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界報道:
去年九月份,美國政府對華下達“芯片禁令”,嚴格限制美國半導體企業對中國的芯片供應,旨在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的主導地位。而就目前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情況來看,美國的這一步棋顯然走錯了,這些措施已經使其本土半導體企業的對外貿易遭到了嚴重衝擊。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尤其是在這個智能化時代,各個領域對芯片的需求量都很大,但由於我國缺乏先進的芯片研發技術,先進芯片只能高度依賴進口,每年都需要花費大量資金用於採購芯片。
面對如此廣闊的市場,美國卻選擇放棄,從美國對華下達“芯片禁令”到今天,美國芯片企業已經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這一結果或許是美國政府從來都沒有想過的,但事實上早在美國宣布“芯片禁令”的是時候,業內專家比爾·蓋茨就曾表示過這一舉措將會給美國半導體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它不僅將使美企失去大量芯片訂單,還會導致大批美國工人失業。
在智能化時代,芯片在社會上的地位越來越高,芯片產業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既然美國放棄了這個巨大的市場,那自然會有其他國家來接手,日本和韓國就是其中最大的收益者。
日韓的半導體企業本身實力就很強,在芯片市場也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在美國放棄了芯片市場後,兩國的半導體企業開始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旨在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據媒體報道,韓國半導體產品的出口值已經連續6個月實現增長,剛剛過去的4月份更是實現了30.2%的高增長,業績喜人,而中國正是其芯片產品的主要出口國。數據顯示,2020年韓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出口收入為1002.5億美元,其中有86.6%是中國貢獻的,去年一整年我國從韓國進口芯片的資金總額高達868.8億美元(約5625億人民幣)。
除了韓國,日本半導體企業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也收穫了很大的利益。美國的制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國研發芯片自主化的進程,而要發展本土芯片,專業的半導體設備是不可缺少的,在這一方面日本成了我國半導體設備的主要供應商。
此前就有媒體報道,日本有近九成的二手半導體設備流向中國,中國對半導體設備的大量需求還一度導致日本二手半導體設備的價格上漲20%。
總的來說,全球芯片市場的競爭依舊是很激烈的,尤其是在缺芯困境下,韓國、日本都在加速搶佔中國市場,而中國的芯片國產化進程也正在不斷推進,未來這個市場只會愈發激烈,只是不知哪一方能更好地抓住機遇?
界讀環球最新科技,深度剖析行業動態
歐界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