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2022年10月10日11:51:20 熱門 1999

謹以此文緬懷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同志。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劉少奇

重回故鄉,縣委書記沒認出來劉少奇

1961年5月1日,寧鄉縣委得到湖南省委通知——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將於次日攜夫人王光美到寧鄉縣考察調研。

寧鄉是劉少奇的故鄉,自1920年投身革命起,劉少奇已有40年未回故鄉。寧鄉縣委得到通知,第二天上午便組織班子到縣委大院,翹首以待。

臨近中午,只見兩輛吉普車駛進院內,車子停下,下來幾個人。

那個時候沒有手機,縣委書記、副書記也不知道劉少奇幾點到,見來了幾個人,以為是主席到了,再一看只有幾個人,不像,便站在台階上張望了兩眼,沒有過去迎接。

劉少奇穿着一身藍布衣服,一雙青布鞋走在最前面,迎面走過來,居然沒人理他,便和對方打了一個照面,錯過身去繼續往裡走,王光美跟在後面也不說破。

忽然,有一名幹部覺得剛過去的王光美眼熟,趕忙轉過身來問:“這不是王光美同志嗎?”

王光美笑了笑,默認了。

“劉主席呢?”縣委書記聽到對話,大感意外。

“喏,這不是!”王光美笑着指了指剛過去的劉少奇。

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他們以為國家主席來視察,肯定會有一個大排場,誰想到劉少奇這麼低調,雙方錯身而過,居然沒人注意!

當天下午,劉少奇聽取了寧鄉縣委的彙報。第二天調研了一天後,寧鄉縣委安排劉少奇和王光美住在縣裡,劉少奇不願意,想回老家花明樓鄉炭子沖看一看,住在老屋裡。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劉少奇與王光美

1898年11月,劉少奇出生於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鄉炭子沖。

劉少奇長大後,先在炭子沖附近讀私塾,15歲時進入寧鄉縣第一高等小學讀書。1920年,22歲的少奇隻身離開家鄉,投身革命,從此再也沒有回過故鄉。

如今的劉少奇已經是國家主席,按照古人的說法“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大富大貴後必須要衣錦還鄉,光耀門楣一番。

可劉少奇不講這一套,晚飯後他和王光美一身布衣,興緻勃勃地去了花明樓炭子沖。

夜宿故宅,住在母親住過的房間

到了炭子沖,劉少奇才發現自家的老屋被布置成了“劉少奇同志舊居紀念館”,這是當地政府搞的,事先沒經過劉少奇同意,劉少奇皺了皺眉,顯然不太高興。

王光美初到劉少奇長大的舊宅,倒是很興奮,但進了屋子一看,卻有些失望。

進門第一間是堂屋,空蕩蕩什麼也沒有,第二間屋子裡面居然是一副輓聯,內容是“你是我幼年時期學習和活動的第一個幫助者”。

王光美好奇地詢問劉少奇,才知道原來這間屋子是劉少奇的哥哥劉雲庭住的。劉雲庭年輕時帶着劉少奇勞動,支持劉少奇學習,可謂兄弟情深,1949年他去世時,劉少奇給哥哥寫了這幅輓聯,後來被放在這間屋子裡。

劉少奇和王光美又看了其他一些房間,房間陳設都非常簡單,床上撐着白色的蚊帳,因為沒有電燈,桌子上放了一些白蠟燭,讓人感覺有些怪怪的,很不講究。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劉少奇故居的房間陳設

轉了一圈之後,劉少奇選擇了自己和母親住的那個房間。

劉少奇9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住在一個房間,感情很深。母親住過的這個房間很小,除了床以外,只有一個小桌子,但劉少奇說自己想念母親,就願意住在這裡。

這之後的一個星期,劉少奇一直和王光美擠在這個小房間,拒絕到縣裡住招待所。

對於劉少奇的故鄉,王光美充滿了興趣。兩人一起生活這麼長時間,劉少奇事務繁忙,很少跟王光美講起自己的故鄉,講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故事,但這一次時隔40年回到故鄉,勾起了劉少奇對往事的記憶,給王光美講起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劉少奇有3個哥哥,2個姐姐,下面還有2個弟弟,但他們生下不久就夭折了,劉少奇成了家裡最小的孩子,排行第六,按堂兄弟排行,他排行第九,也是最小。

因為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劉少奇的幼年生活算得上無憂無慮,上私塾之前,他每天幫家裡放牛、割草、砍柴,上學以後只是在假期里幫家裡放牛。

劉少奇小時候身體不好,得過胃病、肺病,為了鍛煉身體還練過武術。當時在舊居里,還有一根木棍,據說是劉少奇當年練武時用過的,王光美笑着問:“是不是真的?”

劉少奇笑了笑說:“我自己都記不得了。”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劉少奇故居

堅決逃婚,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跟同齡的孩子相比,劉少奇從小就喜歡讀書、觀察和思考。不幹活的時候,劉少奇喜歡讀書,以至廢寢忘食,由於書看得多,知識豐富,人們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劉九書櫃”

在劉少奇的兄弟姐妹中,對他影響比較大的是二哥劉雲庭。

劉雲庭年輕時在湖南新軍當過兵,武昌起義爆發後,他所在的部隊往湖北支援革命,結果在半路被解散,劉雲庭因此回到家鄉,還帶回來一本叫《辛亥革命始末記》的書。

這本書算是劉少奇的革命啟蒙,他認真讀完了整本書,由此萌發了革命思想,堅決要求剪掉自己頭上的辮子,這個舉動得到了二哥的支持,所以劉少奇才說“你(劉雲庭)是我幼年時期學習和活動的第一個幫助者”。

隨着進入學校讀書,劉少奇的知識面更廣了,西方的數理化和科學思想對他產生了很大影響,讓他對一些傳統落後的封建習俗更加反感,這其中就包括包辦婚姻。

1919年,21歲的劉少奇考入長沙育才中學。在此期間,母親和兄長為他做主定下一樁親事,讓他與鄰村一位周姓姑娘結婚。劉少奇認為婚姻應當自由,堅決不同意和對方結婚,家人便以母親生病為借口,把他從學校騙回家,逼着他結婚。

在當時,一旦結了婚就再不可能去上學了,劉少奇堅決拒絕,被家裡關在屋裡。當晚,劉少奇一夜沒睡,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掙扎,他趁着夜深人靜,凌晨逃出了家門。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劉少奇在故居前與幹部群眾合影

在當時那個風起雲湧的革命時代,很多仁人志士都有類似逃婚或離家出走的經歷。他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家人,但面對封建禮教的束縛,他們果斷選擇了掙脫,大膽奔向新時代。

後來,劉少奇一直惦記着周氏,他托表兄轉告周氏,要和她斷絕婚姻關係。周氏是一個傳統農村婦女,認為這意味着被夫家休掉,十分丟人,所以堅持不回娘家,並向劉少奇懇求允許她繼續住在劉家,希望劉少奇以後給她一個兒子養老。

劉少奇很苦惱,但他很理解周氏的想法,畢竟周氏也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不該被苛責。後來,劉少奇默許了周氏的做法,他還把自己在老家的30畝地全部給了周氏,並託人將自己和何葆貞烈士生育的大兒子劉允斌送周氏撫養。

“五四運動”爆發後,年輕的劉少奇立即趕到北京參加了遊行示威,不久後考上了北京大學等好幾所高等學府,但因為學費和生活費太貴上不起,劉少奇不得不動了赴法國勤工儉學的想法,後來又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不得不返回長沙。

1920年,劉少奇決定赴上海參加革命,進一步去俄國學習。母親捨不得這個最小的兒子,怕以後再也見不着,不讓他走。

劉少奇輕柔卻堅定地對母親說:“我離開祖國遠行,離開母親,是為了祖國,是為了母親啊!”

舍小家顧大家,這就是青年劉少奇的境界和格局。只是這一走,就再也沒回來過。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劉少奇在湖南調研

祭掃母墓,劉少奇指示“不要修”

聽着劉少奇講完青少年時期的故事,王光美深深感受到了劉少奇追求革命的決心。不過,有一點讓她感到奇怪的是,劉少奇對母親感情這麼深,回到炭子沖以後應該主動去祭掃父母的墳墓才對,但劉少奇並沒有,王光美也沒有過問。

有一天,兩人到山上散步,劉少奇突然說想要找找母親的墳墓,但母親逝世的時候,劉少奇不在家,根本不知道母親葬在哪裡,加上中間40年沒回家,找了一圈都沒找着。

“回去問一問李強同志,他可能知道。”劉少奇對王光美說。

李強時任湖南省公安廳廳長,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時,就是他陪同祭掃毛主席母親墳墓的,他了解當地修建墳墓的特點,也能向當地幹部群眾打聽。

在李強的帶領下,劉少奇和王光美果然找到了母親的墳墓。

眼前這個墳墓普通地不能再普通,就在一個山窪里,周圍沒有蒼翠的松柏,甚至沒什麼樹。黃土堆成的墳墓很小,外面用石頭砌了一下,一塊石頭墓碑上刻着“劉魯氏之墓”,下方的小字是孝子賢孫們的署名。

王光美仔細看了一下,署名的人中有一個“紹選”,這是劉少奇小時候的名字,他的兄弟姐妹按照家族的輩分排列,都是紹字輩,應該是哥哥們立碑的時候代他署上了。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劉少奇在湖南實地調研

站在母親墳前,劉少奇的表情很嚴肅,很沉靜,什麼都沒說,彷彿在回憶着往事。

過了片刻,李強折了一把樹枝,遞給王光美,王光美瞬間明白了這是什麼意思,又把樹枝交給劉少奇,劉少奇這才發現自己什麼東西都沒帶,便把樹枝端端正正放在墳墓上,然後叫着王光美一起,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下躬。

按照當地習俗,給父母掃墓時要磕頭的,但共產黨員不搞這一套,便以鞠躬替代,當初毛主席回韶山時,面對母親的墳墓,也只是鞠躬。其實,鞠躬還是磕頭,都只是形式,真切表達對親人的緬懷思念之情,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跟毛主席回韶山為母親掃墓時有工作人員陪同,留下照片和大量文字記錄相比,劉少奇這次祭掃母親墳墓的過程顯得十分冷清。如果不是有王光美、李強後來的回憶訪談,這個瞬間或許不會被記錄下來,從而不被後來的人們所知。

臨走時,李強問劉少奇:“是不是把墓修一修?”

劉少奇搖搖頭說:“不要修。這裡是荒坡,將來搞綠化,在山上種樹倒可以。如果今後有什麼公共設施要從這裡經過,去了也沒關係。”

無獨有偶,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掃墓,站在父母破爛不堪的墓前,當地幹部問要不要修一下的時候,毛主席也是一樣的回答:都不要修。

這就是我們的領袖,他們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劉少奇在湖南與群眾座談

當然,不修墓不表示對母親沒有感情,真正的感情是藏在內心深處,而不是用在做表面功夫上。恰恰相反,劉少奇一直很敬愛他的母親,因為在他9歲時父親就病逝了,一家人對排行最小的劉少奇都很疼愛,尤其是母親對他格外疼愛。

1925年,劉少奇當選中華全國總工會副委員長,曾把母親接到城裡,專門找人給她畫了一張像,從此一直帶在身邊。雖然從那以後他再也沒見過母親,對母親的愛卻一直深埋心中,這次回炭子沖舊居,選擇住在母親的房間,就是真情流露。

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

祭掃完母親的墳墓,劉少奇又想起了自己的姐姐。

劉少奇有兩個姐姐,大姐紹德,二姐紹意,兩個姐姐在堂兄弟姊妹中排第六、第七,所以劉少奇稱呼六姐、七姐(我們為了行文方便,還是稱大姐、二姐)。當時,二姐劉紹意已經隨她的子女去了北京,大姐劉紹德還住在鄉下。

大姐比劉少奇大9歲,人很老實,是一名普通農家婦女,嫁給了趙家沖一戶姓魯的人家。李強建議派車把大姐接到炭子沖見面,劉少奇沒答應,堅持要走着去。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劉少奇與群眾親切握手

在他印象中,大姐家離炭子沖也就10多里,走着去就行,但他卻不知道大姐已經搬家了,路也大變樣了,一行人走了大半天才走到。

到了趙家沖,很快就找到大姐劉紹德家。

這個時候,門口站着一個老太太,劉少奇一眼就認出這是大姐,趕緊上前握住了大姐的手,親熱地叫“姐姐”,王光美也跟着叫“姐姐”。

出人意料的是,大姐劉紹德的反應很淡漠,彷彿完全不認識他們一樣,多虧大姐的女兒魯新秀很熱情,把舅舅、舅媽招呼進屋裡。

一進堂屋,劉少奇和王光美都愣住了:堂屋裡赫然擺着一口棺材!

儘管是大白天,但一口棺材擺在屋裡,也顯得陰森森的。

從魯新秀的口中,劉少奇和王光美得知了這口棺材的來歷,也知道了大姐家這些年尤其是近十年來,竟然遭遇了無比的苦難和凄涼。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魯家祖上有幾十畝地,除了一部分自己耕種,也有一部分租給其他人種,收一些租子,生活過得還可以,但因為代管了一百多畝的家族田產,在50年代初土改的時候被定為富農,土地被划走一大部分,生活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1959年時,遠在北京的王光美收到大姐夫寄來的一封信,說是大姐病了沒錢治。大姐一家極少跟他們聯繫,如果不是特別困難,不會給劉少奇寫信。當時劉少奇、王光美都主動降了工資,一大家人的生活費捉襟見肘,但王光美還是擠出100塊錢,寄給了大姐。

大姐接到這筆錢後,沒捨得拿錢看病,而是買了一口棺材。

按照當地習俗,人老了病了,沒錢可以不治病,但一定要買棺材,否則不安心,怕死了都沒個家,而有了棺材就等於有了歸宿,死也不怕了。從那以後,大姐每天起來都要先摸一摸這口棺材,心裡才踏實。

後來,三年困難開始了,農村普遍鬧饑荒,大姐夫又來信說:家裡糧食不夠吃,老人孩子都餓得頭昏眼花,他們家都是老實人,不能偷不能搶,該怎麼辦?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劉少奇與家人合影

其實,大姐一家並不知道,劉少奇雖然是國家主席,生活也很困難,他和王光美微薄的工資僅能養家糊口,根本沒有多少積蓄。

看着大姐夫的信,劉少奇心情沉重,不說話,王光美擠出60塊錢寄給了大姐一家。

大姐夫拿到錢後,跑到集上買了一些肉和點心。沒想到,悲劇發生了。由於平時餓得厲害,肚子里沒有油水,突然吃了肉和點心後,因為消化不了,居然一下子撐死了。

父親死了以後,魯新秀給舅舅寫信說父親病死了,家裡沒錢安葬,劉少奇又讓王光美給大姐寄了50塊錢,魯新秀用這些錢給父親辦了後事,剩下的錢留給母親治病,而她自己的丈夫得了嚴重的浮腫病,魯新秀都沒捨得拿出點錢給他治病。

現在看來,劉少奇的大姐應該是得了老年痴呆症,所以才會不認識劉少奇,即便後來女兒介紹說這是她的弟弟,大姐依然一臉懵懂。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劉少奇在湖南農村調研

看到這一幕,再加上魯新秀說的情況,王光美心裡特別難受,劉少奇的面色也極為沉重。

王光美知道,劉少奇的這種沉重情緒中,不僅是對大姐一家苦難的同情,更有對全國百姓生活的憂慮,因為劉少奇很清楚,像大姐這樣困難的家庭,在當時的農村裡比比皆是,而他作為國家主席,眼睜睜看着老百姓遭遇苦難,心中的愧疚可想而知。

這個時候,劉少奇才發現自己竟是空手而來,沒有任何準備。劉少奇不喜迎來送往,請客送禮,壓根就沒有準備禮物的想法,幸虧當地幹部考慮周到,臨時準備了一些米面油,還有幾斤糖果餅乾。事後,劉少奇和王光美堅持把花費結給了對方。

從大姐家出來,劉少奇心情複雜,他嘆了一口氣,直到傍晚才返回炭子沖。

這一天是1961年5月8日。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劉少奇在湖南農村與幹部群眾座談

尾聲:國家主席是人民的勤務員

7天後,劉少奇一行離開湖南,返回北京,結束了在湖南為期44天的調研。長達44天的調研中,劉少奇聽了很多,看了很多,真正做到了聽實話、看實況、摸實情,對基層的情況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掌握,為下一步中央的政策調整奠定了基礎。

從那以後,劉少奇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

劉少奇走後,湖南省委有關部門把大姐接到長沙治了治病,但效果不大。1968年,大姐劉紹德因病去世,終年78歲。

僅1年後的1969年11月12日,劉少奇在開封溘然長逝,享年71歲。

1961年,劉少奇探望大姐,進屋看見一口棺材,才知大姐有多苦 - 天天要聞

劉少奇主持召開座談會

如今,劉少奇離開我們已經五十多年了。

我們越來越發現這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一生,就如同他說過的那樣:“國家主席是人民的勤務員,革命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任何崗位上都應該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參考資料:《王光美訪談錄》、《劉少奇在湖南調研的四十四天》等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