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出席一場民主黨選舉活動時,公開發表“核末日”言論,稱美國自古巴導彈危機以來,從未像現在這般危險,他表示普京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這意味着俄羅斯“很可能會對烏使用核武器”。
不過美國內部,似乎對拜登的講話不買賬,白宮在短短數天內兩次為其“滅火”,澄清相關言論並非基於情報,還重申俄烏局勢雖然非常緊張,但是沒有任何跡象反映莫斯科準備發動核打擊。
更罕見的是,白宮戰略溝通協調員柯比在接受採訪時一反常態,沒有繼續在俄烏衝突上拱火,反而表示應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彷彿拿錯了劇本一般。
事實上,美國態度的變化完全在意料之中,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如果這場仗繼續打下去,如果美國一直堅持援助基輔,最後引火燒身,被烏克蘭給拉下水的概率是存在的。
比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近日就痛批拜登,指責美國對俄羅斯講錯了話,他同時提醒華盛頓高層,應儘快促使俄烏談判,如果不採取小心謹慎的應對方式,俄烏衝突或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特朗普的意思很明確,若“三戰”爆發的話,美國身為西方陣營的老大哥,自然無法置身事外,與前兩次世界大戰不同的是,當時受科技水平所限,美國本土得以保持最大程度的和平。
這恰好是美國能夠在戰後,徹底取代英國霸權,成為全球最強大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當時主要強國都被戰爭打爛了,美國本土卻幾乎完好無損,其經濟在戰爭期間,還實現了快速增長。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一旦打響“三戰”,再想像過去那般幸運,只能是一種奢望,俄羅斯不僅有能力打到美國,而且這個能力還非常強。莫斯科方面手握數千枚核彈頭,哪怕華盛頓的反導網絡再嚴密,也無法抵擋飽和式核打擊。
即便只有幾枚核彈頭落到本土,對美國而言也是完全無法承受的損失,基於這點,華盛頓不僅要舉雙手反對核戰爭,還得儘可能杜絕此類情況發生。
坦白講,就現階段而言,所謂的世界大戰,以及核戰爭,多多少少有點聳人聽聞的味道,因為俄烏衝突遠沒有走到那一步。從戰場形勢上說,烏軍雖然通過一波波反攻,收復了不少失地。但烏東四個州畢竟還在俄羅斯手中握着,莫斯科仍舊掌握着戰略主動權,根本沒必要使用核武器。
只是局勢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持續進逼,且基輔的行徑越來越極端,導致俄羅斯覺得自己已經退無可退的時候,他們會不會按下核按鈕就很難說了。在俄烏衝突問題上,美國給自己留好了退路,至今都沒有派兵直接參戰,若意識到不對能立馬抽身。
可烏克蘭就不同了,美國將基輔當棋子,澤連斯基又何嘗不是在利用西方,來實現自己的野心。他很清楚,憑烏克蘭一己之力是肯定打不過俄羅斯的,那麼想要有一個相對好的結局,便只能與西方深度綁定,甚至將北約給拉下水。
上周末,克里米亞大橋被炸,普京已認定是烏克蘭特工所為,這說明基輔當局為扭轉局勢,正在轉變策略,試圖摧毀俄民用基礎設施,這次是克里米亞大橋,那麼下次呢?
當烏克蘭蓄意升級衝突,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就很難預料了,澤連斯基明顯是在賭博,他在逼北約不得不下場干預,且不說十賭九輸,哪怕賭贏了,就能夠有好下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