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校長計劃”要慎重考慮培養人選
王營
據媒體報道,自2016年以來,馬雲在教育公益上不惜下重本,尋找、支持中國優秀鄉村校長,這就是“鄉村教師計劃”的升級項目“鄉村校長計劃”:每個入選的鄉村校長會得到由馬雲公益基金會提供的50萬元實踐經費,此外還將赴國際知名學府學習管理方式、辦學理念、教育模式等。馬云為此項計劃做的預算是“10年投入兩億元。”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校長的能力和眼界決定了學校的未來,同時也決定了該校老師和學生的學習工作狀態。馬雲說:中國鄉村教師原來有四百多萬,現在只有三百多萬,問了問離開的原因,說是“校長太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創造有利條件,鼓勵教師和校長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創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學特色和辦學風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導教育家辦學。”
不可否認,當今農村教育中不乏一批優秀校長,像洋思中學原校長蔡林森,杜朗口中學的崔其升等,他們在農村教育這片廣闊的天地上積極作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辦學成績。但是,這一群體畢竟太小,雖然不能像馬雲說得那樣,將鄉村教師流失的原因歸咎於“校長太爛”,但由於校長管理水平不高,造成鄉村學校教學質量低下,導致學生大量流向城鎮學校,卻是不爭的事實。
馬雲的“鄉村校長計劃”,彰顯了一個優秀企業家對教育的情懷,對農村教育而言,抓到了問題的實質,無異於雪中送炭。不過在遴校長培養人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要避開教育行政部門的干擾。中國的鄉村校長都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任命的,校長的工作表現和政績由教育局說了算。作為一項公益投資,校長培養人選的確定最好別讓教育部門插手,因為他們考核校長的標準不夠科學,推薦出的人選不一定有培養價值。比如有些地方考核校長,按照人事部門的考核辦法,有的校長可能排名第一,然而學校的教學質量卻全縣倒數。這種不會抓教學質量,只會討好上級的校長最好不要成為培養人選。
二是要考慮學校的規模。隨着城鎮化進程和扶貧移民搬遷步伐的加快,大批農村兒童跟隨打工家長進入城市,留在勞務地上學。哪怕在中部省份不太偏遠地區的農村小學,教育現狀也是生源不夠, 產生了一些微型小學校或教學點,那麼在校長遴選中,必然要考慮校長的領導力和專業能力,應該對學校規模提出一定要求,小型學校或教學點的校長不宜作為培養對象,他們流動性大,職務變動快。要選擇那些學校規模較大,地點固定,具有長期辦學傳統,短期內不被撤銷的學校校長作為培養對象。
三是要切實發揮這些校長的輻射帶動作用。讓他們到國際知名學校遊學,不是出國旅遊,而是讓他們學習這些學校先進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和教育模式。而要把這些學習所得化為各自的辦學實踐,還需要結合本地實際,在“融合”上下功夫。因此,當這些校長學習歸來後,公益基金會還要對他們進行跟蹤指導,並定期評價他們的工作成果,同時要督促他們不斷改革創新,發揮好輻射帶動作用,真正成為一名引領當地教育發展的“鄉村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