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香港一日》的第1151期
香港載荷專家招募今日啟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本月2日宣布消息,為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後續飛行任務需要,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已於近期啟動。
本次共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包括航天駕駛員7至8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共5至6名,其中,載荷專家2名左右,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此次預備航天員選拔,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統一組織實施,預計1年半左右時間完成,並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
圖/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模擬圖
香港特區政府同日宣布正式啟動初選程序,招募期從今天(6日)開始至10月27日,再交由內地進行進一步選拔。香港本地11所大學均是招募對象,多間大學都表示支持計劃,有大學形容校內學者反應熱烈,還有大學會先行進行內部遴選再向特區政府作推薦,暫未公布具體人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是香港唯一擁有航天任務實戰經驗的高等院校,理大團隊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助力“嫦娥五號”成功完成月表採樣返回任務。另外,“落火狀態監視相機”也為國家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提供支持。理大方面表示,欣悉國家宣布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體現對香港廣大科研人員的信任和肯定,亦是對有志投身科研的香港年輕人一大鼓舞。理大校方透露,自選拔消息公布以來,校內學者反應熱烈,當中不乏符合條件的研究助理教授和博士後研究人員。理大會全力配合特區政府選拔工作,鼓勵有志為國家載人航天事業作出貢獻的優秀青年學者參與,並舉薦有能力人選,同時繼續加強不同領域科研,積极參与國家航天任務,為國家航天科技事業發展作出新貢獻。
圖/“嫦娥五號”採樣模擬圖
理大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指出,成為航天員進入太空,實際上是參與航天最有效的渠道,如今香港人有機會參加選拔,未來可能登上太空站,進行實驗等,對於推動香港科研的發展有很大作用。他表示,未來被選中的香港專家可能還有機會帶一些香港比較獨特的研究登上太空站進行試驗,更凸顯今次選拔的意義。
香港科技大學表示,仍在了解相關選拔工作具體細節,如有需要會全力配合特區政府初選工作,期望選拔有助推動香港航天領域的研究工作。香港城市大學稱會研究有關項目詳情。香港教育大學稱將積極在校內推廣計劃,並會向教研人員發放最新信息,鼓勵他們開闊眼界,貢獻國家。
香港都會大學表示,將積極支持有關計劃,合資格申請人將可透過自薦或推薦方式,經內部遴選後推薦參與政府初選招募。都大科技學院院長王富利說,國家首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極具歷史性意義,相信能鼓勵年輕人在科研路上追夢。香港浸會大學則會鼓勵和支持校內有興趣並符合資格的科研人員參與選拔,並對國家在港選拔載荷專家參與航天工程感到欣喜,形容是國家對香港科學界實力,及長期以來在高端科研領域貢獻的肯定。
負責具體選拔工作的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此前在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駐港記者丘倩怡專訪時曾介紹,香港傳統上在基礎科研領域比較強,有一大批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才,所以具備了選擇選拔載荷專家的基本條件。而在太空航天領域,如果沒有一個明顯的業界的需求,那麼從學生報考專業,到科研人員從事的科學研究項目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孫東指出,“現在借這個機會,香港終於有人能夠參加載荷專家的選拔,同時最近幾年香港的航天科技產業也得到了發展,這樣的話就會產生一個重要需求。我相信未來無論在我們的大學的相關課程的教育安排,中學的我們叫STE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培養,包括今後科研項目的立項,以及接下來的科技產業的發展,都會有極大的促進過程。”
孫東也希望,隨着香港航天科技事業不斷進步,在不久的將來,航天工程師這個崗位也能有機會在香港選拔。他強調,隨着香港創新科技取得長足進步,香港的一些科研團隊近年來也多次參加國家的航天任務,這就也讓香港具備一定的條件,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國家的航天任務中。孫東感嘆:“這也是時代發展到一定的地步,香港終於有機會能夠參與到國家的宇航發展事業。”
香港市民追拍天宮
未來幾天,中國香港均能觀測到中國空間站(天宮)過境,昨天(5日)傍晚為近段時間來觀測拍攝的最佳時機。18時50分左右,中國空間站(天宮)快速掠過香港上空。此時,空間站亮度達-1.2等,與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天狼星亮度相差無幾。
天宮過港也引發市民追拍。香港文匯網記者不僅蹲守天宮過港,還做出一份詳細的“攻略”,詳細列出天宮過港的時間、亮度、高度及拍攝提示。“點新聞”則分享出讀者分享的照片,表示僅憑肉眼也能輕鬆觀測。
李家超:推動香港成為區域發展核心引擎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天(6日)在民建聯大灣區高端論壇上發表視像致辭時表示,在中央的全力支持和國家蓬勃發展帶來的無限機遇下,特區政府會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推動香港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帶動整個大灣區的高增值發展。
李家超指出,香港作為高度外向型經濟體,經濟環境受到外圍貿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但擁有“一國兩制”這個得天獨厚的制度優勢,背靠祖國、聯通世界,也正是香港得以跨越各種困難挑戰,遇強越強的成功基石。李家超說,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擁有五間全球百強大學,航空貨運量世界第一。展望未來,會繼續鞏固傳統核心優勢,亦會全力發展創新科技、文化藝術等新興產業,為香港經濟創造源源不絕的動能,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民建聯副主席陳勇會後在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採訪時強調,香港背靠大中華,面向東南亞,面向全世界的獨特優勢,這樣的獨特性又可以以香港所長為國家需所用。他特別指出,在粵港澳大灣區里,香港和深圳是緊密靠在一起的兩個好兄弟,將成為區域引擎,尤其香港的新界北,到深圳南,未來肯定是萬眾矚目的熱土。他感嘆,外訪的時候,東南亞很多商界的領袖除了羨慕之餘,也很希望組團受到己方的邀請,能夠組團來到香港、和香港一起充分的把握好大灣區這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