灣廟宇,真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心想怎麼能密密麻麻擺放那麼多我完全沒聽說過的神仙……
到閩台緣博物館參觀後才知道,哦,這些都是閩南潮汕一帶傳過去的。
包括之前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小女孩章子欣被拐遇害事件,有網友發現這兩神經病的QQ空間內有多張“三山國王”神像照片,認為是邪教洗腦引發的悲劇。
其實三山國王只是潮汕地區客家人經常拜的一個普通神仙,當地人都知道,台灣人也拜。
然後什麼清水祖師、三平祖師、X王爺、青山王、保生大帝、註生娘娘、廣惠尊王、廣澤尊王、開漳聖王、惠澤尊王、開台聖王……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佛祖菩薩孔聖三清媽祖城隍土地公文曲星關二爺太白金星……太神奇了。
這種迷信傳統,導致福建和粵東/粵西地區今天的出生率,依然是漢人聚居區里的奇葩一朵,哪怕經濟比內地更發達,當地農村人重男輕女思想也還是非常嚴重,還是經常能聽到有人家連續生了3、4個女兒,還要繼續生,直到生齣兒子為止的故事……
我覺得也挺好,總比以後廣州街頭兩三步就能見到一個黑人小夥伴強吧?中華民族的血脈傳承,胡建廣東小夥伴加油,靠你們了哇~
然而任何性格特質都是雙刃劍,太強調開拓進取精神和出人頭地意識,為了生存賺錢可以忍受一切磨難痛苦,甚至有時親情都可以犧牲,萬一把握不好,就容易走極端。
說句實在的,福建小夥伴別生氣哈,其實福建人民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你懂的,出國打黑工的福建人最多,搞電信詐騙的,電話那頭大多都是福建口音普通話,還有莆田系的醫院……
同樣為了賺錢,對自己特別狠,特別能吃苦的溫州人,在全國人民心中的評價,emmm……反正當年我看電視劇《溫州一家人》的時候,很難認同劇中父親周萬順的三觀。
07
今天扯得比較遠,但我知道你們還是關心房子,可惜這次我沒太關注房價,因為感覺大家今年都在跌……
整個福建的房價整體偏高,和福建平地少,人口多,而且有錢人很多,關係很密切。
而且由於經濟發達,賺錢機會多,福州、廈門都有大量外來人口,買房需求比較旺盛。
對福州來說,還是地理決定論,四周都是山,城市外拓空間非常有限,這一方面限制了福州這座城市所能達到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會讓福州中心城區的土地顯得更加稀缺。
總之,福州這座偏小巧的省城,給我的感覺是精緻,挺喜歡的。
廈門就更別說了,土地特稀缺。
還有個更糟糕的問題,就是早年廈門只有島內是特區,所以各種資源全集中在島內,導致島內島外兩重天,島外三區發展一直比較慢,而深圳最開始雖然也分關內關外,但路上相連,繼續發展到關外就是順其自然的事了。
這種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導致廈門島內房價高得嚇死人,都和上海外環有一拼了。
廈門最新房價
畢竟,廈門島內面積還不到全市1/10,也就2個香港島那麼大,同樣多山,能開發的,其實都開發得差不多了,現在就盼着機場早日從高崎搬到翔安去,這樣島內還能多一塊地開發。
廈門現在最熱的就是旅遊業,不僅房價高,物價也很高,2018年,廈門接待遊客人數相比5年前的2013年,幾乎翻了一倍。
但廈門不是麗江或張家界,以廈門的城市體量,光靠旅遊業不足以撐起一座城,參照類似的香港,旅遊業創造的GDP也只是排在工商服務、航運貿易和金融業之後。
這些年廈門島外發展非常快,我9年前來過一次廈門,這次再來,感覺變化非常大,中山路都不認識了,特別是海滄那邊,真是滄海桑田。
我還特地登上了新建的世茂觀光塔,平心而論,廈門真是一座美到炸裂的城市。
世茂觀光塔
但因為島內缺乏足夠的新盤供給,而福建人民,特別是閩南人民,又有很強的執念,有錢了就想去廈門島內搞一套房子,或者說,只有在島內有房,才能證明自己是真有錢。
但廈門這房價,我覺得真不能再漲了,會對產業和人才形成強烈的擠出效應,搞到最後,如果變成香港那樣,就真悲劇了……
相比而言,泉州房價只有福州的4成,廈門的1/4,算是福建省內最宜居的城市了。
我也想藉此機會,給泉州這座城市打個免費廣告!
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律就是一枚硬幣有兩面,有得必有失。
經濟地位上,泉州未來是不可能重新趕超福州廈門了,我覺得泉州小夥伴心態要好一點,別整天和福州廈門黑來黑去,大家都是胡建人,誰跟誰啊~
你要想,正是因為泉州港在近代的相對衰弱,外來人口遠不如福廈來得多,舊城區改建也沒那麼誇張,導致泉州古城區依然相對完整保留下了明清和民國時代的歷史斷面。
泉州鐘樓
成片成片的古老騎樓,各種教堂、清真寺、佛寺、孔廟、道觀、天后宮、關帝廟……連宋代的石塔都保留下來了,這麼高的石塔全國獨此一家,甚至還有印度教和摩尼教的遺迹,全中國真的找不出第二家了。
如果能像台灣那樣善於營銷包裝,泉州的旅遊業,肯定還能做得更好。
希望大家以後去廈門旅遊時,別總往西邊的土樓跑,也可以留出一兩天時間,北上泉州看看,高鐵才半小時,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