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周弋博】
自中國通報空間站兩次緊急避碰“星鏈”衛星後,多家外媒關注到馬斯克在華挨罵一事,“星鏈”衛星項目“過度佔用太空空間”的爭議也再次被擺上檯面。如今,馬斯克本人終於出面發聲。
據《金融時報》當地時間12月29日消息,馬斯克在採訪中否認了這一說法,堅稱自己並沒有阻止其他競爭對手進入衛星行業,因為近地軌道上足以運行“數百億顆衛星”,“幾千顆衛星什麼都不是。就像……嘿,地球上有幾千輛車,這算什麼”。
美國天文學研究機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專家指出,高速飛行航天器需要比汽車更大的間隔,以便在可能發生碰撞時留出時間來調整軌道,若保證3秒的軌道調整間隔,每個軌道“殼”內只能留下大約1000顆衛星的空間。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圖源:視覺中國
《金融時報》指出,就在今年12月,歐洲航天局長約瑟夫·阿施巴赫警告稱,馬斯克正在為新興商業航天行業“制定規則”,“星鏈”發射的數千顆衛星將導致可供他人使用的無線電頻率和軌道空位減少。
然而,馬斯克堅持認為近地軌道上有足夠的空間容納衛星,自己的“星鏈”計劃不可能對其他航天器造成阻礙。
“這不是我們以任何方式去阻止他人的情況。我們沒有阻止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我們也不希望這樣做。”
馬斯克在採訪中還表示,圍繞地球的每一個軌道“殼”都比地球表面還要大,每向太空延伸10米,就會多出一個“殼”。
“這意味着(近地軌道)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數百億顆衛星。”馬斯克說道,“幾千顆衛星什麼都不是。這就像,嘿……地球上有幾千輛車,這算啥。”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時報》雖然在報道中提及中國空間站兩次緊急避碰“星鏈”衛星一事,但並未明確指出馬斯克是否系針對此事件作出的回應。
據報道,馬斯克“用汽車類比衛星”的說法也並未得到專家的認同。美國天文學研究機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指出,以17000英里每小時(約合27358.8公里每小時)飛行的航天器需要比汽車更大的間隔,以便在可能發生碰撞時留出時間來調整軌道。
根據麥克道爾的計算,在這樣的速度下,若保證3秒的軌道調整間隔,每個軌道“殼”內只能留下大約1000顆衛星的空間。
麥克道爾說,由於計算許多不同衛星的軌跡很困難,而這些衛星的軌跡可能會受到太陽氣候的影響,因此只能在接近它們可能發生的時間時才能識別出潛在的碰撞。
“對於許多太空用戶來說,計劃避讓機動至少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因此這表明太空已經太擁擠了。”
美國太空諮詢公司Astralytical的太空分析師勞拉·福爾奇克表示,馬斯克將衛星與地球上的交通工具進行類比是“輕率的”,但“他(馬斯克)說這是一個交通管理問題,這基本上是正確的”。
福爾奇克表示,用數千顆衛星布置全新通信網絡的競賽表明,各國明顯需要加強協調,以決定“如何分配軌道空間和管理空間交通”。
福爾奇克還認為,阿施巴赫對馬斯克的批評是“基於感情而非基於事實的”。
“我想知道,當某些航空公司開始在特定航線上增加航班時,是否也有類似的抱怨。沒有人擁有天空,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使用。”

2019年5月,美國天文愛好者拍攝到的星鏈衛星 視頻截圖
公開信息顯示,馬斯克在2014年提出了“星鏈”計劃,試圖建立覆蓋全球的衛星互聯網,並在2019年將首批60顆衛星送入太空。該計劃最終將向太空發射4.2萬顆衛星,目前已經發射了1900顆。
不過,“星鏈”計劃自啟動之初就引起許多太空專家的擔憂——數量如此龐大的衛星如果全部發射進入低軌道,可能極大增加衛星碰撞的風險,還可能對天文觀測造成負面影響。
2019年,歐洲航天局的“風神”地球觀測衛星就曾緊急改變軌道以規避星鏈-44衛星。當時這顆“星鏈”衛星下降到了320千米的高度,測試其自動脫離軌道的技術,結果卻靠近了正在這一高度運行的“風神”衛星,導致碰撞風險。
美國福布斯新聞在當時的報道中稱,SpaceX的“星鏈”衛星配備有自動避碰系統,可以跟蹤在軌碎片和航天器並自動迴避,但在此次事件中該系統似乎並未起到效果。
12月2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當天的例行記者會上證實“中國空間站兩次緊急避碰‘星鏈’衛星”一事,並稱美國口口聲聲宣稱所謂負責任外空行為概念,自己卻無視外空國際條約義務,對航天員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這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同日,路透社、《衛報》、《獨立報》、《金融時報》、英國廣播公司(BBC)、半島電視台等多家外媒關注到,有不少中國網友吐槽SpaceX“製造太空垃圾”,馬斯克本人也被猛烈抨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