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簡介
南方科技大學,簡稱南科大,是一所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院校。2007年深圳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決定籌建南方科技大學,2010年接收原南開大學深圳金融工程學院作為啟動校區。
2011年南科大正式開學,第一批45名學生入校開始學習。2012年,教育部批複,同意南科大按照“6+3+1”綜合評價模式進行招生。當年從全國8個省共錄取新生188人,平均成績超出一本分數線70分左。
2015年,原北大校長陳十一擔任南科大第二任校長,4月份研究生院成立;2016年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典禮舉行,同年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籌備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
2017年與南山區人民政府舉行合作簽約儀式,共同建設西麗人民醫院(2018年更名為南方科技大學醫院),開始打造自己的附屬醫院。2018年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成為國內最快獲得博士授權單位的高校。同年還與香港科技大學簽訂協議,共建“深港微電子學院”。
2018年,南科大第一與第二附屬醫院相繼在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揭牌;2019年學校首次獲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同年還與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合作,共建“南方科技大學臨床教學醫院”。
2020年,南科大牽頭建設深圳應用數學中心,是南科大第一個國家級科研平台。
一路走來,短短十年間,南科大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和進步,在最新的QS全球高校排行榜中,南科大位列300-350之間,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近期,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南科大申報的工業設計、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海洋工程與技術、智能醫學工程四個專業獲得教育部批準備案。
南科大專業設置
南科大的優勢
南科大採取通識+專業教育的模式,入學後第一學年不分專業,鼓勵學生在不同學科之間進行交叉學習,逐漸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和發展方向後再進行專業選擇,如果不合適還可以再次選專業。
南科大實行雙導師制:一位生活導師、一位專業導師,可隨時答疑解惑,導師除了對學生進行學習上的指導,還會不定期帶領學生出去爬山、吃飯、遊玩。傳統大學裡老師上完課之後就離開教師,一學期下來很難跟老師溝通,輔導員也只是負責日常學習和生活管理,早學業上不能給學生太多的幫助和指導。
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大灣區是國家戰略前沿地區,在這個土壤中學習成長的大學生,潛移默化,眼界、視野、思路等都會有顯著的提升。南科大的畢業生,八成在廣東,其中九成又在深圳。
南科大的師資力量雄厚,三位校長分別出自中科大、北大、清華,近些年學校在國內外招聘了大量學術人才,如中科院院士,現任南科大數學學院講席教授的方福全院士,國外如圖靈獎得主,計算機與工程系講習教授約瑟夫·斯發基斯等等。學校簽約引進教師1000多人,全職院士23人(這個數量相比優秀985沒任何問題)。
南科大在部分優勢學科建設上,高起點高平台發展,逐步躋身全國頂尖院校行列。而且在南科大,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她代表着中國未來大學的方向,是大學該有的樣子。
南科大的不足之處
南科大是所年輕的大學,在社會影響力方面略遜於傳統985,整體學科建設上也有待提高。我們看底層985院校(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擁有14個博士後流動站,1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專業博士授權類別,12個專業碩士授權類別。而南方科技大學擁有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南方科技大學的學科建設還不夠綜合完善。這主要從南方科技大學的學校定位來說,更偏重於基礎學科和應用科技為主要發展方向,所以其他學科介入較慢。而社會影響力受成立時間較短的影響,還沒有培養出多層次的科研人員和學生,校友的影響力有待加強。
但從另一方面看,剛剛成立10年就取得如此成就的高校,在國內甚至國際上也屬罕見。
上科大簡介
上海科技大學由上海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是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學校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中區,以理工科為主,是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組成部分。
上科大從籌建開始至今已經走過了17個年頭。
200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開始籌建在浦東建立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上科大起源於此。2006年上海市同意與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建中科院上海浦東科技園(包括一所綜合性科研機構和一所大學)。同年,上海市劃撥1500畝土地用於科技園建設。2008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浦東科技園開工建設。
2010年12月26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正式入駐中國科學院上海浦東科技園。2012年,學校籌建小組成立,暫定名浦東科技大學,此後更名為上海高等研究大學,後正式定名為上海科技大學。2012年底,上海科技大學校園建設正式啟動,學校籌建工作進入實質性階段。
2013年,上科大迎來了第一批研究生入學,同年底,上科大向教育部提交了本科招生方案並通過批准。2014年9月,上科大第一批207名本科生正式入學。
2018年6月,學校迎來首屆本科畢業生。在184名本科畢業生中,約37%選擇前往國(境)外攻讀研究生,約36%的畢業生選擇在上海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高校攻讀研究生。
截止目前為止,上科大設有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創業與管理學院、創意與藝術學院等5個學院,以及人文科學研究院,實行大學院制,學院下不設系。另設有免疫化學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數學科學研究所等3個研究所。
2021年,上海科技大學面向18個省市,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科學、生物醫學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管理科學等9個本科專業招錄學生,共招生430人。
上科大的優勢
中科院的背景:在國內高校中,擁有中科院背景的大學僅有三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大學以及上海科技大學,
小規模:上科大招生規模小,每年僅有400多本科生入學,學校師資配比很高,小班化教育更有利於學生跟老師互動,學習項目經驗,與南科大一樣,上科大的學生本科階段就有機會進入實驗室、發表論文。
專攻某些領域:上科大在材料科學(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智能可穿戴動態織物領域)、生命科學(基因編輯領域)等前端領域擁有者全國頂尖的師資和科研設備,上科大的許多相關科研項目也處在國內研究水平的前列。
國內外升學質量高:考研國外大學主要是top50的世界名校,國內絕大多數是本校讀研,本校之外主要是去清北、華五、本校或者中科院。
上科大的不足
招生與校園規模太小,學校佔地不足1000畝,學校規模製約着在校生人數,也會限制上科大各學科的擴大發展和深度交叉。
與南科大一樣,本科生培養質量尚有待社會考察,優秀校友不足,社會影響力還需要提高。
在涉及院校選擇層面,很多家長和考試的痛點是:如果兩所學校都能被錄取,我該選擇哪一所?在同分數段前提下,是選擇上科大、南科大好呢,還是選擇一所傳統985大學好?
在高考成績成績出來是無所謂選擇的,只要符合基本條件,上科大和南科大都可以提前申請,而最後要根據高考成績來進行取捨,分數不夠,人家也不會選擇你,分夠清北的,大概率也不會選擇上科大和南科大,選擇的前提是分數。
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誤區:報志願、選學校無所謂好不好,同樣分數的學校,各有優勢與特長,A、B、C三校,A校地理位置好,處在一線城市;B校你想讀的專業排名更高;C校則介於兩者之間。
我們常用的選擇思路有:比較兩校的綜合排名、某一學科實力、畢業生就業質量、地理位置、行業認可度、學校師資、硬件、管理等等,但同分情況下,某一學校很難將上述優勢佔盡,ABC三校總有自己的優勢,也總有不如對方的地方。因此我們更應該從自我需求入手,結合學校的定位與特色來進行選擇。
簡而言之:你要圖學校什麼?圖她的地理位置?綜合排名?口碑?某一優勢專業?還是住宿條件和美食?
篇幅有限,這裡就不給大家展開來說,下面針對學校規模、師資、科研能力、以及畢業生就業質量幾個方面用數據來詳細分析一下上科、南科與普通985院校之間的比較,為家長和同學們報考做一個參考。
我們先看下兩校往年在河南的錄取分數。
上科大、南科大錄取分數
從上表中不難看出,兩校的理科在河南平均錄取位次在5000-7000左右,部分特別優秀的學生還佔據了理科前1000的位次。
可以這樣認為:考南科大與上科大的理科生,成績位次範圍在全省1000-9000之間,大多數則主要集中在5000-7000之間。
接下來我們找出這個位次段,學校定位“理工類研究型”的大學來做比較:
可選擇院校
前1000走南科大或上科大的學生絕對是真愛,但這部分畢竟是少數,我們重點來比較南科大與上科大,以及兩校與其他985高校。
我們分別選取北京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來進行一一比較:
規模與師資
對比各校院士、碩博點、博士後科研站以及師資配比可以看出,傳統985高校,尤其是北理工、同濟、華南理工這類一線城市的985高校碩博點和博士後科研站佔據明顯數量優勢,這些大學在經年累月的辦學年限積累了優勢,南科大和上科大在院係數量和學科群方面短時間內難以超越它們。
頂尖人才方面,南科大和上科大的院士引進數量飛速增加,已經遠遠超過上表中的部分985高校,院士對於拔高學校科研平台,吸引更多優質的人才和科研項目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許多工程和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縱橫交錯都跟同領域的院士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師資配比方面,南科大和上科大本科生師資比例最高,學生享受的師資待遇也高。相比傳統985高校,南科與上科的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老師交流學習和學業。
科研機會
國家自然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我國支持基礎研究的主渠道之一,面向全國,重點資助具有良好研究條件、研究實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的研究人員。
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的申請代表了一所院校的學科廣度與深度,申請的項目越多,說明該校的單學科與交叉學科越多,科研能力越強;資助率越高,說明該校所申請的學科實力與縱深度越強。
在申請數量上,傳統985如同濟、大連理工、華南理工和重慶大學由於學科數量多,學科群廣泛因此總量居多,但南科大和上科大在資助率方面獲得領先優勢地位,說明兩校的學科建設上更具優勢,優質科研項目比例高。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範圍內自主選題,開展基礎研究工作,培養青年科學技術人員獨立主持科研項目、進行創新研究的能力。申請人男性不超過35,女性不超過40周歲。
青年基金項目代表了一個院校的活力和未來,30-40周歲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將來高校科技攻關的核心力量,資助率則代表了該院校青年科技工作者獲得支持的程度,資助率越高說明青年人在該校做科研越容易,從另一個側面也能反應出學校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支持。
同樣,上圖匯總顯示傳統985依然在申請數量上佔據明顯優勢,資助率較高的有北理工、北郵與大連理工三所學校,這說明青年學者在這三個高校的科研工作更容易展開,南科大相對容易,重慶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差別不大,上科大、同濟大學獲得自主項目的比例較低。
由此不難看出,首都、有軍工背景的院校更注重培養青年科技學者,如北理工和北郵;上海高校青年科研工作者申請資助的比例較低,如上科大與同濟大學,這可能也與上海高校的科研資金來源較為廣泛有關。
綜上,從科研角度看,南科大、上科大雖然學科群數量較少,但在自身學科建設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某些科研項目的質量上已經不低於這些傳統985,甚至有趕超的姿態。但由於兩所院校較為年輕,多數科研項目是由引進的人才來承擔,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的數量、質量都有待提高,學校自身培養的人才跟不上學校的發展腳步,上科大、南科大在青年人才(30-40周歲)培養方面還是略遜於傳統高校。隨着兩校快速發展,這種現象在未來肯定會有所改善。
以上我們對比了南科大、上科大與傳統985高校的學科建設、師資力量、科研項目以及青年人才的培養情況,下面我們就本科生培養質量來分析下他們之間的差異。
對比本科培養質量,我們從升學質量入手,升學質量包括國內升學和國外升學:有多少本科畢業生順利進入研究生階段,他們都去了哪些層次的學校,比例多少?這裡我們不能只看“率”,還要看“量”,985與211院校的升學質量之所以高,是因為很多學生可以繼續選擇本校的研究生攻讀。
升學情況
對比8所院校近兩年的升學情況,不管是南科大、上科大還是傳統985院校,整體升學率維持在50%以上甚至更高的同時,院校之間的差異也很明顯。
首先北理工、上科大與北郵的境內升學率很高,北理工與北郵佔據北京當地的優質教育資源自不用說,上科大前身是中科院的上海研究生,研究生培養比較成熟,因此上科大的畢業生對出國的需求也不如南科大高。
境外升學比例最高的是南科大40.05%,因為2020年疫情影響略有下降但比例依然很高,傳統院校出國比例最高的依然也是北理工與北郵,說明北京的院校在升學資源上佔有極大優勢。
廣東地區優質的985院校數量相對較少,因此華南理工與南科大兩校在國內的升學比例較低,華南理工選擇直接就業的畢業生較多,南科大則選擇出國。
大連理工、同濟大學、重慶大學的升學情況類似,升學與就業基本五五開,各佔一半;境外升學比例相對較少。
從整體上看,除了南科大和上科大出境升學的優勢明顯之外,上科大在國內升學方面與其他院校不相上下,南科大在國內升學方面相對較弱,對於無出國打算的同學,選擇很明顯。
從以上各校升學質量上看,傳統985/211升學主要流向是本校,北理工、北郵、同濟的國內升學人數集中在本校,佔80%左右。其餘升學路徑主要集中在本地層次較高的大學,或者頂尖清北、華五院校。
比如同濟的國內升學本校+復交浙+清北達到了90%以上,北理工本校+清北+北航也佔到了90%左右,這些院校的地域性非常強,畢業生明顯會選擇本校或者當地層次較高的同類型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也主要集中在本校、中科院和北京的985高校,如清北、北理工和北航,重慶大學暫無數據,推測升學也以本部與西南地區985高校為主。
華南理工的畢業生升學主要集中在本校、中山、清華和兩所華五院校。
境外升學方面,同濟與北理工質量最高,多數學生集中在Top200學校,北郵、大連理工和華南理工稍遜。
以上院校對比南科大和上科大不難發現,在國內升學方面,南科大主要集中在本校和廣州地區的兩所985,國外升學比例最高,學校就業質量報告雖沒有給出境外高校詳細數據,根據往年情況不難判斷Top100的院校比例在80%以上,與上科大不相上下。
國內升學方面,除了本校之外,中科院、復旦、上交這兩所本土985也是上科大畢業生的首選,總體上說,上科大在國內升學方面略強於南科大。
通過南科大、上科大之間的,以及他們與傳統985院校之間的升學情況比較可以得出:上科大與南科大在境外升學方面有着明顯的優勢,在國內升學方面稍落後於同分數段其他985高校;上科大與南科大之間相比,上科大在國內升學方面優勢稍微明顯,且定向性很強:中科院(直屬機構)與本土化(復旦、上交)特色。
南科大辦學規模大,近些年也在快速組建自己的學科群和科研項目與機構,深圳又是我國科研創新的前線,南科大要想彌補國內升學方面的不足,加強自身建設是最根本的途徑。因為絕大多數本科畢業生會選擇本校升學,當他們面臨南科大還是其他985這個選擇時,自身強大的母校更能吸引、留住優秀的人才。
南科大、上科大都代表着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它們在建立初期就以一所高端、新型、科研型的身份面向考生與家長,相信將來會辦的更好。同時,傳統985有着良好的基礎和社會口碑,在國內升學、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和政府機關的選拔中依然會保持着強勁的優勢。
不管是南科大還是上科大,傳統985,都有着自己明確的定位和方向,作為一個考生,給自己做出準確的定位才是報考院校的根本,你的定位在哪裡,你的選擇就在哪裡。
如果說傳統985有着眼前優勢的話,那麼上科大、南科大則代表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