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剛拿到單位統一辦理工作用手機號碼後的第一天,江蘇的王女士就遇到煩心事。開機後這個“新”手機號竟然接到了各種催債電話。
在經過一番了解之後,王女士才知道原來這個手機號是“二次號”,也就是之前被人用過的號碼。
而該號碼的原機主是欠了債務才棄用該號的。因此,這個手機號被電信公司回收並再次投放到市場上後,這才到了王女士手中。
“二次放號”到底是什麼?
據了解,當用戶停用或棄用手機號後,號碼由運營商收回並空置一段時間再次投放市場,供新用戶選擇的這種做法被稱為“二次放號”。
據業內專家介紹,碼號資源和網絡IP地址一樣,屬於稀缺資源,通過“二次放號”就可釋放被佔用的碼號資源,有利於盤活閑置的通信資源。此種做法,也是國際上通信行業里通行的做法。
而據有關報道,目前儘管工信部已分配50.13億個號碼資源用於公眾的移動通信業務,但實際可以使用的號碼並沒有那麼多。
為了面對不斷增多的移動終端及各類通信需求,導致不得不將那些被佔用閑置的碼號進行再次啟用。而這就是“二次號”越來越多的原因。
從運營商內部人士處了解到,為了在有限資源池內提高手機號碼的利用率,按照有關規範要求,運營商一般會將用戶主動註銷的手機號,以及未辦理停機保號業務且停機超過3個月以上的手機號回收並空置一段時間後進行再次利用。
“有故事”的“二次號”到底誰之過
不過,由於種種原因,這些“二次老號”也的確易給“新”用戶們帶來了不少煩惱。
剛啟用就收到騷擾短信、騷擾電話只是小煩惱。更大麻煩則在於,這些“二次老號”被“前任”註冊過多種網絡平台,會導致“新”用戶無法註冊,沒法享用多種網絡服務。
甚至,還會因為這些“二次老號”是被“前任”因薅過網貸公司“羊毛”而換號棄用,導致接盤“二次號”的無辜用戶“背鍋”……
那麼,因這類有“故事”的“二次號”而給“新”用戶們帶來了煩惱和麻煩的鍋,該不該運營商來背呢?
在如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號碼早已不局限於原有的通信功能。很多情況下,手機號碼其實已經成為了身份識別的工具,已經更像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身份證。
特別是在“吃喝拉撒靠掃碼、一部手機行天下”的當下,眾多網絡平台都是需要用戶提供手機號來認證。而由此,手機號本身其實就已經成了用戶的身份,也和用戶的種種行為綁定在了一起。
現實中,雖說實名制下手機號與用戶是基本對應的。但用戶可以更換甚至棄用手機號碼,但手機號本身卻不會發生變化。
特別是當手機號被過戶以及“二次放號”之後,實際上這個手機號與原用戶之間已經是不再對應了。這就造成了手機號與用戶之間的錯位。
而這樣類似的情況,其實在QQ號、微信號等社交平台上也有類似的故事。
當一個手機號在不同時期可能對應不同用戶時,現有的技術和種種跨平台以及跨行業的限制,使得對於這樣錯位的修正,還沒法做到及時、快捷且智能。
至少,在用戶停用、棄用手機號後,那些與之關聯的第三方平台是不會自動註銷的。
由此,通過現在的一些“二次號”的故事來看,這種手機號與用戶之間會有錯位的身份驗證方式也存在問題。
對於運營商而言,按照各種規定和規範要求,將那些閑置很久也無人使用的碼號進行再次啟用,這本身並沒有錯。
而至於這些“二次號”的前任們到底用這些號碼綁定了什麼、註冊了什麼,其實運營商也無從干預。畢竟這屬於用戶的隱私。
但要到清除“二次號”的前任們給“二次號”賦予的種種“標籤”和“認證”,則將牽扯到各種跨平台以及跨行業因素,而這則明顯超出了運營商的能力範圍,僅靠運營商自身也是無法辦到的事。
對於那些互聯網第三方平台和商家來說,只要用戶不主動註銷和解綁,他們肯定也不會主動提醒用戶的。畢竟,註冊用戶數量可關係到平台的影響力和融資能力。
由此,就苦了這些“一不小心”就用到“有故事”的“二次號”用戶了。
“有故事”的“二次號”該怎麼管
關於這些“有故事”的“二次號”再利用問題,其實小編倒是覺得首先有關行業的主管部門應該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出面協調運營商和各互聯網平台間的信息互通和賬號管理,探索如何更為科學妥善地盤活與管理利用“二次號”的辦法。
其次,運營商們則應該完善“二次號”再發售的服務體系。至少,也應該明確告知新用戶,所選號碼是否為“二次號”,保障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而其三,對於互聯網平台則即要學會割捨利益,擠出註冊用戶數中的水分,也應該可以制定一些類似“休眠賬號”使用的管理規則來規範。
同時,也應該與運營商開展廣泛的合作,探索將那些用手機號註冊還長時間閑置不使用的賬號,進行凍結處理及身份證識別等的管理的手段。避免給用戶來帶出現碼、號、人錯位後出現的尷尬和麻煩。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今後移動互聯網更加的飛速發展,以及“二次號”的增多情況,逐步改變以手機號為基礎的身份驗證機制,讓網絡身份驗證回歸對“人”的識別,或許也是一種適合的解決方式。
不過,至少在目前,“二次號”該如何更科學更有效的合理使用問題,是需要有關行業的主管部門和運營商、互聯網平台公司們一起解答的命題。
如果僅把“包袱”和“鍋”甩到運營商身上顯然即解決不了問題,也有失公允。最後,受到種種尷尬和麻煩困擾的也還是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