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用地圖搜索台灣省,能顯示完整的城區了!
不僅可以精確到街道紅綠燈,開導航模式甚至還能看到街道的堵車情況。

圖源:微博截圖
在好奇心驅使下,壹讀君通過某德地圖在台北市“雲逛”了一圈,發現這城市裡的街道,都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因為很多街道都用內地城市命名。比如南京東路、成都路、重慶北路、承德路、敦化北路、成都路、昆明街……

圖源:微博截圖
不少網友疑惑,為什麼台灣省的街道要用大陸城市名稱命名啊?
其實不止台灣省,我們很多城市道路的取名也很喜歡用外省市來命名。比如,據不完全統計,海內外大致有 60 多條道路叫南京路……
為什麼城市路名都有這種規律呢?
今天,壹讀君就給大家講講關於城市街道命名的學問。
城市道路名稱,通常由通名和專名兩部分組成。通名體現道路的類型、等級和通性,專門則是道路的專用代號。比如“南京路”這個路名中,“南京”是專名,“路”是通名;“昆明街”中,“昆明”是專名,“街”是通名。

圖源:張澈楊,陳石.城市道路名稱體系構建[J].規劃師,2014,30(06):123-127.
通過一條街道的“通名”,就能看出這條路的不少信息。
能看出街道的等級:
根據相關規定,城市道路命名通常劃分三個等級,第一級為大道、大街,一般指的是城市道路中路幅最寬、貫徹城市或者起主要交通性作用的道路;第二級為路、街,通常是城市中路面較寬暢,並且有一定商業活動的道路;第三級為巷,多是指比“街”狹小的居民區道路。
還能看出街道的走向:
一條路被命名為“路”還是“街”,是很有講究的。很多城市的道路命名規律是“南北路、東西街”,即是城市中南北走向的道路,稱為大道、路;東西走向的道路,稱為大街、街,所以人們通過街道名稱就能分辨東南西北。比如北京市的道路就有這個規律。

而一條街道的“專名”,知識點可就更多了。
道路名稱是人們出行定位、認識城市的重要信息,其讀音、含義往往與城市的地理、歷史、經濟、文化等息息相關。城市路名隨着城市建設而緩慢形成,不僅凝結着城市的歷史,也是人們感知城市的途徑。
中國,包括台北在內的很多城市,偏愛用外省市名稱作為街道的“專名”,溯源歷史,都是借鑒了19世紀上海公共租界的道路命名規則。
在1863年,上海英、美租界合併,後來被稱為“公共租界”。關乎租界內道路的命名,據記載,在1863年的一次上海道路正式命名會議上,英國傳教士麥都思(Water Henry Medhurst)提出,以中國的行政省和城市地名作為上海租界道路的專名,後來這種命名方式就落實並沿用至今。
在上海,南北向的馬路,通常以中國省區來命名,比如西藏路、雲南路、貴州路、河南路、四川路等;而東西向道路,則多以中國城市來命名,比如北京路、天津路、南京路、九江路等。

圖源:上海發布
而且,相關地名扎堆出非常普遍,路名對應的省市在上海版圖中的位置,通常與該省區市在全國版圖中的位置有一定相關性。

圖源:上海發布
台北市內,用大陸城市給街道取名這事兒,就是跟上海學的。
1945年台灣光復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布了《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其中,“發揚中華民族精神”是重新命名的最高原則。
1947年,一位名叫鄭定邦的上海建築師受命赴台北,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營建局任職,承擔為台北的街道規劃命名的重任。
據載,他依照上海街道命名方法,對台北的街道名稱進行規劃。他以當時的中國地圖覆蓋在台北街道圖上,除了幾條主幹道採用政治含義和道德含義命名之外,其餘次一級街道均按照中國地圖方位,將南北走向的道路以大陸省份命名,比如陝西路、江西路、浙江路等;將東西走向的道路以大陸城市命名,如北京路、南京路、福州路等。
如果攤開台北城市街道地圖,以中山路為縱軸、忠孝路為橫軸,畫出一個坐標,大陸的地圖便鋪展眼前——左下角(西南方位)是成都路、西寧南路、昆明街、柳州街,右上角(東北方位)則有吉林路、遼寧路、長春路……

圖源:台北市西南角的路名
所以,如果大家去台北市旅遊,只要熟悉地圖,就能很快通過路標判斷自己所在的方位。
海峽彼岸的大街小巷記錄著內地的城市記憶,台北市的條條道路都指引着回家的方向,從古至今,從來都是如此。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你怎麼看待台北市街道取名規則?你所在的城市有用外省市命名的街道嗎?請以#周末考+台北#

預估2020~2030年,全美將有6800萬名行政人員、零售餐飲服務人員、卡車司機、工廠工人、甚至連醫師、律師、金融證券分析師等白領階級的工作都會被自動化所取代。本書作者楊安澤是2020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前候選人、美國有線新聞網(CNN)時政評論員、“為美國創業”(Venture For America)創始人,他結合曆年統計數據,親身走訪6類“平凡人”的世界,紀錄真實的美國底層社會,深入探討未來美國即將面臨的“大失業潮”的現實困境,並認為提高全民基本收入(UBI)、確保“人性至上”才是解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