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 泰勒
大家好,繼續來關注一下克里米亞大橋爆炸事件
當地時間8日清晨,在橫跨刻赤海峽的刻赤海峽大橋(又稱克里米亞大橋)的鐵路上,一節裝有燃料的火車油罐車車廂起火,多節貨運車廂受損。目前大橋上的鐵路和公路交通暫時中斷。刻赤海峽航運正常。事故救援調查工作已經展開。
另外,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克里米亞大橋緊急事件下令成立政府委員會。

而剛剛,烏克蘭回應了。
烏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波多利亞克8日表示,克里米亞大橋事件僅僅是一個開始,所有非法的事物都將被摧毀。
不過,他並沒有直接承認烏克蘭應對爆炸負責。

對此,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解讀稱,這是烏克蘭總統辦公室顧問承認烏克蘭方面對克里米亞大橋的恐怖襲擊負責。

此外,烏克蘭真理報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話稱,炸毀刻赤海峽大橋是烏國家安全局的一次特別行動。烏國家安全局對此尚未發表任何聲明。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俄羅斯國家反恐委員會10月8日發表聲明,披露了當天發生的克里米亞大橋起火事件的細節,稱卡車爆炸導致橋上火車油罐被引燃。聲明稱,8日早上6時7分,一輛來自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塔曼半島方向的卡車在克里米亞大橋的汽車通行處發生爆炸,引燃一輛前往克里米亞半島方向的火車,火車上7個油罐起火。大橋兩個汽車渡口的橋樑出現部分坍塌。大橋陸地部分上方的拱門未受損。

據《衛報》報道,克里米亞大橋的公路橋於2018年通車,鐵路橋於2019年通車。這座大橋對俄羅斯具有高度象徵意義,也是俄軍在克里米亞及俄方所控制的烏克蘭南部其他地區的重要補給通道。
克里米亞大橋每天可通過 40,000 輛汽車,每年運送 1400 萬名乘客和 1300 萬噸貨物。根據俄羅斯官方的說法,它的開通聲稱標誌着克里米亞與俄羅斯大陸的物理“統一”。
為什麼烏克蘭會對這座大橋動手?
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市舉行全民公投,超過九成投票者同意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當年3月18日,普京與兩地代表簽署條約,允許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以聯邦主體身份加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不承認上述公投,反對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市併入俄羅斯,西方因此對俄實施經濟制裁。
2016年2月開建的大橋是普京重點監建的標誌性項目。該大橋由建築業巨頭阿爾卡季·羅滕貝格負責承建。造價將近40億美元,全長達19公里,它將連接起克里米亞半島與俄羅斯本土,落成後是歐洲大陸最長的公路、鐵路兩用橋。
開通當天,普京駕駛一輛卡瑪斯卡車,率領一支由30多輛卡車、起重吊車、水泥車和油罐車等車輛組成的車隊,從大橋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塔曼半島一側駛至對岸克里米亞半島刻赤市,全程耗時16分鐘。

而在俄烏爆發衝突後,烏軍多次宣稱計劃摧毀這座大橋。6月15日,烏克蘭少將德米特里·馬爾琴科接受烏媒採訪時表示,烏軍計劃摧毀歐洲最長橋樑克里米亞大橋,稱該大橋為烏軍的“頭號目標”。
在4月21日,據烏克蘭國家通訊社報道,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秘書丹尼洛夫21日受訪時聲稱,烏方不排除會對克里米亞大橋發動襲擊。俄羅斯當時回應,此舉是恐怖聲明。
俄羅斯國家杜馬代表奧列格·莫羅佐夫對此表示,此次事件是一次“宣戰”行為。“一場毫不掩飾的恐怖主義戰爭正在向我們發動。”來自統一俄羅斯黨的莫羅佐夫對俄新社表示,“此外,(烏克蘭)長期以來宣稱的對克里米亞大橋的襲擊不再只是一個挑戰,而是一種沒有規則的宣戰。”莫羅佐夫稱,如果不進行“充分反應”,此類事件會更加頻繁地發生。
目前,俄副總理胡斯努林將儘快飛往克里米亞,親自檢查克里米亞大橋的受損情況,並在現場決定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大橋運作。
中方回應美對芯片實施新出口管制:
出於維護科技霸權需要惡意封鎖打壓中企
8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法新社記者就美國商務部宣布對芯片實施新的出口管制進行提問。毛寧回應稱,美國出於維護科技霸權的需要,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對中國企業進行惡意的封鎖和打壓,這種做法背離公平競爭原則,違反國際經貿規則,不僅損害中國企業的正當權益,也將影響美國企業的權益。
毛寧表示,這種做法阻礙國際科技交流和經貿合作,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世界經濟恢復都會造成衝擊。美方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阻擋不了中國發展,只會封鎖自己,反噬自身。
此前,美國政府7日將31家中國公司、研究機構和其他團體列入所謂“未經核實的名單”,限制它們獲得某些受監管的美國半導體技術的能力。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新限制措施針對在中國的兩種芯片製造商,一種是生產在系統使用時保存來自應用程序信息的DRAM芯片,另一種是生產用於數據和文件存儲的NAND閃存芯片。美國供應商若向中國本土芯片製造商出售尖端生產設備,生產18納米或以下的DRAM芯片、128層或以上的NAND閃存芯片、14納米或以下的邏輯芯片,必須申請許可證並將受到嚴格審查。有專家稱,這些新限制一旦發布,將標誌着美國首次通過出口管制打壓中國生產的無專門軍事用途的存儲芯片,而這也代表了美國對所謂“國家安全”概念的再次擴大化。路透社稱,中國的長江存儲技術有限公司和長鑫存儲技術有限公司等將因此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